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魏六朝詩選》第五十二首《七哀》

《漢魏六朝詩選》第五十二首《七哀》

【篇目】

[作品介紹]

[作者介紹]

[注釋]

[譯文]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泊客一席談】

七哀

[魏詩·曹植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作品介紹]

《七哀詩》是魏晉詩人曹植作的一首五言閨怨詩。這首詩借一個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比喻他和身為皇帝的曹丕之間的生疏「甚於路人」、「殊於胡越」,曲折地吐露了詩人在政治上遭受打擊之後的怨憤心情。

《七哀》作為一個樂府題目始於王粲,在《樂府詩集》里被歸入《相和歌·楚調曲》。《七哀》的名稱來源不詳,余冠英認為可能與音樂有關係,晉樂的《怨歌行》用這首詩做歌辭時,就分成了七段。這首詩是曹植後期的作品,表面上是以一個思婦的口吻抒發對丈夫的思念與哀怨之情,而實際上乃是表現對其兄曹丕打擊迫害兄弟們的憤怨與不平。曹植的《九愁賦》有云:「恨時王之謬聽,受奸枉之虛辭……願接翼于歸鴻,嗟高飛而莫攀;因流景而寄言,響一絕而不還」。感情、用語都與此詩相似。

[作者介紹]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早期很受其父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因而受到其兄曹丕的嫉恨。曹丕即位後,曹植遭到了嚴重的打擊與迫害,幾次被貶爵移封。

曹丕死,曹叡即位後,曹植曾多次上書,希望能有報效國家的機會,但都未能如願。最後在困頓苦悶中死去,年僅四十一歲。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作品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和對於建功立業的熱烈嚮往,同時也寫了一些反映社會動亂和表現人民疾苦的詩篇。後期作品則較多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表現了自己受壓抑,有志不得伸的悲憤情緒,對我們認識曹魏王朝,認識被「忠孝仁義」紗幕遮蓋著的統治階級內部的冷酷兇殘,有一定的價值。

曹植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詩品》說它「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同時,曹植又是最早注意聲律的人,其作品多是聲調和諧,韻節響亮。清代沈德潛曾說:「子建詩五色相宣,八音朗暢」,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他的章表辭賦也很著名,都洋溢著非凡的才氣。作品有《曹子建集》。詩歌注本以黃節的《曹子建詩注》較為詳備。

[注釋]

(1)七哀:該篇是閨怨詩,也可能藉此「諷君」。七哀作為一種樂府新題,起於漢末。

(2)流光:灑下的月光。

(3)余哀:不盡的憂傷。

(4)宕(dàng)子:盪子。指離鄉外游,久而不歸之人。

(5)逾:超過。

(6)獨棲(qī):孤獨一個人居住。

(7)清:形容路上塵。濁(zhuó):形容水中泥。「清」、「濁」二者本是一物。

(8)浮:就清了。沉:就濁了。比喻夫掃(或兄弟骨肉)本是一體,如今地位(勢)不同了。

(9)逝:往。

(10)君懷: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譯文]

明月照在高樓之上,灑下的光芒在樓上游移不定。

樓上有一位哀愁的婦人,正在悲哀的嘆息。

請問樓上唉聲嘆氣的是誰?回答說是異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離開超過了十年,妾身常常一個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塵般飄忽,妾身像是污濁的水中的淤泥。

浮塵和沉泥各自相異,什麼時候才能相互匯合相互和諧?

可以的話,我願意化作西南風,在人間消失而進入夫君的懷抱中!

夫君的胸懷早已不向我開放了,我還有什麼可依靠的呢?

賞析

壹/

曹操逝世後,曹丕繼位,對曹植十分防備。曹植滿腔抱負無處施展,而手足胞兄對他處處防範,令曹植心灰意懶。曹植自知功名無望,於是將滿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備相同情感的怨婦的愁苦裡。文學賞析

詩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婦被遺棄的不幸遭遇來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擠的境況,以思婦與丈夫的離異來比喻他和身為皇帝的曹丕之間的生疏「甚於路人」、「殊於胡越」。詩人有感於兄弟之間「浮沉異勢,不相親與」,進一步以「清路塵」與「濁水泥」來比喻二人境況懸殊。「願為西南風,長逝人君懷」,暗吐出思君報國的衷腸;而「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則對曹丕的絕情寡義表示憤慨,流露出無限凄惶之感。全詩處處從思婦的哀怨著筆,句句暗寓詩人的遭際,詩情與寓意渾然無間,意旨含蓄,筆致深婉,確有「情兼雅怨」的特點。

