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世子之爭,為何「七步成詩」的曹植,不敵「流涕可行」的曹丕?

世子之爭,為何「七步成詩」的曹植,不敵「流涕可行」的曹丕?

曹丞相府,穿行到第二個大殿的時候,有三人雕塑,曹操居中,左手是曹植,右手是曹丕。

二人奪嫡之爭時,各有羽翼,甚至曹植風頭更盛。

曹丕就派人私下問賈詡怎麼辦?《三國志.魏書.賈詡傳》中記載,賈詡建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這建議就是以簡單對複雜,以拙對巧,做好本職,做好自己,所有的謀略,都不及「真誠」二字就有力度。

曹丕是個聰明人,於是:文帝從之,深自砥礪。

《世說新語》中也有相關記述:曹操已經是魏王,出征的時候,世子曹丕與臨菑侯曹植並立站在路邊相送。「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王亦悅焉。」曹丕也頗有文采,只是不如曹植快捷。曹丕便「悵然自失」,不知道如何是好。他的幕僚吳質在他耳邊,小聲說:王當行,流涕可行也。

怎麼表示這個時候的情感呢?哭。

於是,「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

李晨飾演的曹丕

歷史演進,自有規律,往往沉澱成為一種厚重。浮華者終究要落地,化為一粒凡塵,故,自古關節應對,終究要以誠待眾生,也正是以拙待自己。如此看來,賈詡與吳質盡得誠拙二字之真。

來曹丞相府的時候,路過魏文路。魏文路,便是今天讓許昌城和曹丕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符號與記憶。

許昌,原稱為許,後稱為許縣。東漢末年,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當時,洛陽殘破,曹操接受董昭建議,以許為都城。此地,便成為漢末政權的都城,也因為棗祗、韓浩的建議,開始在許屯田,自此兵精糧足,征伐四方,許縣遂成為曹魏政權的根據地。

魏國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遂定名為「許昌」,直到今天。

曹操寫詩豪放雄渾,曹丕也曾寫過豪氣干雲的詩篇。

比如,黃初六年十月,魏文帝閱兵廣陵,「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曹丕在馬上,詩意噴涌:「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從橫。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

然而,曹丕希望的是不動甲兵,仁懷天下。

或許是從幼年,見到了長兄堂兄戰死,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又經歷了眾多的好友離別傷逝。他還是在東宮之時,疫癘大起,一時間哀鴻遍野,患病傳染者多是死路一條,身邊的僕人、朋友、侍從多有患病而去。包括建安七子中的人物,建安二十二年(217),王粲病死,陳琳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

王粲王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者,博聞強記。所觀圍棋棋局被打亂,他能頃刻復盤。「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曹丕與王粲相友善,及王粲病死,曹丕帶領王粲生前好友送行,《世說新語》記載:「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以一聲驢鳴,送別故友,身為世子,千古無二,這便是曹丕。

瘟疫面前,那種生命的脆弱,不因賢愚,不因貧富,不因職位,不因門第,曹丕曾寫信給好友吳質,談及:「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

那種失去的感覺,他能夠感覺到痛。那種歲月的無情,他能感覺到冷。曹丕努力尋找一種陪伴,一種溫暖。

李晨、唐藝昕飾演的曹丕、郭女王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據傳說,許昌永始台,有曹丕與郭皇后(郭女王)之間的立誓故事。

永始台本是一處普通樓台別院,曹丕與郭女王情義相投,恩愛有加,但郭女王一日有愁容,曹丕詢問,郭女王就說:「妾出身寒微,自知不配伴君,今雖樂,恐難長久。」

曹丕便在此處向郭皇后,指天為證,立誓:「吾愛卿出自誠心,今生生死與共,永遠如初,此台以為證。」後人,便稱「永始告白」,此台也就命為「永始台」,郭女王后來一直居住於此,陪伴曹丕,走完人生。

人生的長路,不是一個人走,曹丕才不至於成為孤家寡人,才活的有趣。

而,溫暖,則是一種存在感,一種自己對環境對周邊美好的珍惜,才能與自己和解,與時光為友。曹丕寫了一篇《柳賦》,「昔建安五年,上與袁紹戰於官渡,時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載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傷懷,乃作斯賦。」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曹丕才十四歲,所種柳樹於中庭,「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圍寸而高尺,今連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邁,忽亹亹以遄征。昔周遊而處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遺物而懷故,俯惆悵以傷情。」

睹柳傷魂,柳樹已經長大,自己已經不再少年,親朋故舊卻多已亡去,盛衰無常。少年的快樂也已經難以追尋,他還常常想起自己和堂兄曹真曹子丹縱情於獵場,「時歲之暮春,勾芒司節,和風扇物,弓燥手柔,草淺獸肥,與族兄子丹獵於鄴西,終日手獲鹿九,雉兔三十。」

許昌市街,河畔垂柳,綠蔭相連,「應隆時而繁育兮,揚翠葉之青純」,如煙如畫,更是清涼了這座古城的夏天。現在想來,或許就有曹丕所種柳樹的遺傳。

中華古老文化的傳統中有許多美好的祝願,比如「折柳送別」,「柳」者「留」也。朋友相別往往是在橋頭河畔,「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而此處又多有垂柳,柳樹喜歡沿河而生。

正如詩經中的文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送別的時候,朋友捨不得你走,就會折柳以示情誼。

其實,「折柳」,還有一層含義,那是更美好的祝願,源自於曹丕所說的柳樹的精靈般的生命力,折枝入土可生。「朋友你要遠去,請帶走我的友誼」,這友誼中就是喜歡你好,希望朋友在所去的地方,像柳樹一樣,在新的城市,新的遠方,紮根生長,枝葉茂盛,有更為開心的生活。

曹丕羨慕柳樹的生命力,折了柳枝,都可以再種下生長,如同這個世界的精靈,人卻做不到柳樹的生生不息,「含精靈而寄生兮,保休體之豐衍。惟尺斷而能植兮,信永貞而可羨。」

他沉思求解,參悟生命,便寫信給素來敬慕的王朗(時官拜大理):「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曹丕能夠觸及生死這個問題,這便是他高格所在,「人有遠慮,才無近憂」,人生的終極問題,想清楚了,便不會糾結於當下。能留的下的不是軀體,而是思想,而是文學的影響。

這也或許是,曹丕寫《典論》的動力與源起。據傳,曹丕把他寫的《典論》及詩賦,還送給孫權,同時,還給了張昭一份。

曹丕曹子桓的傷感生命的氣質,留給了後人一個三國短暫並立的時代,也留給了後人一部《典論》,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早的專著,「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生命的永恆,曹丕給出的答案,在於「文章之無窮」。他所追尋的永恆,何嘗不是他對生活的熱愛與留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itty 的精彩文章: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有人連中三元,有人終身不仕
新娘受辱,新郎受罪甚至喪命,古代婚禮到底有多惡俗?
圖解國慶為什麼是十月一號,毛主席用美式吉普閱兵有原因
一個省長的兒子,最後成了比肩秦始皇的鐵血大帝,憑什麼?
老照片詳解江陰保衛戰,漢奸賣國讓人痛恨!

TAG:Wit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