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被火毀容的孩子被拒絕入幼兒園想到的

從被火毀容的孩子被拒絕入幼兒園想到的

上個星期在游識猷妹妹的微博上看到一個消息,說的是,溫州有個小朋友貝貝,2歲的時候因為事故被被毀容,現在4歲了,很想上幼兒園,卻屢被幼兒園拒之門外,理由是「要尊重其他家長和孩子的意願。」

以上圖片來自游識猷妹妹的微博。

看了以後我心裡翻江倒海,有很多話想說,就跟大家嘮一嘮吧。

游妹妹想到了《登天之梯》里peter的故事,而我想到了另外一個故事,故事裡的主角和這件事情的貝貝幾乎一樣。

這個故事是一本在美國暢銷的童書,叫wonder(奇蹟,作者R.J.Palacio)。

故事裡的男孩子Auggie因為罕見的基因病,他整個臉部從生下來就好像被大火融化了一樣。從小到大他做過2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因為身體不好,所以一直是在家上學(homeschool)。到他該上5年級的時候,父母決定讓他去上學。校長特意在開學前,邀請了幾個孩子,當Auggie的welcome buddy,帶他參觀,希望他在上學之前就能認識幾個孩子。故事就這樣展開,講述了5年級這一個學年的事情。

最開始,人人都不願意和他講話,甚至覺得他是「瘟疫」,只有兩個孩子Jack和Summer跟他成了好朋友。一開始,他們因為同情他才跟他在一起,慢慢地,被他的人格吸引,真正成了他的好朋友。而這兩個孩子因為和Auggie做朋友,被很多孩子排斥,被一個小團體暗暗欺負。在一次學校的出遊,外校的大孩子因為Auggie的長相欺負他,這個時候,Auggie的同班同學,就是那個欺負他們的小團體,站出來保護他。大家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也認識到什麼是勇氣,友情,善良,品格。。。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作者用了幾個人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有Auggie的,有Jack的,有Summer的, 有他的姐姐Via的,有姐姐的男朋友,有姐姐的好朋友,不同人的視角,看到了大家的內心世界和曾經有過的猶豫或者掙扎。

作者並沒有把Jack或者Summer寫成一個站著道德高地的孩子,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在和Auggie的交往中,他們也曾有過猶豫。比方說Jack,他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只是為了迎合別人(發展心理學中叫social conformity),他跟人說自己跟Auggie在一起只是因為校長讓他這麼做,自己心裡煩得很呢。無意中讓Auggie聽到了,於是兩個人的友誼暫時凍結。後來Jack真誠地道歉,兩個人又成了好朋友。小寶那個時候正好學校有個作業,叫勇氣。我和兩個孩子就這本書討論過什麼是勇氣。比如,跟Auggie交朋友,是不是勇氣?自己做錯事情,真誠地道歉,是不是勇氣?被別人排斥還是堅持和他做朋友,是不是勇氣?在別人欺負他的時候,保護他,是不是勇氣?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哪一步?我還跟孩子們講過我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我記得我小學大概2,3年級的時候,班級來了一個插班生,那個時候插班生很少見,又不會講我們那裡的方言,我想大概是這個原因吧,很多孩子排斥她,不跟她一起玩。我很同情她,放學以後到她家跟她玩,但是,在學校,我裝作不關心她,因為我怕別人不跟我玩。後來那個孩子因為爸爸工作關係,不到一年又轉學走了。我跟孩子們承認,當時我能承受的就這麼多了。所以我很理解,Jack為什麼會那麼說。這才是真實的孩子。

還有Auggie的姐姐Via,她很懂事,很愛弟弟,甚至我都很心疼姐姐,因為父母的時間,精力真的很大一部分都必須花在弟弟身上。有一次弟弟做手術,她去和外婆住在一起一個星期。外婆說,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人是你,我也愛Auggie,但是Auggie有很多人愛,你記住,我最愛你。(我在車上聽書,聽到這裡的時候想,外婆真好!)後來外婆過世了,姐姐說,我經常想起外婆的話,就像一個毯子一樣蓋著我。我聽到這裡的時候,眼淚都流下來了。即使象Via這樣懂事的孩子,也有一時軟弱的時候。她上了高中,不太想讓別人知道她有這麼一個弟弟,所以當她們有一個演出的時候,她沒有告訴父母。她自己後來內心也掙扎了很久,當然,後來,全家人都出席了演出。

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這才真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這樣,他們最後做出的選擇才可貴。

(插播一句,《奇蹟》這本書真的非常好,大寶小寶從2015年暑假到現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這本書也有姊妹篇。我每年暑假都會聽這個系列,在車上聽過這本書快10遍。這本書值得精讀,有很多可以和孩子討論的點,我說的勇氣只是其中一個討論點。)

所以在看了游妹妹的故事,我馬上就想到這個故事。接著,我在她微博下面看到一則評論:【說點現實吧,人是趨利避害的,孩子有這麼一個同學有什麼好處嗎?有什麼害處嗎?兩者權衡,人就會做出一個不那麼好的回答】。當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特別想告訴這個人,你真的應該去讀一讀這本《奇蹟》。

有這麼一個同學,有什麼害處我想不出來,但是,有這樣一個同學,有很多很多好處。貝貝只是相貌和別人不一樣,但是他沒有其他任何發展遲緩,換言之,他是一個正常的兒童。為什麼他不能入學?

