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好的簡歷只有一句話

最好的簡歷只有一句話

文/黃志傑(呦呦鹿鳴)

《論語.為政第二》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是孔子給自己寫的簡歷。也是我見過的寫得最棒的簡歷,簡潔、清爽、信息量足。

此時此刻,孔子年過七十,在平均壽命也就三十來歲的春秋時期,本身是一個自帶光芒的存在,周圍是一幫歷經患難忠心不二的弟子,一整套圓熟的教育體系,一冊冊已編纂好的經典。周遊列國,歷經滄桑,盛年時壯志滿懷的「喪家狗」階段已經過去,追述自己的一生,他足夠通透,足夠從容。

這是這句話的語境。

有人說,孔子是聖人;

有人說,孔子是一個「素王」;

有人說,「孔老二」是反動統治階級不成器的奴才走狗。

在我的印象里,孔子是一個快樂的老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為了當官幾次差點放棄了原則,比如,習慣性地一走了之躲避。

孔子是不是聖人?我們不去下結論,但,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孔子是通達的,也是成功的。他塑造了一個學派,締造了中國式教育幾千年的基因,帶出了一個弟子三千的政治學術集團,他進入過魯國高層,經歷過戰事,他的後代二千多年來都是貴族,成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貴族家庭。

不能更成功了。

所以,即便從「成功學」的角度看,孔子這句回顧一生的「簡歷」,也足以作為今天的人們規劃人生的指南。

規劃很重要,千萬不要信那些人生要「隨遇而安」「隨緣」的鬼話。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在蜂蠟建築蜂房之前,就在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一生有一個清晰而可靠的規劃,那麼,我們就會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讓這個社會隨意擺弄。(在面試的時候,我常常會問一個問題:「你是否清晰地想像過五年後的今天你的日常生活?從哪裡起床,和誰在一起,去哪裡工作,在做什麼?吃什麼?」然後,是十年之後。這個問題非常有效。)

古往今來,其他有跡可查的真實的偉大人物,在孔子在之外,都沒有這樣精鍊總結人生階段的一句話。因此,這句話不僅可靠、經典,而且極度稀缺。

讓我們來看看這句話本身。它分為六句,是人生六個階段:

1、十有五而志於學

孔子15歲確立了「學」的志向。

《紅樓夢》第八十四回,賈寶玉寫作文就針鋒相對地寫了這段:

「夫不志於學,人之常也。」

是的,不愛學習,是人之本性,畢竟,躺著多舒服啊。寶玉接著寫:

「聖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難乎?」

對啊,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到了15歲才有志於學,可見學習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因此,寶玉我就可以晚一點再「志於學」了。

「學」說的是什麼?是讀書嗎?如果是,就太膚淺了。

在孔子以及《論語》的語境中,「學」的含義非常豐富。在論語開篇就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的「學」,是一套自己探索出來的、可以實踐、可以分享給別人的、別人不了解也能滿足自己探求欲的理論體系。

所以,我認為,這裡的「學」,是認識自己與世界,進而總結出一套體系。

古希臘哲言說:人啊,認識你自己。而這一點,卻是最為困難的。所以,十五歲立志,就是少年立志的意思,這種志向,有一定的段位,不可能在10歲之下就立了,在稍有成熟的時候立下這一志向,意味著一個終身的承諾。

這一生走什麼路,就是這個時候決定的。

2、三十而立

現在的人一般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有經濟基礎。

不過放在這句話的語境中,顯然不全是。孔子整句話都是針對個人心性來說的。所以「三十而立」更適合理解為:學有所得,能獨立自主,有了自己的標準,並且努力守住它。張居正對這句話的解釋就比較貼切:「學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間外物都動搖我不得。」

所以,三十而立不僅僅是說一個人是不是買了房,是不是有了體面的工資,而是說這個人有沒有凝神守志的基礎。我個人的眼光看就是一個人是不是全身精力集中不渙散。

3、四十不惑

什麼叫做「不惑」?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惑」。惑可以理解為誘惑、考驗,比如權、錢、色、貪、惰……

《論語》的子罕篇有一句「知者不惑」,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過了很多考驗,他經受住了,由此具有了辨別力,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枝幹和細節,由明而智,知道要付出什麼,會得到什麼,要捨棄什麼。

比如,一個幹部,三十歲的時候,會說自己全力做一個乾淨廉潔能幹的公僕,但是,只有到四十歲,這十年中,經歷了送禮、行賄、上司和群眾的刁難,才知道這條路需要做哪些,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比如,人家送10萬你拒絕了,你覺得自己守得住了,但是,當賄金增加到100萬時,或者家庭恰好急需用錢時,考驗又不同了。

不惑,是指無所疑惑,不動搖。

4、五十而知天命

什麼叫做天命?《中庸》開篇就解釋說:「天命之謂性。」性,就是天性,是上天賦予自己的本性,一個人的使命,以及與之匹配的個性。

知天命,就是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三個哲學的終極問題。

《論語》的「述而篇」中有一句,應該相互參讀:「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易》是中國人的哲學,是對世界運行體系的規律探索,學《易》就是探索終極問題。明白了自己是誰,就不會有大過錯。

知天命,也就要率性而為,盡己之性。在今天,很多人到臨終還不明白自己是誰。

5、六十而耳順

「耳順」就是聽得進去話,正話能聽,反話也能聽。最經典的是,有一次,孔子在鄭國都城門外等人,有人說:哎,那個人好像一條喪家狗唉。孔子聽說後,哈哈大笑:對,說得對,我就是一條喪家狗啊。(「累累如喪家之犬」)

孔子承認現實中自己的落魄,並坦然受之,他還從這句話聽出另一重意思:我追求的祖國,是禮儀之邦的周,現在禮崩樂壞,自然是沒有家了。

為什麼這個境界要到六十歲才能做到呢?一般來說,普通人都只聽得見自己想聽的話,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看到聽到不喜歡的就要跳起來。可以說是眼障、耳障。六十歲,孔子去了眼障、耳障,達到了「明」。

那些不明白的人,比如最近爆出的廣場舞大爺大媽去毆打年輕人佔領籃球場這類新聞,就是一群有眼障、耳障的大爺大媽。

6、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理想、目標、規則內化於心,自然舉止圓融,沒有矛盾之處。

簡單來說:不加斧鑿,盡得天真。《中庸》里說:「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我沒有這個年紀,所以體會不到這種感覺。所以無法說更多。

那麼,八十歲呢,九十歲呢?孔子說自己簡歷的時候,也沒有體驗過。也許,有更高的境界吧。但是,我們就不知道了。

呦呦鹿鳴的朋友,願你在人生的末期,回顧自己的一生,也能用類似孔子這樣的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旅途,而不是不是用這樣的打油詩:「0歲閃亮登場,10歲茁壯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拚命打闖,40歲基本定向,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晒晒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呦呦鹿鳴 的精彩文章:

呦呦鹿鳴小程序專欄入口
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29天的堅持,等來第30天的荷塘月滿
褚時健被去世,創業英雄必須死了才符合劇情嗎?
當80後與90後握手言歡:我們都是中年人

TAG:呦呦鹿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