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為什麼提倡「小國寡民」?

老子為什麼提倡「小國寡民」?

《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長期的大一統環境之下,我們中國人一向都有比較強烈的大國情懷,排名世界第一的人口和世界第四的國土面積,也是我們堅強的後盾和驕傲。但老子為什麼推崇的卻是「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環境呢?

原因一: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里怎樣定義「大國」和「小國」,第六十一章:「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處下,則能取小國,小國處下,則能取於大國。「取」是兼并的意思,把小國納入大國之內。不論是歷史上的「招安」也好,投奔也好,對於這些主動「入事」的小型集團,基本上會給予比較寬厚的政策。建製得以保留,甚至能得到自由度比較高的「自治」。

所以這樣而成的大國,事實上是自治型小國的聯合體,類似於當時的分封制,但又不同於分封制。因為小國是有自己願景的,是自下而發的歸攏,卻不是自上而來的分封。

老子比較認可「自治」。「我無為而民自化」,自化即自治,人民自然會知道如何實現自我管理。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風俗習慣、居住飲食,甚至語言文化都有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自上而下去管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自下而上的制定治國方針,這也是「以百姓心為心」的道理。

以前,姜子牙和周公旦分別分封為齊國和魯國。姜太公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簡其理」,保留原來的風俗,簡化一應禮儀。與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地後,「變其俗,革其禮」,費了很大的力氣舉國推行周文化。這兩種不同的治理方式就使得齊國越來越強,最早稱霸;而魯國越來越弱,最終覆滅。

老子並不是不能治大國,而是指出,要像「烹小鮮」一樣的治大國。大國就像一盤大菜一樣,由許許多多的「小鮮」而組成。烹制小鮮的時候,每一條都要根據火候單獨對待,該翻身翻身,該延時延時,而不能一鍋燴,拿大勺一起翻。翻一下不行,翻兩下不行,一來二去整盤菜就翻爛了。

所以這裡面有一個很微妙的道理,大國分拆開來,不就是一個個小國嗎?每個小國都「因其俗」而治,不就是大家都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嗎?大家都安於自己的飲食和習俗,也就不會到處串聯互相流通,不就是「老死不相往來」嗎?

原因二: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說:「以無事取天下」,「我無事而民自富」。什麼叫「無事」呢?按照韓非子的說法:「戰車軍馬不在遙遠的道路上勞累拖垮,戰旗不在遼闊的沼澤里亂舞,百姓不會喪命於敵寇,英雄猛士不會短命於戰旗之下;豪俊傑士不會在青史上留名,不會在青銅器上記錄功勞,記載大事的史冊也是空的。」

這樣一個簡單無事的社會,不正是「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嗎?天下太平,沒有敵對和威脅,所以連軍隊和兵器都用不上了;沒有征伐開拓的慾望,所以大型的器具也沒有人使用了。天下平淡如水,清淡無味,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記載大事的史冊都是空的,那麼不就能「結繩而用之」了嗎?

需要注意的是,在動物界也好,人類社會也好,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現象:侵略性較強的動物,多有主,如狼有頭狼,獅有獅王,蟻有蟻后,團結有序;而侵略性不強的動物,多無主,如蟑螂、兔子、老鼠、蚊蟲之屬,自由散漫。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用兵作戰推崇令行禁止,所以戰鬥慾望特彆強的人群,往往專制現象也會比較嚴重;專制現象比較嚴重的人群,往往侵略性也比較強,這是相互促成的。如果對外沒有敵人,那麼人們的戰鬥慾望也就會慢慢削弱下來,成為散漫的自由體。

因此為了團結國民,增加對國民的控制力度,國家往往就會宣揚戰爭威脅。以前是製造敵對國家,現在更高級,開始把安全隱患提高到莫須有的外太空的外星人,和未來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了。

當人們不再一致對外的時候,才會安下心來對待自己,對待生活。在老子理想化的社會中,是消除了戰爭的,所謂「天下有道,戎馬生於郊」,刀兵入庫,馬放南山。在這種狀態下,自然會「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人們自然會關注自我。

就像西方發達的小國家一樣,外無敵且自我充實的狀態下,人口也不會得到擴張,生活質量和福利待遇也能得到提高,這就是「小國寡民」的好處。

原因三: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無為、好靜、少私而寡慾,即為「清靜」。清靜是天下的根本,所以在天下有道的情況下,人們的精神和生活狀態就會向「清靜」歸攏,正如風浪大作的海面會向平靜歸攏。「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所以動蕩的狀態都是不長久的;耗費心神力量的堅持都是不長久的;互相損傷的「雙輸」狀態也都是不長久的。時間長了,紛亂也會歸於有序;尖銳也會歸於平滑;耀眼的光芒會歸於柔和;高下和不平會歸於塵土。這就是道的作用:「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如果說人類社會有一個最終極的模式,誰能給予描述?老子做到了,他從天地萬物的運作規律而一眼看到了人類未來的歸宿:

最高級的治理模式,一定不是一人發號施令於千萬人,事事親力親為,而是適當放權以自治,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自化」。那麼上升到治國層面,最終也必然不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是區域之間因為地域風俗文化的不同而各有治理之策。區域之間各有特色,互有差別,這就形成了老子所說的「小國」。

人民富足的時候,並不會輕易離鄉;遠離故土而外出追求,只能說明人民還不那麼富足。所以最終發展到人人富足的時候,大家就會「重死而不遠徙」。

世界各地每每都有重大新聞出現,是因為世界並不太平。太平,則無事。所以如果達到至治的狀態時,人民的生活就變得極其簡單,事情少得用結繩都能記得清了。

大工程,大項目的運作,是因為我們對現有的狀態並不滿意;戰爭、遷徙,是因為我們想要過得更好;互相溝通,互相串聯,是因為我們並不覺得滿足。而如果我們對現狀滿意之至,那麼就會達到老子所形容的「小國寡民」狀態。而這種狀態,很有可能也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你們怎麼可以說出這樣的話!良心不會痛嗎?
秋之物語:德國藝術家花費10年用一片枯葉打造的夢
實用《道德經》系列:怎樣看到一個人的內心
中國最安逸的10座城,長假最想去哪座城呆著?
少年無聊時寫的一些詩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