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們的戀情有多認真?

你們的戀情有多認真?

心理學家Robert J. Sternberg認為,一段幸福長久的關係需要同時包含三個因素:親密、激情和承諾感(commitment)。我們今天要聊的,是三要素中「承諾感」的部分。研究顯示:

關係中承諾感的高低會影響到人們是否維持一段關係。

此外,如果關係中的雙方有更強的承諾感,他們的關係質量會更高,也能更好地適應關係中的變化,更傾向於在遭遇困難時選擇不分手。

甚至一段關係中承諾感的高低與否,可以預示5年後、7年後或者15年後,伴侶關係的穩定性(Weigel &Ballard-Reisch, 2014)。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辨別你現在的關係是否有「承諾」這個部分存在?哪些因素會影響到關係中的承諾感高低,以及如何提升你及你伴侶對這段關係的承諾感。

你是否在一段有承諾的關係里?

粗淺的說,關係中的承諾感的高低,就是你承諾自己願意為這段關係投入和付出的程度。

心理學家將關係中的承諾感定義為人們「渴望持續一段關係」的意圖。對關係做出了承諾的人會渴望擁有一段從當下到未來的關係。同時,做出承諾也代表了一種選擇,人們主動地選擇留在這段關係里,也就選擇了「放棄其他可能的選擇」(Weigel et al., 2006)。

因此可以說,在一段有承諾感的關係中,伴侶雙方是會 a.對關係有長期的投入計劃的,也是 b.對彼此忠誠的。承諾感越高,長期投入計劃時間越長、投入程度越高,忠誠度也會越高。

那,具體來說,一段有承諾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心理學家Millder和Perlman(2010)列舉了「有承諾的關係」的幾點描述。你可以對照描述,看看自己是否處在一段有承諾感的關係里。

1. 有承諾感的關係中,人們更多把自己和伴侶看成一個整體

研究發現,當人們做出承諾、希望長久地維持關係後,會產生「認知上的依賴」(cognitiveinterdependence):他們的自我定義發生了變化,不再將自己視為單獨個體,而將自己和伴侶看作一個更大的整體。他們會認識到自己的生活與伴侶的生活之間存在很大重疊(比如有共同的房子和規劃);也會更多地使用「我們」等包含伴侶的複數稱謂,來取代「我」、「他/她」等單數稱謂。

2. 承諾感會讓人產生對伴侶的「積極錯覺」

在一段有承諾感的關係中,個體容易產生對伴侶的積極錯覺,會理想化伴侶,並傾向於盡量用樂觀、積極地方式,看待他們的親密關係。對伴侶的積極錯覺,表現為人們會認為伴侶的缺陷變得容易接受,人們會很清楚很清楚伴侶所犯的錯誤,但是會忘記那些過錯,或者會對伴侶的過錯進行重新解釋,比如認為對方只是一時衝動等等。通過對伴侶的積極錯覺,人們在伴侶犯錯時依然可以維持對伴侶積極的總體評價。

3. 承諾感會讓我們願意為關係更多地付出和犧牲

付出承諾的伴侶會更願意為關係進行犧牲,他們願意為維持關係而讓步。比如,有承諾感的伴侶在面對愛人不嚴重的苛刻對待時,他們會產生順應(accommodation)現象,會主動控制衝動,避免用類似的負面方式對愛人做出反應,而是做出建設性的回應。順應不代表盲目的自我折磨,它是幫助人們在面對伴侶偶爾的壞脾氣時,能更有效地進行溝通。

4. 承諾感讓人不徘徊觀望、尋求其他的愛人

如果伴侶發現有吸引力的人存在,那麼伴侶可能會被對方吸引,棄我們而去。但是,願意做出承諾的伴侶會表現出對替代選擇的無視,他們會意識不到自己從替代關係中可能得到的好處,也不關心是否存在更好的關係外的選擇。相反,承諾感不高的伴侶,會帶著更強的好奇、熱情地關注他們可能得到的其他選擇,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給參與者展示一些有吸引力的異性照片,承諾感更低的參與者,他們在這些照片面前徘徊的時間會更長。

