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從哪來?非洲、東亞起源說真無法調和?

中國人從哪來?非洲、東亞起源說真無法調和?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岑少宇】

在國慶節前,觀察者網小編細心地在某篇新聞下面,發現了一個讀者們的「歪樓」討論:中國人到底是不是起源於非洲,並製作了一篇《我要上觀網》。

一如既往,文章很受歡迎,再度掀起了討論的高潮,有的讀者還因為之前的留言被選中,而「表白小編」。

「非洲起源說」與「多地起源說」(對於中國人而言,也可以把「東亞起源說」與「多地起源說」合起來看,雖然嚴格講還是有不小的差別)的爭論,始終是網上的熱門之一。「從哪兒來」這種大命題,不火也不行啊。

為什麼兩種說法在中國相持不下呢?

簡單地說,「非洲起源說」目前得到了DNA證據的支持,根據某些基因的突變頻度、某個基因型在群體中的比例等推斷祖先分支的時間,甚至還能進一步推斷出路徑。

而「多地起源說」根據古人類遺骸和石器等,則認為人類是在各個地區分別連續進化的。

在DNA證據興起之前,兩種起源說基本就是化石的較量,如果非洲新挖出一批化石,「非洲起源說」的粉絲,呼呼就漲上去了,如果別的地方多挖出一批呢,就可能出現反轉。

DNA證據改變了遊戲規則,而且有利於「非洲起源說」。「多地起源說」的許多粉絲,自然不服氣。

偏偏DNA證據也確實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說,突變頻率是否真的和時間密切相關?即使相關,兩個一樣的突變,會不會其中一個是變過去變回來,代表了兩倍的時間?某個基因型大量存在,也許不是祖上接受了外來的基因,而是祖上自己突變來的?

一方面,DNA證據的鏈條有不完備的地方,另一方面,東亞出土的古人類遺骸不少,在石器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所以誰也說服不了誰。

更有些「多地起源說」的粉絲認為,DNA證據是基因學小圈子的鼓搗,用基因自我證明,在不能解釋化石證據的情況下,應該反思自己,而不是壟斷話語。

這倒是啟發了我,不得不思考下,為什麼看似漏洞不少的DNA證據,依然能對人類起源問題的研究,帶來那麼大的衝擊。

DNA證據的「釜底抽薪」

回顧下歷史,就能發現,科學家並非盲信分子鐘,而是抱以比較審慎的態度。比如早在2001年,近期不幸罹難的鐘揚教授就曾與其他學者合寫過綜述文章,裡面明確指出,分子鐘與化石記錄的矛盾「十分突出」。

十幾年來,分子鐘理論本身也在演變,並不完全按照普通人理解的線性關係來分析。科學家已經在許多物種上運用了分子鐘理論,任何與標本、化石分析的差異,都是推動相關認識進步的動力。

從經驗中不斷總結、完善理論,本來就是科學發展的方式之一,並不是什麼學科都能像數學那樣嚴密推導的。

而看似牢固的化石證據,其實本身也有漏洞。化石證據的分析畢竟也只是經驗總結的產物。兩具古人類遺骸之間,某些特徵相像,就一定有傳承關係嗎?還真不好斷言。在生物分類學上,形態乍看相像,後來根據種種原因改判的例子,可不少。環境也會影響生物的發育生長情況。

根據相似性,來判斷兩具化石間具有傳承關係,只是我們基於最基本的事實,在依靠過往分析的經驗上(不是指科學家個人,而是整個學術共同體的積累),進行的較為合理推論。但能否100%「咬定」?嚴謹的科學家不會這麼做。

如果去除任何可能的漏洞,只用最「樸素」的科學語言來表述,我們只能說,在某些地方挖到了古人類遺址,在遺址間或遺址不同地層的出土物之間比較,遺骸(或石器)在某些方面相像,在某些方面不像。而且與基因位點可以精確測定某個序列並統計的情況不同,這種相像可描述的維度更多,對分析而言,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至於石器文化,相像是傳承,不像的是演進,這只是推論;也可以解讀為像的地方是被外來者借鑒保留了,不像的地方是外來者帶來的。橫向比較,當時的外來者應該更「先進」,為何沒有多少先進工具的影響?也可以猜測,當地的「傳統」工具更適合當地環境,被外來者採用了。

這些遺址的主人,與當代人的關係,那就更是基於推論的產物。進入歷史時期,還有文字記載可以作為佐證,但如何搭上史前,就成了大問題。也就是說在鏈條上,我們有一塊塊「鐵一般的事實」,但把「鐵塊」串起來的並非「鋼筋」。