這首詩的起句既寫實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氣氛,籠罩全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運用了「興」的手法帶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婦獨倚高樓,對影自憐,思念遠方的夫君。月照高樓之時,正是相思最切之際,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婦的縷縷哀思——曹植所創造的「明月」、「高樓」、「思婦」這一組意象,被後代詩人反覆運用來表達閨怨。明月在中國詩歌傳統里,起著觸發懷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光月夜,會撩起詩人綿綿不盡的思緒,勾起心中思念掛懷的人或事。

次兩句「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運用了「賦」的表達方法,承接上兩句直接點出該詩的主角——愁思婦的情懷——悲嘆和哀傷。當皎潔的明月照著高樓,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輕輕晃動著,佇立在高樓上登高望遠的思婦,在月光的沐浴下傷嘆著無盡哀愁。因為思念良人而不得見,甚至音訊亦不能通。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賦」的表達方法。

第五、六句「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也是以「賦」的方法來表達的,但是以問答的方式來達到「賦」的表達效果的:「請問樓上唉聲嘆氣的是誰?回答說是異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當,乾脆利落,明白如話。曹植接著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牽引出怨婦幽幽地敘述悲苦的身世,這同時也是曹植牽動了對自己崎嶇境遇的感慨。從明月撩動心事到引述內心苦悶,曹植寫得流暢自然,不著痕迹,成為「建安絕唱」。

第七、八句「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承接上文,繼續以「賦」的手法表達。思婦訴說她的孤獨和寂寞:「夫君已遠行在外超過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獨自棲居。」透過思婦的訴說進一步描述思婦的哀嘆,非常直接。

第九、十句「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運用了「比」的手法進一步表達思婦的哀怨情懷。將夫君比喻為路中的清塵,將自己比喻為污濁的水和泥,喻意兩人相差太遠,難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對己不屑一顧,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曹植於此自比「濁水泥」的棄婦,「清路塵」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繼位後不再顧念手足之情,疏遠甚至防範著自己的親弟。曹睿稱王時,曹植多次上表上書自試,終究無法獲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濁泥和清塵的遠離相互映照,襯托出和兄長侄子形勢兩異的遙遠距離。

第十一、十二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承接上文,同時以「比」和「賦」的手法表達思婦的哀怨情懷。清塵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處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機會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點描出不能諧和的悲哀。

第十三、十四句「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是運用了「比」的手法表達思婦的心志。思婦見棄,不單不以怨報之,反而願意犧牲自己:「可以的話,我願意化作西南風,在人間消失而進入夫君的懷抱中!」思婦對夫君何等的忠誠和忠貞!為了得見夫君,不惜將自己比喻為西南風,化入君懷!曹植盼望著骨肉相諧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獻功。所以他說但願能化作一陣西南風,隨風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長侄子的懷抱。

第十五、十六句「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運用了「賦」的方法表達思婦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懷,思婦的思念就象那縷飄逝的輕風,結尾的這縷輕風與開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構成了一種幽寂清冷的境界。思婦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過十年了,音訊全無,「夫君的胸懷早已不向我開放了,我還有什麼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長空。這兩句的表達非常直接,正是「賦」的典型手法。曹丕曹睿始終防備懷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抱負就不能實現。

該詩通篇表面上描寫思婦訴說被夫君遺棄的哀怨情懷,實際上暗喻自己被長兄疏遠排斥的苦悶和鬱抑,這是另一種意義上運用了「比」的表達方法,這是詩人更深層的自況自喻。「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是三國魏曹植《七哀詩》里的名句,這是堅決而執著的持守誓言。獨守十年,沒有沉淪和頹廢,思婦依舊祈願自己化作長風,隨風而去,與君相依,這是思婦此生唯一的期待。子建也是如此。他在認清無常荒誕的命運之後,並沒有放棄初衷,而是「長懷永慕,憂心如酲」(《應詔》)。

