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的時辰與養生

中醫的時辰與養生

中醫預防疾病的重點是養生,又稱為養性、攝生、治未病。預防的目的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養生的內容很多,如飲食、起居、情志、練功等,但都必須「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使人體生理節律彼此協調,並與外環境的節律同步。《四時調攝箋》說:「人能順此調攝,神葯頻餐,助以導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無竟無營,與時消息,則疾病可遠,壽命可延。」說明了養生應四時的重要性。《黃帝內經》對時間養生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它從醫學角度討論養生問題,並以「四時五臟陰陽」作為理論基礎,深刻地揭示了因時養生的作用。 「四時五臟陰陽」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它把人體歸納為以五臟為主體的五大功能活動系統,並以之與自然界的四時晝夜陰陽變化統一起來,藉助自然界的周期運動說明了與之同步的人體生命活動節律性。<黃帝內經》非常重視對節律的研究,帶節律含義的概念很多,如「道」、「綱紀」、「理」、「次」、「序」、「常」等,都在一定意義上標示了事物變化的法則。「四時五臟陰陽」理論揭示了人生命活動的節律性,它以「相通」、「相應」、「相參」解釋自然界周期節律與人體生物節律之間的同步聯繫。這就是《素問·金匱真言論》中「五臟應四時,名有所受」的真正含義

1.起居應四時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並要持之以恆。傳統養生學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三寶,神為生命的主宰,能夠反映人體的臟腑功能和體現生命的活力,故「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人們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就能保養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醫張隱庵稱,「起居有常,養其神也」。長期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萎靡,獃滯無神。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安排每天的作息時間。一日之內隨著晝夜晨昏陰陽消長的變化,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進行相應的調節而與之相適應。人體的陽氣在白天運行於外,推動著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進行各種機能活動。夜晚人體的陽氣內斂而趨向於里,則有利於機體休息以便恢復精力。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人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按照體內生物鐘的規律而作息,有利於機體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在四季氣候條件下生活,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適當調節自己的起居規律。<養老奉親書》指出:「夏月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以上充分強調了起居要應四時的重要性。

2.飲食應四時

不僅一日中飲食要定時、定量,還要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調配飲食。《黃帝內經》要求要「飲食有節」,如果「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等不良生活習慣,便會導致「半百而衰」的結果。四時飲食不節還會導致很多疾病,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梁厚味,足生大丁」、「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等論述。《靈樞·師傳》又說,飲食要:「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張仲景也說:「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一日中飲食有一定的要求,《三元參贊延壽書》說:「夜半之食宜戒,審酉前晚食為宜。」一年中的飲食,根據不同季節調配,張仲景說:「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春不食肝者,為肝氣旺,脾氣敗。若肝旺補肝,脾氣敗尤甚。」唐代孫思邈《千金方》說:「春省酸增甘養脾氣,夏省苦增辛養肺氣,長夏省甘增咸以養腎氣,秋省辛增酸養肝氣,冬省咸增苦以養心氣。」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春氣溫,宜多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說明飲食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四時氣候的變化情況、食物的性味,以及食物寒、熱、濕、涼四性與臟腑的關係加以選擇調配,才有益於人體的健康。

3.情志應四時

人的精神活動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通過四時的調養,才能使精神內守,生氣不竭,防止疾病的發生。情志應四時的思想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在《靈樞·本神》中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聖人治身之法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恢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說明聖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恢虛無,清靜無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四時的節律變化密切相關,要使情志應四時,必須主動地按季節進行調攝。春三月是生髮季節,天地氣生,萬物榮茂,情志要內守,不能動怒,要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的精神狀態,思想形體要舒坦自然、放鬆、活潑、充滿生機,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榮季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情志要喜悅,切勿急躁發怒,「若所愛在外」,這樣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暢,「使志無怒」;秋三月是天高氣爽、宜人季節。但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在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垂暮之感,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故秋天要求人們要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只有「收斂神氣」,才能使「志安寧」;冬三月是蟄藏季節,情志更要安靜、內蓄,達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狀態,以「使志若伏若匿」。

4.練功應四時

氣功是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的一種自我鍛煉方法,練功的功法、意念和呼吸都必須應晝夜、四時陰陽的變化。按晝夜的陰陽變化施功,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從子時至巳時為六陽時,從午時至亥時為六陰時。清氣為陽時所主,濁氣為陰時所主,所以行服氣法,宜在六陽時為之。《服氣經·秘要口廖》雲,「凡服氣皆取陽時。」陽時服氣頗有道理,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服氣以平旦之時最為相宜,因為此時空氣中的氧氣較為充足。在按四季的陰陽變化施功,一年四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練功應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使陰陽無傷,相生相長。具體說,春夏季節宜練靜功,並行「攪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陰養陽,使肝氣不致內變,心氣不致內洞I秋冬季節宜練動功,並行「閉氣發熱法」或「存思火熱法」,以生陽養陰,使肺氣不致焦滿,腎氣不致濁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