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餐廳評論中包含了人性的一切,除了食物本身

餐廳評論中包含了人性的一切,除了食物本身


本公號屬於經濟觀察報·書評


編輯/日京川

美食

FOOD



換句話說,雖然人類有許多方式來描述負面事件,並且特別容易因為別人的粗魯或刻薄而受傷;雖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嘗到的味道和聞到的氣味也可能有差別,並且個性更是南轅北轍,這些區別僅能說明一個最基本的作為人類的相似性:

我們是一種積極的、樂觀的生物。我們更傾向於發現以及討論生活中發生的好事。比如甜點。比如性。






餐廳差評

的作文水平普遍高於好評





托克維爾在1835年對美國人特性的預言性研究《論美國的民主》中寫道:在美國,「

針對1個非常小的問題,公眾意見可以用1000個細微的差別區間來分類

」。

 


關於網上餐廳的評論,這些集體智慧的結晶已成為我們熟悉的用來發現新去處的工具。看一下下面這篇Yelp上的餐廳評論的正面樣本(打分5/5,稍微改動為其匿名):


 


我愛這個地方!!!!!新鮮、直接、非常高質量、非常傳統的街區壽司小店……每道菜都如此精心製作……看得出來大廚是真心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的……我目前試過的一切都太好吃了!!!!


 


以下則是差評節選(得分1/5):


 


服務生要麼是新人要麼就是徹底的討人厭的傢伙……我們等了10分鐘之後她才終於注意到我們給我們點菜……然後我們還得等45分鐘——45分鐘!——之後才上了主菜……甜點又得等45分鐘。等等,這還是在我們追著這位服務生去問的結果……她甚至不和我們有任何眼神接觸,在大步前進時也不會停下來等我們說話……巧克力舒芙蕾很令人失望……我不會再去了。




作為食客,我們閱讀評論來決定去哪兒吃(也許我們會忽略第二家餐廳),去哪兒買新書或者看電影。但是作為語言學家我們則用這些評論來研究完全不同的事: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本質。這些評論是在人類最有意見、最誠實的狀態下寫的,並且其中表現出的暗喻、情緒或者情感是人類心理學的重要線索。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們使用了計算機語言學的方法來研究這些評論。我們研究了100萬份Yelp上的餐館評論,囊括了7個城市的餐廳(舊金山、紐約、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磯、費城、華盛頓),包括了2005年至2011年的大眾點評。

 






我們首先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哪些詞語和好評最息息相關?差評呢?為了找到答案,我們計算了更常出現在好評中的詞(反之亦然)。


 


毫無懸念,好評(餐廳也好啤酒也好)主要和我們稱之為正面情緒詞或者正面情感詞有關。以下是一些例子:


 


愛、美味的、最好的、令人驚喜的、好極了、最愛的、完美的、傑出的、棒極了的、極好的、了不起的、難以置信的


 


差評使用負面情緒詞或者負面情感詞:


 


恐怖的、壞的、最壞的、可怕的、糟糕的、噁心的、乏味的、惡劣的、平庸的、沒有味道的、差勁的、髒的、無法下咽的、反胃的、陳舊的


 


看一下這篇來自BeerAdvocate的負面啤酒評論,辭藻有力,且含有非常具體的、具有創造力的表現討厭情緒的詞(蘇打水般的、金屬的、濕狗味的水、強行打入碳酸、薄如刀片):


 


清得像琥珀上漂著一層蘇打水般的白色泡沫,很快就嘶嘶叫著跑光了。可不就是蘇打水。聞起來是甜膩的糖漬杏子味,夾雜著一絲金屬般的小麥氣息。嘗起來就是濕狗味的水調入一些人造杏子味。差,差,差。口感薄如刀片,水水的,帶著強行打入的碳酸。可以喝嗎?問我廚房水槽去!


