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果是一種比喻,而不是僵化的教條

因果是一種比喻,而不是僵化的教條

今日共讀內容

《幸福的因果》 第14課

丨注意事項丨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看視頻,學習更有效

《幸福的因果》第14課

昌樂法師·講述

- 因果是一種比喻,而不是僵化的教條 -

在我們實際的修行過程當中,修行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初學,初學者要學會用因果的法則來發現生命的規律。因為人都是生活在當下的動物,像我們年輕人出家,最大的優勢在學教理上我們很容易去學得明白,但是對我來說也很難。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思維能力、智力水平在退化、弱化,他們可能學得慢一點。但對年輕人來說,最大的痛苦是在於,我們學了很多的教義,但是我們不知道人生是什麼。佛教,或者宗教說到底,是給人生提出的綜合的解決方案。但如果你都不知道人生的苦是什麼,那你如何去滅這個苦呢?

而法門這個東西,年輕人如果沒有真正知道人生是苦的,不知道怎麼樣去化解心中的苦惱和煩悶的時候,就會拿著法門這個小刀亂劃,或者在別人身上動手術,結果別人跑了。或者在自己身上動手術,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這是實際的修行過程當中的一些狀況,這個幽默很冷的。就把法門在自己身上亂刺一氣。

事,無非有兩點,就是我們用的方法是經典當中的方法——遍一切處——我們總想功夫成片,就是拿著刀逢人就砍。實際上,每一個法門都有它背後的獨特性,以及它關鍵地方的使用著力點是不一樣的。所以年輕人學佛是很苦惱的,雖然心智上有容易成熟、容易看破、容易不被塵世所困擾的這種傾向,這是很好的。

但是有宗教情結,對生死這個問題比較容易看得遠、看得多的人,這樣的人心裡其實是很苦的,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幫你。你原來不學佛的朋友覺得你被菩薩騙了,你被和尚洗腦了。而信佛的人,中國人說:哎,信就信,不要這麼當真好不好?他們是這樣的。然後真正的修行人、看上去很自在的人說:「你的智慧沒開」。感覺你修行很好的人呢,他對你總是非常崇拜,可是你的痛苦他不能體驗。

無論什麼樣的一種狀況都非常糾結。而解決這個苦惱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在苦的結果當中找到原因,然後你慢慢地學會在當下這個苦果當中,以當下的苦果為因,去得到一個好的果實。所以苦是必須要經歷的,該吃的苦真的要吃的,沒吃過苦是沒有辦法的。

那如果說你不斷地體驗,這個苦有一天你不想吃了,你從苦的結果找到苦的原因以後,當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會生起善果。因為以你看到的狀況(即從苦果中找到苦因)為因的時候,你得到的結果是苦的還是樂的呢?肯定是喜樂的嘛。因為你知道這件事情如果原樣繼續是不行的,是行不通的嘛。

用結果去找原因,而這個結果一定是苦的。每一個苦都是人生成長過程當中的一個台階。當然,如果你吃苦不記苦的話,你的台階也太多了點。但如果說你吃苦能記苦的話,儒家文化當中也講了,人只有不犯二過,當吃過一次苦頭以後,第二次絕對不會犯,這是要有很強大的心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能不能做到「不犯二過」並不取決於你的意志。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完全用的自己的意志品質在做與自己的一種對抗,在嚴格地管理自己。這短期內是有效的,長期的話,你的心會變形。壓在石頭下的草從邊上長出來的時候,它也就跟我長的這樣,像豆芽一樣。因為它沒有自然生長的方法的時候,它會用其他的方式去表現出來,所以十個和尚九個怪。

是的,我當年出家的時候,我看看身邊的這些老和尚都這個樣子,後來就暗暗發願:哎呀,我這輩子也不要做一個什麼修行人了,我要做一個快快樂樂的小和尚,至少心智要圓滿,如果有點像一休哥,那就更好。稍微有點智慧,稍微能夠「叮叮叮」能有一點奇思妙想,人生就會有很多的樂趣。