曹植以棄婦自比是其後期詩歌的特色之一。除了這首,其他如《浮萍篇》、《雜詩》等詩里皆有怨婦形象的運用。曹植這首里的棄婦,就是用作象喻的。曹植具有致君為國的理想,不僅是曹植個人的志向,同時也是當時整個時代的風氣反映。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獲得君主的賞識任用,那便全無施展才能抱負之機,沒有辦法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樣的君臣關係,就彷佛那個時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離棄,那就是沒了依傍的怨婦,失去生存的價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名家點評

元末明初劉履在《選詩補註》中評《七哀詩》道:「子建與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異勢,不相親與,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慮也。」

清沈德潛在《古詩源》中道:「《七哀詩》,此種大抵思君之辭,絕無華飾,性情結撰,其品最工。」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余冠英(1906-1995)在《古詩精選》中評:「暗吐出思君報國的衷腸。」在《三曹詩選》中評:「本篇是閨怨詩,也可能藉此『諷君』」。

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程千帆(1913-2000)先生和中國現當代優秀詞人、詩人、文學家、文論家沈祖棻(1909-1977)先生的《古詩今選》中評:「這篇詩寫閨怨。古代詩歌往往以愛情關係比擬政治關係,所以作者此詩也可能是用來『諷君』,希望朝廷看顧他,信用他。」

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學者傅庚生(1910-1984)教授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中評:「此詩將寫思婦心情之悲惋纖曲,乃先藉『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入筆,似為單純寫思婦所居之外景,實則情景已自相糅而為一,是在取景上已運剪裁之巧思也。」

《曹植集校注》將此詩編為黃初年間所作,評述說:"案塵、泥本一物,因處境不同,遂出差異。丕與植俱同生,一顯榮,一屈辱,故以此比況。其意若欲曹丕追念骨肉之誼,少予寬待,乃藉思婦之語,用申己意。情辭委婉懇摯,纏綿悱惻,尤饒深致。"

漢學家葉嘉瑩(1924-)在《漢魏六朝詩講錄》中論述道:「曹植《七哀詩》中的女子,不是現實中的棄婦,他是用棄婦來作象喻。」

佚名

賞析

貳/

曹植在後期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及其子曹叡相繼為帝,曹丕父子與曹植有深刻的矛盾。曹丕做皇帝必須得到舊世族的支持,做了皇帝不久便採納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進一步向世族靠攏,並屠殺一向支持曹植的丁儀、丁廙兄弟,以削弱曹植的力量。此後曹植不斷受到壓抑與迫害,雖然身為王侯,實質囚徒。早年的壯志無法實現,終於在憤懣中死去,只活了四十一歲。

曹植後期思想主要表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雖然還在不斷地歌唱自己的理想抱負,但前期那種自豪的、昂揚的聲音逐漸減弱。如《雜詩》之五:「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激流。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表現了理想,可是前期那種昂揚奮發的精神沒有了。又如《七哀》,在思婦身上寄託自己的失意和苦悶,是他的名篇。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流光:指月光,像流水一樣明澈、閃動的月光。這兩句是說,明月照射在高高的樓上,如水的清光正在不斷地傾瀉。

首兩句運用了「興」的手法帶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婦獨倚高樓,對影自憐,思念遠方的夫君。明月、高樓、流光、徘徊,引起聯想,思婦月夜難寐念良人,典型興的表達方式。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余哀:不盡的悲哀。這兩句是說,樓上有個充滿愁思的少婦,悲嘆中流露著不盡的哀傷。

這兩句運用了賦的表達方式,承接上兩句直接點出本詩的主角——愁思婦的情緒——悲嘆和哀傷。因為思念良人而不得見,甚至音訊也不能通。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宕子:就是遊子,出門在外長期不歸的遊子。這兩句是說,請問樓上發出唉聲嘆氣的是誰?她自己說是遊子的妻子。

這也是以賦的方式來表達的,但是以問答的方式來達到賦的表達效果。直截了當,乾脆利落。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此為妻子對丈夫的尊稱。逾:超過。這兩句是說,夫君你遠行在外已超過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獨自棲居。

承接上文,繼續用賦的方式來表達,透過思婦的訴說進一步用描述思婦的哀嘆,非常直接。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這兩句是說,你好像路上揚起的灰塵,我就像濁水中的泥漿。

運用了比的手法進一步表達思婦的哀怨情懷。將夫君比喻為路中的清塵,將自己比喻為污濁的水和泥,喻意兩人相差太遠,難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對自己不屑一顧,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諧:順。這兩句是說,一浮一沉形態各不相同,什麼時候才能和合起來呢?

