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常俗語中,包含怎樣的國學智慧?
1、鳴金收兵
鳴金收兵:為什麼古代軍事成語有個「鳴金收兵」而非「鳴銀收兵」、或「鳴銅收兵」?這其中其實暗含著中醫理論,從《易經》中的東南西北方點陣圖可以看出,金、西方代表收斂,而火、南方代表輸布,水、北方代表收藏。
「鳴金收兵」的本意為停止進攻,結束戰鬥,現多比喻完成任務,結束工作,也就是說,完成任務該回來了,其實這就是「收斂」的過程。
2、吹牛
吹牛從前宰羊時放完血,屠夫會在羊的腿上割開一個小口,把嘴湊上去使勁往裡吹氣,直到羊全身都膨脹起來,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誰要說可以把牛皮吹起來,那就是說大話了,因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堅韌,根本吹不起來。所以"吹牛"就是說大話的代名詞。
3、綠帽子
按陰陽五行學說,南為火、北為水、東為木、西為金、中央為土;火色紅、水色玄(黑)、木色青、金色白、土色黃。黃色象徵著中央,所以歷朝歷代以黃色為上。綠色則為地位低下的人所服用,我國古代沒有帽子,平民百姓只能裹頭巾,漢朝下等人只能戴綠色的頭巾;元朝以後,服綠色的範圍進一步縮小,元朝《元典章》明確規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兒;娼妓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
明朝沿襲元朝,《國初事迹》說: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三年下令「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並規定南京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由於娼妓家的男人都戴綠帽子,自明朝開始,人們便把妻子「紅杏出牆」的男人稱之為「戴綠頭巾」。
4、兩面派
「兩面派」大多是指口是心非善於偽裝的人,這個詞是怎樣來的呢?相傳元朝末年,元軍和朱元璋的起義軍在黃河北岸展開拉鋸戰。老百姓苦不堪言,誰來了都要歡迎,都要在門板上貼上紅紅綠綠的歡迎標語,來得勤換得也快。豫北懷慶府的人生活節儉,於是想出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用一塊薄薄的木板,一面寫著歡迎元軍的「保境安民」,另一面寫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一次,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率領軍隊進駐懷慶府,見家家門口五顏六色的木牌上滿是歡迎標語,心裡高興。可是突然一陣狂風刮來,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歡迎元軍的標語。於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掛兩面牌的人家都滿門抄斬。經過一場屠殺,懷慶府的人口大減。現在常說的「兩面派」就是由懷慶府「兩面牌」演變而來的。
5、書香門第
「書香門第」中的「書香」是什麼意思?許多人不太清楚。其實原來是古人為防止蠹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置一種芸香草,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之後清香襲人,故而稱之為「書香」。
芸香草亦稱芸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我國西部,有特異的香氣,可以入葯,嚼之有辛辣和麻涼感覺。因為古人常在書籍中放這種草避蠹驅蟲,所以除「芸人」指農人,「芸芸」指眾多外,與「芸」字有關的詞多與書籍有關。如「芸編」指書籍,「芸帳」指書卷,「芸閣」指藏書之閣。
6、名堂
明堂是上古時候帝王會見諸侯、接見長者的地方。後世的帝王為了彰顯自己的威風總是想造出一座明堂,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造出明堂的。
漢武帝在一次巡狩泰山的時候,發現了一處古代明堂的遺址,便想在這片遺址上造一座新明堂,以顯示自己的威風。可是,文武百官從來沒有見過明堂是什麼,也就只好作罷。
唐朝時,由於國勢強大、經濟繁榮,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來。武則天讓大臣各自上書獻策,談談明堂到底是什麼樣的。沒過多久,有人寫了《黃帝明堂經》三卷獻給武則天,上繪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清水環繞,中有響履木鋪成的甬道通到岸上,非常繁華。
武則天看後很高興,準備照此動工。正直的大臣劉允淪怕修造明堂勞民傷財,對國家不利,就寫了一篇《明堂賦》,諷喻武后,譏諷那人不知搞的什麼「明堂經」,明堂經里也不知弄的什麼「明堂」,純屬子虛烏有,胡說八道。
武則天看了深為讚許,就沒照著那所謂的「明堂經」去造「明堂」。不久,這事流傳開來,人們將稀奇古怪、別出心裁的東西稱作「搞什麼名堂」。由於「明」和「名」的讀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這樣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寫成了「名堂」。而搞名堂也就成了故弄玄虛的代名詞。
7、吃醋
唐代《朝野僉載》里記載:房玄齡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唐太宗想賞幾個美女給自己的愛卿,就派內侍去房玄齡家裡去打探口風,結果真不得了了,皇帝御駕來老房家裡摻和,又下旨,天子欲賜十二名女子於房玄齡照顧飲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
如果你應允這件事,那麼這裡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後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們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賜你毒酒一杯,詔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房氏卻說:「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不過一杯醋而已。
