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才不譯經——今天見到的漢譯佛經,八成出自這三人之手
眾所周知,佛經最初是用梵文、巴利文等語言傳播的,而當梵僧來到漢地之後,發現大家都不認識梵文,怎麼辦呢?只有將佛經翻譯成漢語。平心而論,漢譯佛經的數量、質量,都是最高的,因此,放眼今日世界,漢地是佛學事實上的中心。
不過,翻譯佛經很不容易,主譯人必須具備三樣關鍵的素質:精通梵文、精通漢語、精通佛法。來漢地的梵僧,漢語不行;學佛經的漢僧,梵文不行;兼通梵文、漢語的語言人才,又不懂佛法——所以,要找出這樣的人物來,難!
不過,天才畢竟是有的。我們今日之所以能見到這麼多漢譯佛學典籍,最要感謝的,便是三位譯經大師。
漢譯佛經
1.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之前,佛經雖有翻譯,卻都是僧人在傳法的閑暇抽空翻譯的,不系統,質量也不高。
直到鳩摩羅什的橫空出世。
鳩摩羅什(梵文Kumārajīva)年少成名,12歲即登壇講法,聲名遠播。但後來卻歷經坎坷。羅什來漢地傳法時被呂光扣留,監禁在涼州(今甘肅武威)17年。不過,正是在這17年里,鳩摩羅什系統地學習了漢語,因為呂光軍隊里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兵,鳩摩羅什學會了各地的方言,就連漢地的語言學家也比不上他。
至此,萬事俱備。而恰在此時,後秦國主姚興,為了鳩摩羅什,不惜發動10萬大軍進攻呂光。呂光無奈之下,只得交出鳩摩羅什。姚興對鳩摩羅什十分尊重,每次鳩摩羅什開講佛法,姚興都親臨現場。鳩摩羅什知道時機成熟了,便向姚興提出,希望重譯各門各類的佛經。
姚興十分支持鳩摩羅什的想法,為鳩摩羅什在長安修建了華美的逍遙園,還選派數百名僧人協助鳩摩羅什譯經。於是,在短短的十年里,鳩摩羅什用華美的漢語,翻譯了不可計數的經論,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這些語句,全都出自鳩摩羅什的手筆。
漢傳佛教分門別派,有八宗十派之說,而這八宗十派,都受到鳩摩羅什很大的影響,在這方面,就連其他兩位譯經大師都比不上。
鳩摩羅什
2.真諦
真諦(梵文Paramārtha)三藏法師,同樣是天才。而真諦的經歷,和鳩摩羅什一樣,幾經坎坷。
真諦法師應崇佛的梁武帝邀請,來到中原漢地。梁武帝對他十分尊敬,甚至已經開始籌備譯經的事了,可當真諦法師在南梁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準備開始譯經的時候,爆發了「侯景之亂」。
生民塗炭、流離失所,譯經的事就更沒有人理會了。
不過,大師就是大師,不僅皇帝梁武帝尊崇有加,就連犯上作亂、逼死梁武帝的侯景,也對真諦法師十分尊重。而當梁武帝的繼承人把侯景趕走,重新恢復南梁的統治秩序時,又對真諦法師禮敬有加。
可是,雖然台上的人都對真諦法師十分尊崇,但動蕩的政治局勢,畢竟使真諦法師沒法獲得一個相對安定的場所、環境來譯經。不過,真諦法師的偉大之處也在於此——來中原漢地就是為了譯經事業,所以,顛沛流離的環境也不影響他對譯經的熱情,以及真正譯經的事業。
真諦的譯經,便是在輾轉之中進行的,今日所見到的《大乘起信論》乃是佛學基本典籍,便以真諦的譯本流傳最廣。
真諦
3.玄奘
前面兩位譯經大師,都不是漢人,而玄奘法師,則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如果說,前面兩位高僧譯經的難處在於學習漢語的話,玄奘的難處則在於學習梵文。
玄奘的事迹在中國家喻戶曉——西天取經。當然,歷史上的玄奘,並沒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保護,而是孤身一人前往天竺,並從天竺帶回來大量的梵文經論。
在漢傳佛教歷史上,鳩摩羅什的橫空出世標誌著佛經翻譯的系統化,而玄奘則是後期的集大成者。
不過,相比較而言,前兩位都是想譯經而不得譯經的條件,玄奘卻是不想譯經也只得一直譯經。
由於玄奘發願西天取經的事迹,使得他在漢地的僧俗信眾中影響力極大,這自然就招致統治者的忌憚。雄才大略的唐太宗還好些,而到了後來高宗即位後,一直都防著玄奘,害怕他和信徒們打成一片,威脅王朝統治。怎麼辦呢?很簡單,讓玄奘待在固定的地方,持續不斷地譯經——直到圓寂。
就這樣,玄奘被限制人身自由,在皇宮裡時時刻刻受到監視,只能幹一件事——譯經。玄奘的翻譯成果也很高,像《瑜伽師地論》、《心經》等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可玄奘這些成就都是被迫完成的,不知讀到這裡,讀者諸君作何感想。
大唐三藏
其實,在佛教歷史上,夠得上譯經大師的,還有兩位:唐代的義凈和不空。不過,這兩位的影響力,比起上面的三人來說,要稍遜一籌,所以就沒有將他們列入。
譯經是佛法傳播的必須之事,三位高僧能做出此等成就,可以說是功德無量。
而三位高僧的譯經事業,無不帶著濃厚的傳奇色彩,也是在讓人感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禪修
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


※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為什麼被人習慣性地稱為「唐三藏」?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到的是什麼?其實無非是這四個字
※都說出家人「四大皆空」,空的難道不是酒色財氣嗎?
※寺廟的香火要旺,全靠這兩尊佛菩薩組成的「黃金搭檔」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