以上四句是說夫妻本如塵和泥同為一體,而今丈夫像隨風浮揚的清塵,自己像沉沒水底的濁泥,一個在上邊,一個在下邊;一個浮,一個沉,地勢不同,不知何時相聚。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逝:往。這兩句是說,我想變成一股西南風,飛到你的身邊,投往你的懷抱。

這裡運用了比的手法表達思婦的心態,思婦見棄,不單不以怨報之,反而願意犧牲自己,思婦對夫君的忠誠和忠貞!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無依?」良:誠然。這兩句是說,你的襟懷總是打不開,我怎麼辦呢?

這裡運用了賦的方法表達思婦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懷,思婦很了解夫君的心情,超過十年了,音訊全無,夫君的胸懷早已不向我來放了,我還有什麼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長空。這兩句表達非常直接,正是賦的典型手法。

《七哀》屬於思婦詩,是一首抒發思婦懷念遊子的哀怨的詩。《曹集詮釋》評曰:「其意若欲曹丕追念骨肉之誼,少予寬待,乃藉思婦之語,用申己意。」這裡是指曹植以思婦自比,用遊子比兄侄,抒發對疏離自己的兄長曹丕等的怨情,希望重修兄弟之好,使自己的志向抱負得以伸展。通讀全詩,的確有這層意思在其中。但是,詩歌的意象是飽含深意的,它具有多方面的解釋,遠不止影射曹丕、曹叡這般單純。

曹植一生抱負遠大,他在《與楊祖德書》中就說:「吾雖薄德,位為藩侯,猶應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功績、辭賦為君子哉。」然而父親去世,自己競位失敗後,面對曹丕的猜忌和陷害,曹植政治理想的實現成了一場空夢。在人生理想面前,曹植自覺是卑微的,他願不計代價的投身於對政治抱負的追求,無奈理想的大門久叩不開,惟剩在門前苦苦徘徊,痴痴等待......此時的曹植任何人都不怪,就像尋愛不果的思婦一般,愛過了,恨過了,只剩下淡淡的哀怨和不盡的悵惘,然後繼續等待不悔,全詩終了,餘音繞梁。「七哀」,李冶《古今注》謂: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甚,喜、怒、樂、愛、惡、欲皆無,唯有一哀,故謂之七哀。如此釋「七哀」,真是太貼切了。而情至此,哀哉七哀!

佚名

賞析

叄/

曹植的詩歌,一般皆以建安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氣盛之際,以洋溢的才華令人側目外,更因此受盡了父親疼愛。曹操對這個「每見進難問,應聲而對」的兒子,是「特見寵愛」的。於是這個時期的曹植,過的是富貴無憂的公子哥兒的生活,詩歌里也就充滿著少年人的雄心壯志及趾高氣揚的意味,《白馬篇》可作代表。而本來憑著出色的天賦與才華,曹植極有可能繼承其父的霸業,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終於漸漸使曹操對他喪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同母的兄長曹丕卻自重自持,雖然才華光芒皆稍遜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三國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風雲的終結,同時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轉捩點。曹丕繼位以後,對這個一度曾是王位準繼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備。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甚至還設了「監國使者」,以防其弟圖謀不軌,威脅本身的地位。人們耳熟能詳的《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說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脅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殘的詩歌。這首詩歌真正的淵源不可考究,流傳的版本亦有不同,出於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從這首詩里,還是得以見出曹丕兄弟間相互爭鬥猜忌確屬事實。

曹植滿腔抱負無處施展,而手足胞兄對自己處處防範,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懶。被壓制受監視的結果,令他後期所作詩歌多傾向於感傷哀怨一類,而以棄婦自比更是其詩歌的特色之一。除了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雜詩>等詩里皆有怨婦形象的運用。怨婦形象的運用,可以追溯至《詩經》。《詩經》里的女性有兩種形象,一是窈窕賢淑的美女如<關雎>;另一類則是現實中的棄婦,例如<衛風.氓>。到了楚辭,女子常常是一種美好的象徵,用來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後的《古詩十九首》里,怨婦的形象更是運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這裡面的思婦怨婦以寫實居多。而發展到建安時期,詩文里的女子形象則是真實的棄婦形象與用作托諷的象喻兩者兼而有之。曹植這首<七哀>里的棄婦,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豐功事業的,他在<與楊德祖書>中就說:「吾雖薄德,位為藩侯,猶應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哉!」。這種致君為國的理想,不僅是曹植個人的志向,同時也是當時整個時代的風氣反映。建安時代時局動蕩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偉氣勢,在當時的建安文士間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帶動了一股求取建功立業的風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與整個時代風潮的熏染,汲汲渴望能「名編壯士籍」、「捐軀赴國難」(<白馬篇>)。