但是這個前提一定是自己吃了苦,但是苦沒有白吃,白吃的苦那真是白痴。因為你只能一次一次地去訴這種苦,那才是輪迴。吃苦不是輪迴,一遍一遍地吃苦才是輪迴。

這個是第一個,由果去尋求原因。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注意一點,因為感受是一個結果,我們不能離開這個感受。你要了解感受的源頭,如果你對自己的色心,就是身體、心理不了解的話,那你是沒辦法修行的。

在因果的規律當中我們要知道,因果之間不是僵化的關係,因果對佛教的教義,哪怕它再重要,這個辭彙,這個名相的表達方式仍然是比喻的表達方式。因與果是聯想關係,比如說:這個人為什麼禿頂啊?掐指一算,哦,他前世一定拔了很多鳥毛,他們家做烤鴨生意。大概就是這種關係。但是我們在實際過程當中不能做這樣的聯想,我們要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

實際上,在實際生活當中,並不是因與果的聯繫,而是法與法的聯繫。就是每一件事情它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並不是要把精力放在解脫上,你要找一個解脫的原因。解脫的原因很多人認為是智慧,於是大家就去尋找一個叫智慧的因。但什麼叫智慧呢?其實智慧是不同的問題根據不同的情境所表現的不同的處理方式,而不是不同的問題同一個處理方式。

所以,大乘菩薩道裡面有一個字大家要謹記,對智慧的描述——度,你應該如何去把握這個度?度不僅僅是到彼岸,而是把握這個度。所以佛法當中對於極左的人你應該往右看,對於極右的人你應該往左看,所以很多人說你到底應該是往左還是往右?你給我說個明白嘛,佛教這個東西不可信,說得很矛盾嘛!因為人生是個中道,你肯定是在左右搖擺,這是佛教的教義。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不想在自己的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一條解脫的通道的話,你就不會開始左右開始嘗試,而走到中道這個能夠讓你解脫的途徑當中,反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一個叫智慧的東西,那只是對智慧的崇拜,並不是真正的學佛。

很多人只生活在這些自己認為非常優越的方面當中,但是這個觀念到底意味著什麼?它跟生活應該怎麼樣發生聯繫?他的度實在還沒有。他要麼零度,要麼沸點,中間沒有折中的東西,沒有適合的東西。

我們經常講:燒飯要放多少水?沒有人能給出答案,多少米放多少水。對會燒飯的人,放多少水都沒問題;對不會燒飯的人來說,多放一點少放一點都是問題。你叫他多放,呼嚕一下一舀子;你叫他少放,呼嚕一下舀出一舀子。多少不是根據我們的意願,而是根據規律,根據這個米來的,還有鍋和不同的器具來的。那我們的度在哪裡?不是照著書本上去走路,而是自己在走路的過程當中遇到了一些問題的時候看看書本上有沒有答案。

如果這是一句經典的話,最終找到的信息只能是燒飯要放水。至於燒飯要放多少水,過去是那個樣子,現在是這個樣子,你要去不斷調試,不斷揣摩這個經文以及說這個話的含義。我們現在只是一個要飯的人,從來沒吃過這貼葯,你的病怎麼會好?但是你還相信菩薩有一天會來救你,菩薩他也想,但是很忙,來不及。所以我們還是自己想想辦法。這個度自己真的要去把握好,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

在因果之間,首先要了解它是個比喻。而在每一個起心動念,在觀察我們人生可能出了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拋開所有的教義去直面自己的痛苦和難受的點,你才能夠找到原因。

我們在學因果教義的時候,不能被這些名相所困擾,而要從這個名相當中找到修行或者指導我們實際生活的基本生活小竅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廟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的人修行之後依然痛苦?
為什麼種下善因,卻收穫惡果?
我要握著你的手,陪你走到最後
業力,是一種生命的慣性
「絕情」是傷人的刀,還是救苦的葯?

TAG:那一座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