8、借光
「借光」這個詞由來已久。《戰國策·秦策》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在長江下游地區的一條支流兩邊住著很多人家。這些人家中的姑娘們為了圖個快活總是在晚上湊到一起做針線活兒。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貧寒,買不起燈燭,其餘的姑娘嫌棄她,說她愛佔小便宜,所以總是不想和她在一起。
這位姑娘就對大家說:「我雖然買不起燈燭,但是我每晚都比別人先來,把屋子打掃乾淨,把坐席鋪設整齊,讓大家一來就能舒適地做活,這對你們多少也有些方便。你們的燈反正是要點的,借給我一點光又有什麼損失呢?」姑娘們覺得她的話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來了。
後來,「借光」一詞便成為人們之間尋求幫助的禮貌性用語。
9、小巫見大巫
在裴松之《三國志注》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做官;一個叫張紘,是東吳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有一次,張紘作了一篇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
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閱,欣賞,嘴裡還不斷地誇讚張紘。過了不久,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並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大加讚賞。
陳琳見信後感慨極了。他在複信時謙虛地說:「和你們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10、東西
東西:宋代王安石(一說朱熹),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籃的購物者,問曰:何往?答曰:買東西。「為何買東西不買南北?」購物者啞然。王安石嫣然一笑,答曰:「東通於木,西屬金,南為火,北為水,中間是土,提籃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買東西。」
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說金和木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著去以物換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是不能用來盛東西的,所以人們常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11、秋後算賬
秋後問斬(算賬):早在漢代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那為什麼古人對犯人執行死刑要選擇秋冬季節,而不選擇春夏呢?
古人認為,春夏兩季萬木蔥蘢,正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季節,是一切生髮的季節,這個時候是不能起殺心的。而秋冬季節一片蕭瑟的景象,為了順應這個肅殺之氣,古人就選擇這個時候對犯人執行死刑。這個問題可以從《黃帝內經》中的東南西北方點陣圖看出,春天是生髮的,而秋天卻是收斂的,春天不能有殺機,而秋天就可以有殺機。
12、抬杠
「抬杠」一詞起源於民間的一種風俗。漢族人民總是在正月十五鬧元宵,但有些地方卻通過舉行一種叫「抬杠會」的花會來表示對元宵節的慶祝。「抬杠會」的具體流程是這樣的:很多人抬著一根木杆,大木杆的一頭安一把椅子,椅上坐著一個穿紅袍、戴紗帽的丑角官。
這位丑官的職責就是隨機應變回答逛花會的人的問題。即便觀眾提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丑官也要能應答自如。提問的和回答的有時還會互相爭論、批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時間一長,人們就把這種互相爭辯的對話形式,叫成「抬杠」了。
13、跳槽
"跳槽"原是青樓語,在明清時代,這句話卻含有狎邪之意。最早這個詞是說妓女的。一個妓女和一個嫖客纏綿了一段之後,又發現了更有錢的主,於是丟棄舊愛,另就新歡,如同馬從一個槽換到了另外一個槽吃草,這種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稱為"跳槽"。如今"跳槽"被當成變換工作的代語。
14、小時
人們幾乎每天都要和鐘錶打交道,「幾點鐘」、「幾小時」這些話一天也不知要說多少遍。可是為什麼要把兩個鐘點之間的間隔稱為「小時」呢?
其實,「小時」是從「大時」引申而來的。在中國古代,人們是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的。根據天文曆法的演算,人們便把一晝夜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如果和今天的二十四小時相對照的話,那麼半夜十一點到次日一點的時間就是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可以明顯地看出來,一個時辰其實相當於兩個小時,而不是一個小時。
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一個鐘點就為「小時」。後來,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那些成功人士在35-55歲時,是如何經營自己的?
※《中庸》精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能
※老祖宗箴言: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故事拿出手,劇情毀所有
※愛上一個人,放棄一座城
TAG:愛歷史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