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80後記憶:在青澀的年代,逛小商品批發市場

80後記憶:在青澀的年代,逛小商品批發市場

2017年9月15日,北京規模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天意正式關閉,關閉當天人頭攢動,北京人從各個地方趕來懷舊。8月31日同處阜成門商圈的萬通小商品批發市場關閉,動物園周邊的批發市場也在陸續關張。12月31日,團結湖天宇小商品市場也將結業,至此北京的小商品市場所剩無幾。

資料圖:天意市場

小商品批發市場是陪伴北京80後一代的回憶。

每個80後女生都有著這樣的記憶,小學開始對物質有了感覺,最初是在學校周邊的文具店、流動商販買文具和明星照片,後來聽說小商品市場價格便宜,就求著別人帶去,一腳邁入了物質的天堂,萬劫不復。哪怕如今連卡佛一擲千金,最初也是從小商品市場買起。小商品市場是消滅階級屬性的聖地,不因你是官二代挑挑揀揀就高看一眼,窮人子女肯奉獻出全部零花錢更受歡迎,

每周二提早放學,背起書包無事可做,三五成群約去逛小商品市場。我最常去的是北新橋寶龍市場,通過狹窄的樓梯去往二層,習慣在樓下先買點零食,一杯奶茶,一包鹽酥雞,然後慢慢逛,等出來時已是天黑。有明確購買目標的不多,只是去逛逛,緩解學業的緊張。口袋裡揣著這個月剛領到的嶄新的100元零花錢,出來時只剩幾張10塊錢。

開在學校周邊的小商品市場不大,可文具、首飾、服裝,應有盡有。還記得那時的我們,肥大的校服掩蓋正在發育的身體,一到小商品市場就把校服外套脫下系在腰上,露出緊身T恤,秀出身體的曲線。

女孩子們為了突破學校制度的限制,只能在配飾上下功夫,耳釘、項鏈、戒指、徽章、發箍,成為點睛之筆。有些攤位精心布置,用珠簾和粉紅色的毛絨玩具營造少女感,展板的天鵝絨質地迷惑我們少女心的同時,價格卻貴了一倍。那時還沒有奢侈品的概念,最好的品質代表就是設計精美的「韓國貨」,韓國文具、韓國服飾、韓國飾品、韓國彩妝,「韓國」兩字被鑲上了金邊,成為時尚的保證。

像我這種年少時自信全無的女生,只敢選擇尾戒一類的飾品,套在自己肥胖的手上,還勒出一道痕。我更喜歡買文具,韓國信紙1塊錢3張,卡通圓珠筆3塊錢一根,恐龍橡皮、帶鎖筆記本、熒光水筆,幫助我記錄下成長的秘密。長大後搬家,翻出讀書時收集的文具,一直珍藏著不捨得用,直到失去功效。還有那些只寫了幾頁的筆記本,每次換本子時都以為是個新的開始,漸漸又被懶惰打回原形。近年興起的手帳熱,帶動膠帶、貼紙和橡皮章的熱銷,網上那些痴迷記錄生活點滴的少女和我們年輕時一樣。

在學校周圍的小商品市場總能碰到熟人,隔壁班那個傲嬌的女生在選購頭飾,據說有校外男友的小太妹買了刺青貼紙,班上兩個曖昧的男女拍大頭貼時偷偷勾起了手指,在文具攤位能聽到不同版本的八卦。去小商品市場是必須要拍張大頭貼留念的,挑選各種背景板,站在相框里擺出搞怪的姿勢,20塊錢一版,30塊錢兩版,和小夥伴一人一半留念,青春就這樣被定格。

有閑暇的周末,會去更遠的批發市場,阜成門的天意、萬通,月壇的天外天,木樨園的百榮,車公庄的官園,海淀的金五星,團結湖的天宇,和平里的富龍。批發市場是物質的天堂,每層一個主題,方便貨比三家,逛久了眼花繚亂。我從小就暴露出對物質的熱愛,最愛做的事情是和母親逛市場。母親往往直奔主題,目標明確地採購,而我則是漫無目的地遊走,每一樣東西都是認識世界的一個渠道。

母親十分不喜歡陪我閑逛,在她看來家裡什麼也不缺,而我卻覺得家裡什麼都缺,總想買下各種東西,編織需要它們的奇怪借口。後來她乾脆拒絕與我同逛,覺得浪費時間。我索性一人背著書包,穿越半個北京去批發市場尋寶。最盼望開學和年底,可以正大光明地採購文具、禮品、批發賀卡,也不忘為自己選購一樣禮物。賀卡的價格跟關係的疏遠成正比,禮品的包裝紙可以用來包書皮,買拉花、氣球布置教室的特權促使我競選班委,小小的心思在市場里蕩漾。

這些大批發市場有價格優勢,攤主說文具店都從他們這裡進貨,然後就對我愛搭不理。我總買一些有的沒的東西,心滿意足地回家挨罵。淘來的東西我攢著不用,幻想著有天開個雜貨店,這習慣延續到了現在。有精明的同學把市場里淘來的東西在班上售賣,我花兩塊錢以為買到一版耳貼,後來才知道只是在輔導班上摸摸它們的權利,我跟他理論,雙雙被請出教室,也丟掉了當年評選三好學生的資格。為此父親對我一頓痛斥,最後歸責在母親身上——誰讓你帶她去買菜的!是菜市場培養了我清晰的金錢概念。