黑色橢圓表示「鐵塊」,紅色箭頭表示推論

DNA證據則是當下的。有些「多地起源說」的粉絲認為,沒有搞出足夠的古人類DNA來比對,基因學在人類起源問題上搭建的就是空中樓閣。如果能提取出大量古人類DNA比對,當然最好,但DNA證據主要取自現在的人群,恰恰是優點之一,補上了化石證據關鍵的一環,直接和我們聯繫在了一起。

不管某個基因型是怎麼來的,它反映出當下人類在這個基因上的「親疏」。如果有A、B、C三個族群,某個基因型的頻率是AB接近,C相去甚遠,有的學者推算出C分開的具體時間云云,你當然可以結合過往的研究,質疑分子鐘的準確性,對具體時間打上問號。這是正常的學術探討。

你甚至可以大膽猜想,其實A與C在進化樹上分開的時間更近,B早就分開了,只是發生了大量突變,才變得和A接近;或者A與B只有「少量」基因交流,B所具有的這一基因型大部分是突變來的。這些猜想沒有人能夠100%排除,但要拿這些猜想說服別人,也不容易。

科學有缺陷不可怕

當然,筆者在這裡不是要推翻任何一方現有的結論,更不是要把讀者拖入不可知論的深淵。合理推論本來就是科學的一部分,科學是不斷更替的,合理會變成不合理,不合理的甚至也可能因為新發現而起死回生。

爭論更是科學的家常便飯,但在爭論中,一定要搞清楚,手裡哪些是「鐵塊」,哪些是「鋼筋」,哪些只是「竹篾」。與其意氣用事砍對方的「竹篾」,甚至同時以為自己渾身都是「鋼筋鐵骨」(兩邊都有這樣的粉絲),還不如把大家的「鐵塊」湊到一起看看。

特別在研究人類起源的問題時,更要小心從事。分子鐘假說雖然不完善,好歹也在各種生物身上滾過那麼多年,在質疑聲中有所發展。但有的學者在提出關於基因突變規律的新假說時,只分析了個別例子,就急於運用在中國人的起源上,顯得操之過急,如果被質疑「動機不純」,難免陷入尷尬的境地。

如今,狹義的「多地起源論」者其實已經很難找到了,人類沒有生殖隔離的事實,對他們就已經是巨大的挑戰,更何況面對DNA證據的衝擊。現在,他們比較合理地退守到新的防線上,一方面肯定各地的進化,另一方面也承認「附帶雜交」。

也有人認為,人類早就作為一個物種存在,後來一直沒有形成生殖隔離,這樣的話,不管怎麼「再次走出非洲」(或者「走出」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人民內部矛盾」,在那些年代就不存在「起源問題」。

不過,古代不像現在交通那麼方便,約炮都能打「飛的」,要達到現在人類基因的相似性,要阻止生殖隔離,人類「雜交」的頻率,是不是用「附帶」就能概括?是否意味著人類遷徙路上,前著村後著店,時不時就能聯繫上?

當然,你也可以猜測,人類只是單純「運氣好」:巧了,怎麼就是沒有發生足夠引起生殖隔離的突變呢?這種可能性,哪個基因學家敢完全排除?但也很難讓人認可。

也許人類是一個非常喜歡OOXX的族群,任何與鄰居「交流」的機會都不放過,高效得很。

也許人類是一個非常喜歡打打殺殺的族群,俘虜造成了基因的「交流」。

也許人類是一個非常喜歡與俘虜OOXX的族群,甚至讓俘虜的基因稀釋了本族群的基因。

也許人類是一個非常仁慈的族群,會接納超過自己數量的「外來者」……

反正,在許多「鐵塊」背後,總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無法100%確定,但有希望一點點逼近它。

從後世的歷史看,我相信,人類是一種既喜歡OOXX,又喜歡打打殺殺的動物。無論如何,人類DNA的差別很小,這至少能夠佐證,人類真的是個「命運共同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馬克思主義的參天樹,必須由中國實踐的活泉來滋養
國慶7.1億人次出遊,我堵在這兒你在哪?
用金融科技改變世界 中國正在引導第四次人類革命
韓媒:韓國現總統和「前前前」總統惡鬥「前前」總統
實拍消防員抱噴火煤氣罐下樓摔倒 隊友接力一把接過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