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獲得君主的賞識任用,那便全無施展才能抱負之機,沒有辦法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樣的君臣關係,就彷佛那個時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離棄,那就是沒了依傍的怨婦,失去生存的價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時已自知功名無望,於是將滿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備相同情感的怨婦的愁苦裡。

劉履評<七哀詩>道「子建與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異勢,不相親與,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慮也」 。此話實在總括了<七哀>此詩的內容思想。七哀,李冶《古今注》謂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樂、哀、惡、欲皆無,唯有一哀,故謂之七哀 。這樣闡釋七哀題旨的旨意,可說非常確切合適。七情失其六,唯餘一哀,這份哀傷瀰漫整體,本來應有七情之別如今同為一哀,十分突顯了哀傷之厚重。《文選》就將本篇歸入哀傷一類,而本詩的確是籠罩在濃濃的哀戚傷痛里。

<七哀>開頭兩句用的是托物起興的手法。明月在中國詩歌傳統里,往往起著觸發懷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光月夜,常常會撩起詩人綿綿不盡的思緒,勾起心中思念怪掛懷的人或事。所以當皎潔的明月照著高樓,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輕輕晃動著,佇立在高樓上登高望遠的思婦,在月光的沐浴下傷嘆著無盡哀愁。曹植接著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牽引出怨婦幽幽地敘述悲苦的身世,這同時也是曹植牽動了對自己崎嶇境遇的感慨。從明月撩動心事到引述內心苦悶,曹植寫得流暢自然,不著痕迹,難怪能成為「建安絕唱」 。

丈夫外行已經超過十年了,為妻的常常形隻影單的一人獨處。夫妻本來像塵和泥那般共同一體,如今丈夫卻像路上的輕塵,自己則成了水中的濁泥。輕塵浮空飛揚,濁泥卻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麼時候才能重會和好?曹植於此自比「濁水泥」的棄婦,那麼「清路塵」指的自然是曹丕曹叡了。曹丕繼位後不再顧念手足之情,疏遠甚至防範著自己的親弟。曹叡稱王時,曹植多次上表上書自試,終究無法獲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濁泥和清塵的遠離相互映照,襯托出和兄長侄子形勢兩異的遙遠距離。

曹植是多麼盼望著骨肉相諧和好,多麼期盼能在曹丕曹叡身旁效力獻功。所以他說但願能化作一陣西南風,隨風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長侄子的懷抱。可是丈夫的懷抱若是不開展,曹丕曹叡始終防我疑我,那麼做妻子的我又要依靠誰呢?曹植我「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抱負又如何得能實現呢?

人們往往能在外在環境的壓迫困窘而激發出潛在的力量,曹植就是。當他意氣風發、開朗無憂的時候,只能寫些騎馬射箭、山明水秀的,到皮不到肉的詩文,大部分沒什麼深刻內涵,對後世影響不深。真正為人稱道的,反而是後來落魄時迸發出來的火花。當政治上的失意,帶給曹植罹難漂泊的愁苦,無所事事的曹植將全副精力、將積累在心中的滿腔憤慨一併傾瀉出來。所以劉勰才會以「思王以勢窘溢價」 ,而司馬遷才會認為好的文章「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而若從亞里斯多德《詩學》的觀點來看,悲劇往往能在人的精神上產生一種沖洗的作用,故能給觀眾得到精神的愉悅和滿足。所以曹氏父子中對後世影響最深的,不是領起一代風雲的君王曹操曹丕,而是落寞失意的曹植。因為古今有多少文人皆自負具王佐才之能,但往往時勢不予而身世飄零,結果反倒以文采著世。這些人的命運和曹植是十分相似的,故他們對曹植多懷抱著同情和認同。這也是為什麼曹植受人推崇之因。王夫之認為曹植的詩是「與人以階梯」的,而曹丕則是「絕人攀躋」的(《姜齋詩話》),亦是出於這個理由。曹植詩里的哀傷具有一種普遍性,是大多數人所共有的人生經歷,因此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魏晉南北朝是個文人自行自覺的時代,曹丕的反省在於對文體的辨析,而曹植的醒覺,則表現在中國語言文字特色的反省和把握上。 在曹植的詩作里,已逐漸注意詩歌的對偶、鋪排和雕飾。<七哀>用韻諧和,間用清塵、濁泥作為浮沉異勢的兩相比照,使得全詩的情感愈加曲折凄婉、含蓄意深。既有《詩經》哀而不傷的庄雅,同時也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 ,這正是鍾嶸《詩品》稱其「情兼雅怨」之因。