最高級的小商品市場是西單的北京攻略、明珠、新一代、77街。商家開價離譜,隨便一件首飾就要一百起價,熱情幫你試戴後,如果你說不買,他們就換了一副嘴臉,嘴裡叨叨著不買還來試的抱怨。如果真心想要可以開三分之一價格,幾番鬥爭下最終成交。有些精品店主是網紅級別,對我們這些乖乖女自然瞧不上眼,我們卻偷偷把她當作時尚偶像,幻想有天也能交到帥氣的男友。

在批發市場里最常聽見的是還價聲,聲聲入耳:

50最低價。

20最多了。

不可能,20我進貨都進不來。

哦,那我再看看吧。

你最多加多少?再加10塊行不?

就20。

你佯裝要走,數著腳步,3、2、1,定會聽見背後叫你的聲音:回來吧回來吧,賣你了。

你開心付錢,生怕對方反悔,老闆叨叨著今天沒開張,這單就算圖個吉利。

轉了一圈,你去到另一個攤位,同樣的東西開價就要低了一半,想想成交價,你捂著胸口心塞的離去。

小商品市場販賣的,並非生活必需品,而是一些讓生活增添樂趣的物品。五顏六色的星星紙,音符造型的耳環,四葉草的戒指,憤怒小鳥的毛絨玩具,這些小裝飾讓我們掙脫生活的千篇一律,又不會造成沉重的負擔。那是「小確幸」的雛形—— 把物質變得可以掌握,以此感受一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小商品批發市場的雛形來自浙江義烏,不久前熱播的《雞毛飛上天》正涉及這段歷史。義烏土壤酸性過重,導致農作物收成不佳,需要靠雞毛當肥料改善土質,有農民用自製糖餅沿街收購雞毛,以物易物,也就是「雞毛換糖」的由來。後來除了糖以外,也增加了針頭線腦等生活用品作為交換物資,這些小商品是從供銷社批發來的,較零售價要低,主要面向婦女和兒童。新鮮玩意供不應求,有人專門採購小商品來販運,後來乾脆自己加工小商品。1970年,婦女丁鳳珠和施愛蘭知道供銷社橡皮筋脫銷,於是用廢舊輪胎剪成皮筋,在雞毛換糖人里兜售,十分暢銷。從此有更多的婦女把手工製品拿去販賣,如結魚蝦、紙蛇、尼龍綢、泥哨。

雞毛換糖的經濟效益超過了集體勞動,有些人專心經營小百貨事業,將外地過剩的物資運到義烏販賣,如「溫州的塑料製品和假戒指;江蘇的花邊、汽球;蘭溪的塑料線帶、元寶扣、軍扣;金華的小鞭炮、打火紙;東陽的木梳、蓖子、頭髻網;浦江的鐵銷;麗水的拷扣」等,商品種類已達百種。這些式樣新奇、體積輕便的小商品是雞毛換糖的理想商品。文革期間農民經商被視為投機倒把,只能在地下經營。直到文革後,重又開始繁盛,義烏創辦了露天小商品市場,人頭攢動,政府開辦營業執照和稅務證明,使其合法化。後為緩解攤位造成的交通擁堵、市容不佳的局面,義烏縣把馬路市場變為小商品大樓,發展配套設施,成為全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也成為世界性百貨商品的集散地。

資料圖:關閉前的天意市場

除了小商品市場、批發市場、高級小商品市場外,90年代後期,北京也陸續出現了一些主打女性消費的小商品連鎖店,如哎呀呀、漂亮女孩等,但東西千篇一律。

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去批發市場的?北京糟糕的交通,去一次要浪費一天,批發市場總是車水馬龍,門口拉貨的推車擠占行人通道。一進去要忍受裡面糟糕的環境,閉塞的空間堆滿了物品,驚恐如果發生火災,這裡無處可逃。厭倦了討價還價的遊戲,商家的價碼越抬越高,而砍價的人也更心狠手辣,時間耽誤在你來我往間。淘寶衝擊實體經濟,批發市場人庭冷落。過去街上的兩元店已經成功轉型為XX優品,打著日式「時尚休閑生活」的旗號,拼湊著MUJI的理念,一步步洗白義烏背景。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愈發龐大的慾望已經不是一兩樣小商品可以滿足的了。我們喜歡的東西越來越貴,從口紅到名牌包到限量版球鞋,哪裡還是什麼微小的幸福?

小商品市場讓我們在90年代開始感覺到經濟的繁榮和物質的豐富,到現在則是物質的過剩和消費觀念的更新,我們面對著擺放不下的東西發愁。那些小商品市場,除了承載著我們不復返的青春,不再發揮效用,也必然面臨了關停的命運。

參考文章:陳洪才:《中國小商品市場發源地與湖清門市場的興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鞠白玉:這些名人為什麼還要寫童書?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