 


我和我的同事不假思索地提取了裡面的褒義和貶義詞。評論者往往用「水水的」或者「乏味的」,但是為了描述它們怎麼個「差」法,

他們往往使用表現不同感官的貶義詞,用來區分啤酒究竟是聞起來差還是嘗起來差

(陳腐的、臭烘烘的、金屬般的、陳舊的、化學品味),看上去差(尿、黃、噁心、無色、髒兮兮),或者口感差(薄、無味、起泡沫的、過度充氣)。


 






相反,當人們喜歡某種啤酒,他們翻來覆去地使用我們在本章開頭看見過的那幾個意思模糊的褒義詞

——令人驚喜的、完美的、極好的、了不起的、棒極了、難以置信的、好極了——不管他們描述的是味覺、嗅覺、感覺還是視覺。


 


這種表達差評的詞比好評的種類更多、詞意差別更大的現象存在於許多語言中,以及許多種類的詞語中,這種現象叫

消極差別化

。人類似乎覺得每個人的負面情緒或者狀況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確切的詞。相反,高興的情緒或者好的狀況看起來都差不多,所以少量的詞就夠了。


 


消極差別化在各個領域都有。放眼不同的語言,用來形容痛苦的形容詞總是比形容快樂的多。

我們使用更加多變的詞來描述我們不喜歡的人。人們甚至認為長得好看的人都長得差不多,而外貌欠佳的則各不相同。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開宗明義,陳述了這種消極情況比積極情況更多元的普遍現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星差評其實和食物本

身關係不大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必須拋開負面情緒詞(恐怖的、可怕的、糟糕的以及噁心的)本身,

轉而聚焦這其中的故事。是的,故事。


 






語言學家道格拉斯·比伯表明我們在講故事時使用更多的過去式、交際動詞(說、告訴)和事件詞(然後、之後),而差評中恰恰充滿了這些特徵。讓我們再來看看與之最相關的普通名詞:


 


經理、顧客、分鐘、錢、女服務員、男服務員、賬單、態度、管理、生意、道歉、錯誤、桌子、費用、訂單、女主人、小販


 


沒有一個和食物本身有關!

恰恰相反,差評往往和別人做的壞事有關。服務員犯了錯,搞錯訂單或者賬單,或者態度很差,經理沒有幫忙,女主人讓他們等很久,等等。


 


另外,差評中泛濫著代詞「

我們

」(「我們等了」、「我們的主菜」、「我們只好」)。雖然其他評論也會使用這些代詞,但是

在差評中「我們」用得尤其多。




這3種特徵:負面情緒詞,包括可怕的和恐怖的;關於別人的故事;以及大量使用「我們」,全都和一星評論有關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來自得克薩斯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佩尼貝克的開創性的工作,他已經研究了幾十年用詞,包括功能詞,如何揭示使用者的個性、態度和感覺。佩尼貝克特別研究了創傷之後的情況。

他在「應激社交階段模型」中提出,人們在受到創傷之後需要立刻通過描述這段經歷來釋放他們的負面情緒,他也提出受到創傷的人為了證實他們的歸屬感會在集體中尋求撫慰,因此會更常使用「我們」。


 






佩尼貝克和他的同事們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的博客中,在粉絲寫的黛安娜王妃的悼文中,在描述了學院慘劇的學生報刊中發現了這一趨勢。上述任何一個情況下,人們寫的東西和餐館差評一樣:敘述性的,講述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壞事,通過使用「我們」這種帶集體感的詞來抵擋這些負面情緒。換句話說,差評表現出的就是受到輕微創傷之後的語言學癥狀。


 


為什麼相對正面積極的東西,我們對於負面的東西更敏感,評價的差異更大?

其中一種可能性是世界上負面的東西的確比正面的東西差別更大。也許邪惡、殘忍、悲傷、病痛或者卑鄙的區別比好、溫柔、快樂、滿意、美好之間的更大。另一種可能性是,負面的東西之間的差異性並沒有正面的差異大,而是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負面的想法更有用。

人類應該擔憂並且能夠極其有效地區分負面事件。這個理論背後的直觀觀念是,人生中可能會出的差錯是多種多樣的,就算有些很少見(比如遭到老虎襲擊、地震或者被蜜蜂蜇咬),還是需要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去對待。用不同的詞來描述這些方式,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能夠在老虎和地震面前存活下來。




性、毒品和好評




當然,評論者也並非全是消極的。在食物或者紅酒的好評中,又往往會出現哪些隱喻和其他語言學的結構呢?