佚名

賞析

肆/

這首詩借一個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和怨根,曲折地吐露了詩人在政治上遭受 打擊之後的怨憤心情。詩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婦被遺棄的不幸遭遇來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擠的境況,以思婦與丈夫的離異來比喻他和身為皇帝的曹丕 之間的生疏「甚於路人」、「殊於胡越」。詩人有感於兄弟之間「浮沉異勢, 不相親與」,進一步以「清路塵」與「濁水泥」來比喻二人境況懸殊。「願為 西南風,長逝人君懷」,暗吐出思君報國的衷腸;而「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 依」,則對曹丕的絕情寡義表示憤慨,流露出無限凄惶之感。全詩處處從思婦 的哀怨著筆,句句暗寓詩人的遭際,詩情與寓意渾然無間,意旨含蓄,筆致深 婉,確有「情兼雅怨」的特點。

這首詩的起句與結尾都相當精妙。起句既寫實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氣 氛,籠罩全詩。月照高樓之時,正是相思最切之際,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 婦的縷縷哀思——曹植所創造的「明月」、「高樓」、「思婦」這一組意象, 被後代詩人反覆運用來表達閨怨。詩歌結尾,思婦的思念就象那縷飄逝的輕風, 「君懷良不開」,她到哪裡去尋找歸宿呢?結尾的這縷輕風與開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構成了一種幽寂清冷的境界。

佚名

賞析

伍/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這個比方打得呀,撓人心肺!西南風,溫柔而暖和,比喻入懷的女人,感覺相當美好!長逝,一下子撲過去,逝,與君融為一體,何其百媚千嬌!這樣的句子,也只有在人性覺醒的大時代——魏晉南北朝,也只有在才高八斗又放蕩不拘的曹植筆下,才會有!而後代的衛道的學究們偏偏把它當作政治隱喻詩,說是曹植對曹丕的示媚。太倒人胃口了!曹植有那麼卑下嗎?

從性格的一貫性角度看,曹植如果會這樣示媚,那麼他當初就會對他的父王百般討好。事實卻不是如此,曹操想讓曹植帶兵歷練,曹植在軍隊出發之前卻喝得酩酊大醉!再者,不要看低了曹植的智商,如果這兩個句子是討好曹丕的話,那曹丕一翻臉,說你怎敢把朕比作宕子!那曹植拍馬屁不就拍在馬腳上了嗎?所謂宕子,據《列子》的解釋,是指「去鄉土游於四方而不歸者,世謂之狂盪之人」。雖無太過的貶義,也不是什麼好話。

曹丕這個皇帝還算不錯的,從《三國志》的記載看,他比較收斂自己,比如交代日後對於他的薄葬。還有,曹丕看重身後之名,在他的著名的《典論?論文》中有這樣的表述:「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活了四十歲的曹丕沒有殺掉同樣活了四十歲的曹植,曹丕做的只是一個帝王該有的常規的防範措施而已。比如,殺掉曹植的左膀右臂,不讓曹氏其他兄弟共處以防共謀,頻繁的遷徙曹氏兄弟以防形成地方勢力等。曹丕應當不太忌諱曹植,只不過曹植曾經是他的競爭對手,文學之才又遠遠超出他,心裡有些不爽罷了。有沒有真實的七步成詩的故事,還另說。

在詩歌史上,曹植是第一個仙才。王士禎認為曹植、李白、蘇軾是三大仙才。我以為李白是最高的仙才,而蘇軾不太算是仙才。初為五言詩,曹植往往就有「吹我入雲間」「驚飈接我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等等表現,的確是個仙才;而這樣的句子在李白筆下那是紛呈而出啊!有詩歌這門藝術自身積累嘗試發展的原因,更有詩人個性是否得到尊重是否具備足夠空間的原因。李白沒有正經的當官,才有李白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出世;李白得到唐玄宗以及那個開放時代的寬容,才有李白在中國詩歌史上的流芳!曹植,很可惜地糾纏在政治旋窩中。要不然,他很可能前比屈原,後蓋李白!