此外,承諾會讓伴侶貶低誘人的替代選擇,去蔑視那些「有可能將他們從自己現在的親密關係里吸引走的人」。這一效應導致的結果是,承諾感高的伴侶可以積極地欣賞那些對他們關係沒有威脅的人。但是,當他們碰到有可能會損害自己關係的人時,即使對方可能條件很好,但是伴侶卻會找借口去低估那些人,證明那些人不如他們現在的伴侶有吸引力。

哪些人更不容易做出承諾?

1. 迴避型依戀者更不容易給出承諾

在依戀類型中,迴避親密(包括疏離型和恐懼型兩種亞型)程度更高的人會傾向於不在關係中做出承諾。其中,疏離型依戀者抗拒承諾,是害怕承諾帶來的互相依賴與親密;而恐懼型依戀者的狀態則是「渴望而不敢於」,但是他們會擔心伴侶會忽然變心,不能一直保持承諾,於是通過不做出承諾,來避免自己有天會受傷(Weigel &Ballard-Reisch, 2014)。

2. 夾在父母衝突中長大的人不容易給出承諾

精神科教授David Allen(2012)指出,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來解決他們之間的衝突,那麼當孩子長大後也會傾向於迴避承諾。這些孩子從小開始就夾在父母衝突中間,試圖去穩定父母暴怒的情緒,來維持家庭的和平。

久而久之,孩子會感到,處理父母之間的衝突成為了自己的責任。當他們長大後,他們擔心一旦自己和他人進入了有承諾的關係,就等於拋棄了自己在父母這段親密關係中的責任。他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沒有得到有承諾感的持久穩定的親密愛人,是因為他們還一定程度被困在父母的關係中。

3. 自戀型人格不容易給出承諾

自戀者進入關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我增強(self-enhancing)的需要,伴侶是他們提升自我價值感的工具,如同裝飾品。因此自戀者始終會尋找更好地替代選擇,他們不願意給出承諾,因為他們不希望陷入在一段長久的關係中,從而錯失可能的伴侶(Campbell &Foster, 2002)。

哪些人更容易做出承諾?

1. 信任感強的人容易做出承諾

信任感強的人會認為伴侶是可預測的他們相信自己在給出承諾後,伴侶並不會無緣無故地離開這段關係。同時,信任感強的人也會認為伴侶是值得依靠的,他們認為在遇到問題時自己總可以從伴侶那裡獲得關心,不會忽然失去伴侶的支持。因此,信任感強的人會樂於做出承諾,從長期的關係中持續分享和獲得伴侶的愛 (Rusbult et al., 1998)。

2. 道德感越高,越傾向於保持承諾

對親密關係的道德責任感也會促使人們去保持承諾。研究發現,比起對關係的滿意度,道德責任感更能預測伴侶們是否能夠共同度過關係中的艱難時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感強,和一個人對現有關係很滿意,兩者相比,一個人本身的道德感對「ta是否會在困難時拋棄伴侶」的影響更大(Johnson et al., 1973; Millder &Perlman, 2010)。

3. 擁有關係目標的人更容易給出承諾

如果一個人擁有明確的關係目標(比如希望可以和伴侶養育孩子),那麼這個人會更容易做出承諾。因為承諾將有利於將自己和伴侶變成利益共同體、獲得來自伴侶的支持,而穩定的關係也有利於自己更好地實現關係目標(Coy &Miller, 2014)。