讓我們來談談性。


 


性和昂貴食物之間的聯繫特別密切。為了檢驗這一假設,我們在100萬份餐廳評論中提取所有提到性的詞(或者像「性感」、「撩人」、「高潮」、「性慾」這樣的相關詞)。在控制了菜系和城市等變數後,我們進行了回歸分析,這是一種統計方法,讓我們能了解這些和性有關的詞如何與人們對餐廳的評分相聯繫。


 


那些喜歡一家餐廳的評論者的確更多的使用性作為比喻。但是我們也發現了經濟元素同樣參與其中;對於昂貴餐廳的評論中提到性的頻率特別高:


 


這個有蘋果冰激凌還有焦糖的香艷糕點簡直讓人高潮迭起


豪華的味蕾盛宴,令人瞠目結舌的美好性感的食物


多汁欲滴的五花肉配上撩人的烤鵝肝


 


這種關係十分緊密:餐館點評中提到性越多,這個餐館的菜就越貴。


人們在點評便宜餐廳的時候則使用非常不同的比喻方法。在廉價餐廳的評論中,他們使用與上癮或毒品有關的語言而不是和性有關的語言來修飾他們的油炸食品或者大蒜面:


 


大蒜面……現在是我嗑藥首選


這些紙杯蛋糕簡直就像白粉一樣


小心吃了這些雞翅會上癮


 


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了我們會對什麼「渴望」或者「上癮」:雞翅和炸雞、紙杯蛋糕、大蒜面、炸薯條和漢堡。

也就是小吃或者酒吧里的食物。








因為這種食物高脂肪、高糖並且都是經過油炸的,會給我們帶來罪惡的快感,所以才會讓人情不自禁把它們比作毒品。

研究者還是無法確定對垃圾食品的渴望和藥物上癮有什麼生物化學層面的關聯,但總而言之,

人們對脂肪和糖分的渴望十分強烈。

一項對巧克力奶昔中的脂肪和糖的不同種類的研究發現,糖比脂肪更能有效點燃大腦中心。作家亞當·戈普尼克曾嘗試放棄甜品,在那段時間的夜晚,他就像一隻被人操控的傀儡,在夢遊中走向冰箱和冰激凌。


 


總而言之,這種語言學上普遍存在的用毒品比喻食物說明了這種

對垃圾食品和甜食引人上癮的理解深深紮根於我們的文化中。

通過埋怨這些食物,我們為自己撇清了「罪孽」,雖然是我們自己吃了這些油炸食物或者高糖分的零食:「不是我的錯:是這個紙杯蛋糕讓我這麼做的。」

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常在評論中使用這種毒品的比喻,說明她們為了保證健康或者低熱量飲食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那麼,當人們在評論中談到性的時候他們又是在吃什麼呢?這句話要改一下:通過研究常常出現在與性有關的詞附近的食物詞,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兩種食物和性有關。一是壽司

,這是因為給壽司按上性感的名字已經成為當今的一種潮流:


 


性感辣妹卷


熱辣性感蝦肉卷


性感拉拉卷


 






另外,常和性有聯繫的是

甜點


 


熔岩巧克力蛋糕……老實說這就是盤子上的高潮


我至今還對絲綢般的意式奶凍和誘人的果汁冰糕欲求不滿


溫熱的栗子草餅巧克力蛋糕……裡面是撩人的黏膩


 






這種甜點和性之間的聯繫在我們文化中的許多方面都可以見到,從針對女性的強調感官享受的巧克力廣告(比如Ghirardelli的標語「永恆的愉悅瞬間」)到現代音樂,我的學生黛博拉·帕奇奧和於琳達發現,最近像酷莉絲的《Milkshake(奶昔)》或者李爾·韋恩的《lollipop(棒棒糖)》這些歌都是用甜點,特別是糖果,來暗喻性。性別對甜點評論也有所影響。我們的研究表明女性相較男性更可能在點評中提到甜點。




 我們仍

然更傾向於美好,

比如甜點,比如性




實際上,Yelp上的

評論者提到甜品越多,他們就越喜歡這家餐廳

。不提甜點的評論者給出的平均分是3.6(滿分5分)。但提到甜點的則給出更高的平均分3.9(滿分5分)。並且在提到甜點的評論者中,他們在點評中描寫甜點的筆墨越多,給出的分就越高。