《七哀》就只是閨怨詩,我以為。三國時代,閨怨已經具備足夠的人文價值。有封建殘習卻無留名思想的現代人,不要糟蹋了一首優美的五言古詩!

佚名

《七哀》 [魏詩·曹植]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明月照在高樓之上,灑下的光芒在樓上游移不定。

流光:灑下的月光。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樓上有一位哀愁的婦人,正在悲哀的嘆息。

余哀:不盡的憂傷。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

請問樓上唉聲嘆氣的是誰?回答說是異地客旅者的妻子。

宕(dàng)子:盪子。指離鄉外游,久而不歸之人。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丈夫離開超過了十年,妾身常常一個人。

逾:超過。獨棲(qī):孤獨一個人居住。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塵般飄忽,妾身像是污濁的水中的淤泥。

清:形容路上塵。濁(zhuó):形容水中泥。「清」、「濁」二者本是一物。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浮塵和沉泥各自相異,什麼時候才能相互匯合相互和諧?

浮:就清了。沉:就濁了。比喻夫掃(或兄弟骨肉)本是一體,如今地位(勢)不同了。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可以的話,我願意化作西南風,在人間消失而進入夫君的懷抱中!

逝:往。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夫君的胸懷早已不向我開放了,我還有什麼可依靠的呢?

君懷: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僅從這首詩的字面上理解,《七哀》肯定是屬於思婦詩,是一首棄婦抒發思念遊子的閨怨詩。但是,考慮到曹植建安後期的曲折政治生命,又確實是一首「諷君」詩作。

泊客以為,此詩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愁婦。從首句到「言是宕子妻」。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明月照在高樓之上,灑下的光芒在樓上游移不定。

非常高明的一句起首詩。

高掛的明月照著孤零零的高樓;清零的月光在高樓上徘徊不定。

泊客以為,這是《七哀》詩里第二大名句。

明月本來就是愁思、憂鬱、懷人的象徵,而本來不會流動的月光竟然在高樓上徘徊猶豫不定,使詩文有著流動的音樂美,一下子營造了孤寂傷感的氛圍。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樓上有一位哀愁的婦人,正在悲哀的嘆息。

詩文主人翁是一位哀傷的思婦。對應主題。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請問樓上唉聲嘆氣的是誰?回答說是異地客旅者的妻子。

通過虛擬的第三人稱的一問一答,揭示了思婦之所以哀愁,是因為思念自己久而不歸的丈夫。

第二段:孤寂。從「君行逾十年」到「會合何時諧」。

詩文從這裡開始,轉而採用了思婦的第一人稱。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丈夫離開超過了十年,妾身常常一個人。

十年是個虛數,表示思婦被棄已經很久。

在曹植作此詩的時候,被兄長曹丕「圈養」也已很久了吧?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塵般飄忽,妾身像是污濁的水中的淤泥。浮塵和沉泥各自相異,什麼時候才能相互匯合相互和諧?

「清」、「濁」二者本是一物,夫妻本是一體,奈何已經各相異。

這原是夫婦的本份,但現在卻已變成了棄婦的奢望和哀愁。

第三段:閨怨。從「願為西南風」到末句。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可以的話,我願意化作西南風,在人間消失而進入夫君的懷抱中!

泊客以為,此句乃本詩最佳句。

這麼思婦怎麼樣的情懷?被棄久遠卻一心思念著遺棄自己的丈夫,明知丈夫已經不知道在哪裡,明知丈夫已經遺棄了自己,可是自己情願化作西南風,甘願冒著風險、甘願受著被棄的侮辱,也要投入自己所鍾愛的丈夫的懷抱!

