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時候治感冒,是母親給我刮痧,很少延醫服藥

小時候治感冒,是母親給我刮痧,很少延醫服藥

導讀:岳老不是刮痧方面的專家,只偶然憶起兒時感冒,母親總是在脊背並肘窩、腿窩處蘸香油刮紅來治療,療效頗好。也許現在中醫中很多人已經做到「給予足夠的重視」,今發此文,給各位提醒一下家長,也許自己在家解決了,就不用麻煩醫生了。

漫談刮痧

作者/岳美中

清代《刀圭閑話》載俞曲園說:家中遇有人小小感冒,但以自己所配合丸散,酌量服之。又極信刮痧法,用細瓷碗,或光潔的銅錢,蘸油,往脊背上刮之,刮後重者減輕,輕者痊癒。父母嘗說這就是古人砭法,古人治療疾病,先用針灸和砭石,而後再開湯藥。流傳至今,針灸猶存,砭法竟然失傳。豈不知刮痧之法,即是古人砭法的遺意。古代沒有「痧」字,雖如《康熙字典》之博採廣求,也缺少這個字,實際上它就是「沙」字。黃河之水天上來,為泥沙所滯則不行;人身氣血為風寒暑濕及飲食所滯,也可比喻河中的泥沙。五臟六腑穴在背部,邪滯成痧,也表現於背部,因此於背上刮其痧,疾病就慢慢消失了。士大夫家大多數不相信刮痧的說法,認為是農村婦女的偏見,但貧窮的人家反覆試用幾十年,實踐出真知,深知它很有道理。

讀完這一段話,余愧悔交集。記得幼年時代,每患時令感冒病,母親常常用銅錢或滑邊磁碗刮痧,在脊背並肘窩、腿窩處蘸香油刮紅。一邊刮還一邊說道:「需要順著向下刮,不許來回刮,以免傷破皮肉。」刮後病即霍然而愈。弟弟與妹患時行疾病時,也如法刮之,無不立效,很少延醫服藥。自余學醫以後,對此歷史悠久的民間便方,久已淡忘,不能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那樣,很好地繼承此法,應用於臨床,以便利患者,誠為憾事。

痧病,除包括感冒外,還有中醫學中的霍亂、中暑等。有人將麻疹也稱為「痧子」,其實它與痧病不同。「痧」作為病症名,首見於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而成為專書,則在清代。清代代表性著作有郭志邃的《痧脹玉衡》、陳修園的《養生鏡》等,其中以郭氏論述較精。郭氏對痧氣脹塞腸胃、阻塞經絡之痧脹有獨到見解,指出此病總以攻毒開泄為主,痧在氣分者宜刮之,痧在血分者宜刺之,痧在皮膚者宜淬之,痧入臟腑者宜蕩滌之。《痧脹玉衡》載錄刮痧的方法較詳,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砭法資料。目前刮痧在醫院中尚未廣泛應用,建議大家給予足夠的重視,從實踐中完善和發展這一治療手段,給病者造福。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冒 的精彩文章:

女人入秋多吃這種肉,除濕補虛,一個冬天都遠離感冒!
寶寶一咳嗽就喝感冒藥?橙子爸告訴你以後別想的這麼簡單了
孕期感冒怎麼辦 不打針不吃藥這幾個小妙招幫你挺過去!
感冒膿涕老不好?學會這些小妙招教你對抗鼻竇炎!
感冒用藥要謹慎,幾個原則請注意

TAG: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