關係中的因素也會影響承諾感

社會學家MichaelJohnson(1973)認為,影響人們保持承諾、留在關係中的因素主要有兩類:a.個人對關係的滿意程度b.對關係的依賴程度

1. 對關係的滿意水平越高,越傾向於保持承諾

人們對一段關係如果越滿意,就會越希望留在這段關係里,希望能繼續從伴侶那得到快樂(Millder &Perlman, 2010)。

人們對關係的期望會影響到關係滿意度。不切實際的期望會讓人們雖然處於一段不錯的關係中,但依然感到不滿意。

是否能在關係中得到獎賞感(rewarding),也是影響關係滿意度的因素。如果要獲得滿意的親密關係,人們在關係中感受到的獎賞感,要高於他們感到自己為關係付出的代價。人們往往從伴侶的正面交流(比如表達愛意、合作、尊重)和伴侶對自己的付出中,獲得獎賞感。(Millder &Perlman, 2010)。

2. 對關係的依賴程度越高,越傾向於保持承諾

對一段關係的依賴程度越高,人們會越傾向於從這段關係中獲取他們所需的資源和支持,也就更難離開這段關係。即使一個人關係滿意度不高,也有可能因為高依賴度,而不得不留在這段關係中。一個負面的例子是虐待型關係,虐待者通過限制受害者的經濟/情感表達/社交等,迫使對方不得不留在這段關係中(Bradbury &Karney, 2013; Millder &Perlman, 2010)。

影響關係依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替代選擇(alternatives)的質量。一個人如果可以在自己現存的關係之外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提供這種關係外滿足的人或關係就被稱為替代選擇。替代選擇的對象可以是關係外的情人,也可以是朋友或者家人。替代選擇的質量越好,就越有可能使得人們傾向於離開自己的伴侶,去通過替代選擇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對關係的投入程度也會影響到人們的關係依賴程度。一個人對關係投入得越多,就越傾向於保持承諾。因為一旦離開,就意味著白白浪費了自己之前的大量付出。對關係的投入可能是與自身內在相關的,比如對伴侶進行的自我暴露、投入的感情等等;也可能是外在相關的,像是和伴侶擁有共同好友,或者付出財產。

還有一種影響因素是生存因素。一個人越依賴於通過自己的親密關係來獲得維持生計的資源與支持,也就越難以離開。生存的需要迫使Ta留在這段關係中,不敢輕易打破承諾。

如何維護和增進關係中的承諾?

1. 評估雙方的承諾感

在討論如何保持與提升承諾感之前,我們先要對關係中的承諾感進行評估,看是否有需要對承諾感進行調整。首先,你們要一起討論彼此願意對這段關係投入和付出的程度。比如對關係是否滿意?最近有沒有對未來進行設想和規劃?是否覺得雙方感情緊密,自己的情緒會受到伴侶情緒的影響?(Millder &Perlman, 2010)

評估過後,你可能會發現你和伴侶的承諾感水平有差異。伴侶們願意承諾的程度不同是很常見的,如果相差不大、你覺得並不對你的關係產生影響,那麼你可以選擇不去理會,也許過了一段時間後,兩人的承諾感水平又會發生變化。

然而,如果你發現兩人願意承諾的部分差異較大,而且對關係產生了干擾,那麼你就需要考慮採取一些措施來重新平衡兩人之間的承諾感。

要注意,在雙方承諾程度不一致的時候,你可能會產生一種不公平感,認為自己的付出比對方要多。但其實關係中的平等從來都不是等價交換的意思,絕對的公平在感情中是不存在的。很多關係中,都會有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而兩個人仍然可能是幸福的。

2. 如果對方承諾感過低:降低自己的承諾感、或提升對方的承諾感

a. 考慮降低自己的承諾感或期望

在評估雙方承諾感的過程中,你會了解到伴侶願意付出和投入的程度,以及對這段關係的期望。你可以對比自己願意承諾的程度,看是哪方面的投入產生了差異。比如如果有一方要去外地工作,你會樂於放棄自己工作去跟隨,但是對方不願意。那麼,你可以考慮是不是在這方面也減少投入,比如也選擇維護自己的工作機會。

b. 一種提升對方承諾感的方法:先表達出自己的承諾

心理學家Weigel(2014)發現了一種可以提升伴侶承諾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承諾感。研究發現,伴侶越是能感受到你對關係的承諾,Ta就越願意對關係給予承諾。你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來讓對方意識到你的承諾感。