大寶三年級的時候,小寶二年級的時候,他們班級里分別有個需要特別幫助的孩子。那兩年我時間表排得緊,不能經常去學校做義工,具體什麼情況不清楚,就是聽兩個孩子回家提起過,某某小朋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個老師陪著他。我問過大寶:這個孩子有什麼不一樣的嗎?他說:有時候上課他會大聲叫,大聲笑。不過他這是控制不住自己,他一興奮就會這樣了,老師會幫助他。我說:那你們會跟他一起玩嗎?他說:會啊,我有時候會跟他一起玩。有幾個女孩子經常跟他一起玩。我說:他大概需要比你們多一點的幫助。你對他要好一點。

小寶班裡那個孩子,我去參加他們年終party見到了。這個孩子很明顯能看出來,有些發育遲緩,流口水,動作很笨拙。因為是party,所以大家分組做遊戲。有個老師會重複給他指令,別的小朋友也會耐心等待。有時候孩子們還會讓著他,比如搶凳子的遊戲,兩個人一起坐上去了。一般兩個孩子會開玩笑一樣爭一下:我先!明明我先嘛!但是如果和這個孩子一起坐上去,另一個孩子會主動讓開。遊戲後,幾個孩子跑過去祝賀那個孩子,說:you did a good job! 互相擊掌什麼的。我挺感動的。這個不是大道理教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大人的言行對孩子持續的影響。有的孩子需要一點特別的幫助,我們就一起幫助他。

我們以前也討論說,要預防欺凌。其實要預防欺凌,就要從小,從源頭做起。如果整體環境對一些有困難的孩子比較寬容,孩子們認識到要幫助他們而不是嘲笑他們,很多父母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都可以避免。我想到有一次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媽媽說,幼兒園有個小朋友動作比較慢,學得比較慢,其他孩子有時候會起外號,捉弄這個孩子之類的。老師也不怎麼管。我就在想,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去理解別人,關心別人。現在很多父母忽視同理心的培養,滿心想的都是自己孩子的感受,只關心「我的孩子高興不高興」。或者這些父母只會問有沒有情商課,要不要去參加情商課?同理心就是情商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同理心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這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養成的。生活中這不是有很多機會嗎?很多人看不到罷了。

(插播一句,同理心的培養,我在《養育的選擇》裡面講過一些。我在考慮,以後專門做一個同理心的專題。)

我有一次給本科生講課,主題是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比方說智商受損的孩子,唐氏綜合症的孩子,等等,我讓學生討論一個話題:整個社會對特殊需要人群怎麼支持?我就講到大寶和小寶班級有特殊需要孩子的例子。讓孩子們小時候接觸特殊需要的孩子,他們可以嘗試去理解這個人群,而不是敵意,鄙視,甚至欺凌。他們可以有同理心,有關愛。而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以後,就形成了這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的社會環境。

我和學生們還一起讀過Bonnie Keilty寫的一本書,叫The Early Intervention Guidebook for Families and Professionals: Partnering for Success。作者建議,整個社區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果能夠積極支持,對這些孩子的干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另外,還有一本書,叫Sticks and stones: defeating the culture of bullying and rediscovering the power of character and empathy, 作者Emily Bazelon。這也是一本對我的情感衝擊很大的書,講的是學校欺凌的事情。要解決欺凌,也得依靠整個社區的努力,不能光靠學校,而且,作者認為要充分認識到品格和同情心的力量。

當好幾個幼兒園都把貝貝拒之門外的時候,我在想,教育者真的要想一想,所謂教育,究竟是什麼?我們所要建設的大環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在《奇蹟》裡面,有個叫Charlotte的女孩子,她一開始被校長邀請作為Auggie的welcome buddy,不過之後她一直對Auggie就是點頭說個嗨。到後來jack他們被小團伙欺負,她看不過去了,給Jack通風報信,告訴他整個年級哪些孩子是同情他的,哪些孩子是敵人。故事最後,她寫出一句很令人深思的話:It』s not enough to be friendly. You have to be a friend。在看完整個故事,我覺得這是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話。和大家共勉。

P.S.後來又看到一個視頻,有一個幼兒園終於接受貝貝了。希望每個孩子都能be a friend,貝貝不需要過度的同情,他只需要被當成一個正常孩子一樣的對待。

陳忻第72次原創分享

蘋果用戶讚賞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忻兒童心理 的精彩文章:

從5歲到8歲,我們最愛的作者和書

TAG:陳忻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