此句詩文,不僅情意綿綿,更是文字出眾。泊客讀此句詩文,霎那間擊中了泊客久已平淡的心房。

西南風應該是刮往東北方向,泊客的理解,應該是曹植從被圈養的地方向往回到他擁有宏偉政治抱負的鄴城吧?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夫君的胸懷早已不向我開放了,我還有什麼可依靠的呢?

哀,莫大於心死。這就是泊客讀此句詩文的感受。這,也是棄婦心中最大的哀婉和閨怨吧。

主流專家在評論《七哀》時,言:此詩是曹植以思婦自比,用遊子比兄侄,抒發對疏離自己的兄長曹丕等的怨情,希望重修兄弟之好,使自己的志向抱負得以伸展。連中國古典文學專家余冠英老師在《古詩精選》中也說:此詩「暗吐出思君報國的衷腸。」

對此,泊客表示難以苟同。

泊客以為,《七哀》是曹植以思婦自比、是抒發了對疏離自己的兄長曹丕等的怨情,是想報國,這三點都對。但是,曹植在此詩是以遊子比兄侄,是希望重修兄弟之好,是思念君王,這三點恐怕真的未必。

因為:

第一,曹植曾經與曹丕展開了對於魏王世子之位的激勵爭奪。而且,大多數時期內,曹植一直被曹操所看中,奪位呼聲最高,也最被看好。

第二,曹植之所以敗北,失去了曹操的寵愛和信任。除了他自己的謀略不足,放縱了自己外,也許他掉進了曹丕的坑裡有關。

第三,觀曹植在建安前期的詩文,都是自負很高,且稱其為趾高氣揚並不為過。

這樣性格的曹植,會對曹丕父子屈身彎腰嗎?在奪位失敗之後,在被「圈養」之後,還能對於曹丕父子「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你信嗎?反正泊客我不信。

那麼,按照泊客的說法,遊子不是指曹丕父子,那到底是指什麼呢?

泊客以為,「遊子」指的不是具體個人,而是指的曹植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即:不管是奪位之前還是失位之後曹植都想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國家!

這樣一樣,詩文整體就說的通了:

曹植想報效國家,想施展自己的才華,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幾十年,但是奪位失敗尤其是曹操死後,這個願望就再能完成,自己只能鬱鬱寡歡,「悲嘆有餘哀」,「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但是,曹植想為國報效的念頭始終都在,也即「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可惜,曹植對於曹丕父子不管是求見也好,求情也好(這裡曹植的彎腰其實都是為了請求曹丕父子讓他一展才華,可惜,曹丕父子看穿了曹植,因為,曹植的彎腰屈身在他看來是施展才華,但在曹丕父子看來則是想威脅曹丕父子政權),因此,曹丕父子始終對他放心不下(這也正是遊子不是曹丕父子的證據之一),因而,曹植也只能發出「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最後,年紀輕輕四十一歲就去世了。

綜上所述,《七哀》這首詩是曹植借一個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和怨恨,以思婦自比,執著地想一展才華,報效國家,可惜,曹丕父子始終視他為威脅,一直圈養曹植,這首詩隱含地吐露了詩人在政治上遭受打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得以施展後對於曹丕父子的怨憤心情。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古風泊客》第二輯《詩經》

《古風泊客》第三輯《楚辭》

《古風泊客》第四輯《樂府詩集》

《古風泊客》第五輯《古詩十九首》

《漢魏六朝詩選》

漢魏六朝是我國古代詩歌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這一段時間既有采自民間的樂府詩,也有文人創作的五言、七言詩;既有南方清麗婉約的詩歌,也有北方的鏗鏘之聲。本書選錄詩約300首,分為九部分:漢詩、魏詩、晉詩、宋詩、齊詩、梁詩、陳詩、北朝詩、隋詩;分4卷,漢詩一卷,魏晉詩一卷,宋齊詩一卷,梁、陳、北朝、隋詩合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當時各個朝代各詩人的不同風格和內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時期的風格和代表作家,詳加註釋,是讀者了解漢魏六朝詩歌的入門必備之冊,既可以作為專業人士的備用資料,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項籍等

編訂:余冠英

成書時間:1958年

《古風泊客》第六輯《漢魏六朝詩選》

漢魏六朝詩選52

心 ? 養性?品生活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古風泊客 ┃ 也許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賞析微刊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泊客 的精彩文章:

TAG:古風泊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