和伴侶一起規劃未來。表現出你希望和對方維持長久的關係。

表現出你願意和伴侶一起解決關係中的問題,告訴對方你願意和Ta站在同一陣線。

讓對方意識到你為關係作出的「犧牲」。不一定是大的犧牲,而是遇到困境時,你做出了一定的改變。比如在伴侶壓力很大時,你會優先考慮對方,於是壓抑自己的需求,去做出一些關心的舉動。

在對方願意的情況下積极參与對方的社交生活,讓對方意識到你願意更多地了解Ta、願意嘗試融合雙方的生活。

有時也可以直截了當地用語言說出承諾,比如「這段關係讓我很快樂,我希望能和你長久在一起」。

3. 如果自己的承諾感較低:認清你的阻礙

如果你發現,你是關係中給出承諾較少的那個,而你的伴侶希望你能給予更多的承諾,又該如何改善呢?首先,你可以在紙張上列下自己恐懼的具體內容,比如,「我覺得即使我們之間擁有承諾,Ta還是有可能會離開我」,或者「未來Ta似乎想要出國,我不確定我們的關係會不會持續下去」,或者也有可能是「我對我們的關係不滿意,我懷疑我們是否合適」。

隨後,你可以和伴侶討論你承諾感較低的原因,和對方討論如何共同改善這一情況。有些阻礙可能會和伴侶有關,而有些則可能更多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比如我們的過往經驗和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伴侶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解決所有困境,我們也需要自己去進行努力,比如向專業的諮詢師求助等(回復【援助】給公號,可以提取全國心理援助資源)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決定你對你們的關係有多認真?

願大家都能找到那個,能讓自己甘願承諾,也給自己足夠承諾的人。

References:

Allen, D.(2012). Commitment phobic. Psychology Today.

Bradbury,T. N., &Karney, B. R. (2013).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N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Bes ikc iE (2008). The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Perceived ParentingStyles, Parental Approval, and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Unpublished Master"sThesis, Middle-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Campbell,W. K., &Foster, C. A. (2002). Narcissism and commitment in romanticrelationships: an investment model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 28(4), 484-495.

Canary,D. J., &Stafford, L. (1992). Relational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d equityin marriage.

CommunicationMonographs, 59, 243-267.

Coy, J.S., &Miller, M. I. (2014). Intimate partners who struggle with formalcommitments: attachment styles, major challeng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42(3), 232-242.

Johnson,M. P., Caughlin, J. P., &Huston, T. L. (1999).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marital commitment: personal, moral, and structural reasons to stay married.Journal of Marriage &Family, 61(1), 160.

Millder,R., &Perlman, D. (2010).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NY: McGraw-HillCompany.

Rusbult,C. E., Martz, J. M., &Agnew, C. R. (1998). The investment model scale:Measuring commitment level, satisfaction level, quality of alternatives, andinvestment siz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357–391.

Weigel,D. J., &Ballard-Reisch, D. S. (2014). Constructing commitment in intimate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3), 311-332.

Weigel,D. J., Bennett, K. K., &Ballard-Reisch, D. S. (2006). Roles and influencein marriages: both spouses" perceptions contribute to marital commitment.Family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35(1), 74–92.

 


來源:KnowYourself

原標題:你們的戀情有多認真?|研究:如何科學地在關係中互給「承諾」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天貓京東大戰繼續 綾致集團眾品牌撤出京東
諾貝爾獎來了 首先揭曉的生理學醫學獎有哪些故事?
中國男子在菲律賓遭射殺 現場發現26個空彈殼
今年的月餅冠軍,屬於這家三甲醫院
法國馬賽火車站發生疑似砍刺恐襲 兩人遇害兇手被擊斃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