 




Yelp是一個在全球擁有超過1億則商店評語,名列前茅的世界級平台。





這些有性暗示和對甜點的評論所表現出的正面性強得驚人。

雖然我們會有消極偏見,讓我們對於負面情況特別敏感,但是實際上我們的積極性大大超過消極性。


 


這種積極正面本質的其中一個證據就是褒義詞和貶義詞的使用頻率。褒義詞,雖然多樣性不足,但是使用頻率卻大大超過貶義詞。像「好極了」、「美味的」以及「驚喜的」這類詞的使用頻率是「乏味的」、「差」或者「可怕」的3至10倍。


 


給餐廳的打分也更偏向高分。

大部分網站上的分值區間是1到5,所以中間值應該是3分。但實際上,無論是對餐廳還是啤酒的打分,中間值都是4分。

我大堂那頭的同事克里斯·波茨表明這種偏向是真實存在的,無論人們在網上對什麼東西打分——書、電影、相機等你能想到的東西。


 


但這種積極偏向並非網路造成的新趨勢,而是出現在千年的語言塑造過程中。語言學家對可適用於所有語言的語言學現象極感興趣,因為這是通往我們的目標——發現人類真實共性——的鑰匙。用詞的積極偏向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最強的共性。人類是正面積極的,這一想法被稱之為

波麗安娜效應

,得名於埃麗諾·波特1909年的童書中的女主角波麗安娜,她看到的永遠是光明面。

日常用語中的「波麗安娜精神」指的是一種天真愚蠢的樂觀態度,但是波麗安娜效應這一中立結論是經過客觀觀察人類卓越的積極傾向而得出的。


 



本書作者任韶堂




波麗安娜效應不僅在評論中。如果你問谷歌某個詞的使用有多頻繁(或者你可以找一個悉心建立的學術文字型檔查詢使用頻率),

褒義詞(平均)比貶義詞使用更頻繁。

英語中的good(好)比bad(壞)多,happy(高興)比sad(傷心)多;中文的開心比難過多;西班牙語的feliz(幸福)比triste(悲傷)多。


 


波麗安娜效應已經在幾十種語言和文化中得到證實,並且在許多非語言學範疇的領域也經常出現。當心理學家讓人們想一個東西或者給他們一張表,再讓他們回憶其內容,人們往往給出的都是正面積極的東西而不是負面的。當人們轉發新聞故事,他們傾向於轉發正面的故事而非負面的。


 


換句話說,雖然人類有許多方式來描述負面事件,並且特別容易因為別人的粗魯或刻薄而受傷;雖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嘗到的味道和聞到的氣味也可能有差別,並且個性更是南轅北轍,這些區別僅能說明一個最基本的作為人類的相似性:

我們是一種積極的、樂觀的生物。我們更傾向於發現以及討論生活中發生的好事。比如甜點。比如性。








而所有這一切,歡樂也好,創傷也罷,都展現在網上的評論中。

因此,我們得以在窺探人類靈魂的同時,也能獲得去哪兒吃晚餐的建議。


 


總之,別忘了點甜點就對了。




本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授權轉載,節選自《食物語言學》-第七章<性、毒品和壽司卷>




《食物語言學》


(美)任韶堂 / 著 王琳淳 /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7年2月





波拉尼奧:一個另闢蹊徑,抵達真實的人



使我們變得疏離的不是手機,而是對溝通的恐懼



「風流女人」和「時尚」如何打破了社會階層的界限?


50年前,披頭士製作的這張「最偉大搖滾專輯」,並不是約翰·列儂的主意




音頻音樂來自網易雲音樂。


圖片來自Google,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合作郵箱:chenliping@eeo.com.cn


轉載請在開頭註明作者,出處及文末附紙城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城 的精彩文章:

「風流女人」和「時尚」如何打破了社會階層的界限?
使我們變得疏離的不是手機,而是對溝通的恐懼
50年前,披頭士製作的這張「最偉大搖滾專輯」,並不是約翰·列儂的主意
中國當代藝術的失語:叛逆之前,要先建構出一個秩序
學生手冊、各種參考書,這些開學必備品其實中世紀就有了

TAG: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