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診療糖尿病(三):創十綱辨證,注重氣陰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施今墨先生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辨證施治為中醫特點之一,八綱辨證為其主要者,歷代醫家均有發展,然中醫傳統的八綱辨證尚不足以概括臨證之狀況強調氣血辨證,由此創立以陰陽為總綱,表裡、虛實、寒熱、氣血為八綱的十綱辨證方法。這種學術思想源於《黃帝內經》,同時受到清代名醫孫一奎、張璐重視陰陽氣血調和思想的影響。如《素問·舉痛論》有「百病生於氣」之說。孫一奎在《醫旨緒餘·三焦相火篇議》中有關於陰陽、表裡、氣血關係的論述:「三焦為氣父、為表;包絡為血母、為里。二者俱屬手經,相為表裡。蓋包絡上歸於心,心主血脈,又屬六腑之一,屬陰,故為血母,為里;三焦主持諸氣,為氣化之通道,屬六腑之一,屬陽,故為表。」不能看出其認為陰陽是高於氣血、表裡一個層次的辨證綱要的思想。《張氏醫通·血證論》云:血之與氣,異名同類,雖有陰陽清濁之分,總由水谷精微所化。此所謂氣血同出一源而有所區別,是因為氣具陽和之性,而為陰血的引導;血為陰凝之質,則為氣之所歸。血之與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彼此依存,互不可分。所謂「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臟腑功能均賴氣血為之調達,人體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無不涉及氣血,即百病均可影響到氣血,氣血不調又可生百病。
在治療糖尿病過程中施今墨先生不完全從陰虛燥熱立論,其發現糖尿病人大多具有氣短神疲、不耐勞累、虛胖無力或日漸消瘦、容易感冒等正氣虛弱的徵象,說明糖尿病人儘管多飲多食,但大量飲食進人體內後,沒有為人體所用,血糖是飲食所化之精微,蓄積過多則隨小便排出體外,系由於脾失健運,精氣不升,生化無源的氣虛所致。因此他認為糖尿病以氣陰兩虛證為多,治療時除滋陰清熱外,健脾補氣實為關鍵一環。這種對於氣陰兩虛的辨識實際上源於其氣血辨證和以陰陽為總綱的十綱辨證思想。
施今墨先生認為古人所謂之消渴病,即近世之糖尿病也,舊論「消渴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種,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脂膏為下消,其成消之因,由於多炎,上消為燥在上焦,治宜流濕以潤其燥,中消為胃中熱,治以疏利陳氣,甘辛降火之劑,下消為腎氣不管攝津液也,治以甘苦瀉熱補水剖」之說在臨床上殊覺不甚適意,於是援引西醫相關論述以解釋糖尿病的發病與治療,提出「中西醫界,治法一同,並非機相異也」,並結合許叔微《普濟本事方》中「唐祠部李郎中論消渴病者,腎虛所致,每發則小便甜」的論述,證明我國唐宋時對於消渴病之糖尿癥狀已有明確記載。施今墨先生認為雖然消渴病癥狀表現不同,可分為三消,但其實病機有共同之處,正所謂標雖有三,其本為一也。大多患者因火炎於上,陰虧於下,水火不相既濟而發病。真陰虧耗,水源不充,相火獨亢,虛熱妄炎是為其本。若熱傷肺陰,津液虧竭,渴飲無度;若熱傷胃陰,消谷善飢,肌膚痩消;若熱傷腎陰,精氣虧虛奮,尿頻量多。施今墨先生結合臨床實際情況認為糖尿病以虛證、熱證為多,實證、寒證較少,尤以虛熱之證最為常見。
施今墨診療糖尿病(四):寒熱虛實論治經驗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中醫養生方劑(三):針對中老年,腦力勞動者的寧心、安神、健腦類方
※國醫大師方和謙臨床運用薄荷(二):慢性咽炎、鼻炎等五官科疾病
※施今墨診療糖尿病(二):承先後天之說,注重脾腎
※國醫大師方和謙臨床運用薄荷(一):風疹、皮膚痒疹等皮膚疾病
※施今墨診療糖尿病:倡導中西醫結合辨病辨證方法
TAG:神黃中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