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多少年沒回家過中秋?我們和幾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年輕人聊了聊

你多少年沒回家過中秋?我們和幾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年輕人聊了聊

資料圖

封面新聞記者 董興生

中秋節又要到了。

今年,你是回家陪父母過節,還是在其他城市過節?

你可還記得,有多少年沒回家陪爸爸媽媽過中秋節了?你不回家的這些中秋節,在家裡守望的父母,是怎麼過中秋的,你可曾知道?

你不回家和爸爸媽媽過中秋節,你一定有你的理由。可是,爸爸媽媽盼你回家過中秋節的理由,只有一個:好久沒見你,想你、想他們的孩子了……

記者與幾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年輕人聊了聊。

「第10年 終於能和爸媽一起過中秋了」

「從到成都那年起,故鄉於我就只有冬夏再無春秋了,工作後,連夏天都沒了,只剩下冬天。」這是在天府軟體園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王小姐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屈指算來,從2008年到成都讀大學開始,她已經9年沒有在家過中秋節了。

上學時「有閑沒錢」工作後「有錢沒閑」

王小姐的家在北方一座沿海城市,2008年,她到成都讀大學,畢業後又留在這裡工作。「讀書時每年回家過寒暑假,工作後就只有過年才能回家了。」所以,這麼多年的中秋節,都是她一個人在成都過。

「從成都到我家,坐火車要30多個小時,機票在旺季近2000塊錢,上學時有閑沒錢,中秋節也回不去。」王小姐說,而工作後,熬夜加班成為常態,每年中秋放假,她更想宅在家裡睡得天昏地暗。

「我爸媽在家怎麼過中秋?去奶奶家過啊,他們一大家子團圓得很,只有我自己孤孤單單。」而每當此時,也是孤身一人在成都的王小姐最難過的時候。「記得剛上大學,第一次一個人在外過中秋,晚上給媽媽打電話忍不住哭了,我媽也跟著掉眼淚」。

王小姐說,到了中秋節,她也想回家和爸媽團圓,而且家裡等著她的還會有各種海鮮。「蛤蜊、皮皮蝦、螃蟹、扇貝、各種魚,哎呀,不能說這些,流口水了。」說起家鄉美食,讓王小姐很惆悵。但她話鋒一轉,「今年我爸媽就要來成都和我一起過中秋節啦,機票都訂好了。」王小姐興奮地說,這是她和爸媽這麼多年來第一次一起過中秋。

但說起讓父母來成都,王小姐又有些失落,而且爸媽這次來,不光是奔著中秋團圓,王小姐還有自己的小算盤。

讓父母提前適應成都 為退休後定居做鋪墊

實際上,2015年買房後,王小姐的父母每年都會到成都呆幾天。「每次來最多呆10天,呆久了就不適應。」父母在北方城市生活了大半輩子,習慣了北方乾燥的氣候,很難適應成都夏天的濕熱和冬天的陰冷。

「在成都語言也不通,朋友又不在這邊,讓兩個上了歲數的老頭老太太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很折磨的。」王小姐說,就算在成都,爸媽也是在家自己做飯,做的還是家鄉菜。由於聽不懂方言,也沒有認識的人,因此也沒有什麼交際。

但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把父母接到成都定居這件事,日漸被王小姐提上議程。「每年讓他們來,主要是提前適應一下成都的生活,為以後來成都定居做鋪墊。」王小姐的父母都已經50多歲,她希望父母退休後能移居成都,跟她一起生活。

為了達到自己的小目標,父母每次來成都,王小姐都盡量帶他們多出去玩,「我爸喜歡逛商場,這次來,要帶他去買衣服。」「讓他們在成都的日子高興點,留下好印象,若干年後,他們不得不來成都的時候,心裡沒那麼抵觸。」

最大的願望就是全國實現醫保聯網

作為家中獨生女,王小姐很清楚,父母遲早會有一天「不得不來成都」。從上大二時,王小姐就開始擔憂「怎麼能妥善地給父母養老」的問題。

「當時有個老師是青島的,有一次她請了一周假回家,她爸爸做手術沒人照顧。回來上第一節課,老師特別憔悴,下課後給我們道歉,說她爸爸的病很嚴重,她上課有些分心。」

這件事刺激了王小姐,她也是家裡的獨生女,將來同樣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她身上。「從那時起,我就非常擔心爸媽會生大病。」王小姐說,直到現在,她都不知道如果有一天爸媽有一個生了病,她該怎麼辦。

另一方面,媽媽的隱憂也加重了王小姐的壓力。「我媽經常會想,以後她一個人不能動了怎麼辦。」所以,現在媽媽特別注重養生,還把經驗傳授給女兒。「無非就是補氣血的偏方之類的,我當然不記這些。」

但擔憂仍然如影隨形。現在,王小姐最大的願望就是盼著儘快實現全國醫保聯網,這樣將來把父母接到成都後,假如真的生了病,也能在成都醫治。

「不回家過中秋 我讓父親成了空巢老人」

王棟始終記得,那一年的中秋節傍晚,他和父親從果園裡回家,東邊山頭上的月亮特別大,特別圓。從那以後,他再沒在家過過中秋。一年到頭,大多數時候,家裡只有父親一個人,雖然兄弟姐妹3個,父親卻成了徹底的空巢老人。

那年的中秋月特別大 特別圓

家在西北某省山區的王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上面還有兩個姐姐。從2007年到2017年,整整10年間,他只在家裡過了一次中秋節。今年,遠在成都的他,也沒有回家過節的打算。

「小時候一過中秋節,就特別開心,因為可以吃很多好吃的,學校還會放秋假。」王棟告訴記者,這種幸福的記憶在2007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王棟高考後不久,他的母親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隨後,他到外地讀大學,畢業後輾轉來到成都工作,至今也是十年有餘。10年間,王棟差不多每年只在過年時回家,而回家過中秋節,只有一次。

王棟也有些記不清,是2009年還是2010年的中秋節,他從學校回了家。回家不全是為了過節,更重要的是幫父親秋收。每年中秋前後,都是收玉米、花生、板栗的時節,也是家裡最忙碌的日子。

「那天傍晚,我和父親一起推著花生從果園回家,東邊山頭上升起了很大很圓的月亮。路邊草叢裡還有陣陣秋蟲鳴叫,我一直記得那個畫面。」這也是王棟在家中過中秋的最後記憶。

「誰不想在中秋節和家人團圓呢?但此事古難全。」王棟說,他從高考結束後,一直到研究生畢業,每個寒暑假都要打工。而中秋節大都和國慶節連在一起時,他也會利用小長假做兼職。「當然,路費太貴也是一個原因。」而畢業後,自己忙於工作、戀愛,回家過中秋的計劃也一次次落空。

父親不知道什麼是空巢老人 但他自己就是

王棟覺得,自己的父親是個徹底的空巢老人,儘管有一次他跟父親說起,老頭不理解是什麼意思。「這些年每年在家裡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兩個姐姐雖然離得不遠,但也只能周末時去幫父親洗洗涮涮,做點農活。所以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父親一個人在家。」

王棟說,今年已經63歲的父親,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蒼老不少。「常年在土地里風吹日晒,這也難怪。」其實,王棟和姐姐們都勸父親把土地租給別人,「又不差他種地那點收入」。但在土地上刨挖了一輩子的老農,決不肯輕易離開土地。

想到父親一個人在家裡的孤苦,王棟還是難免心焦。「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別大,他連續兩三天沒有開過大門,一直悶在屋裡。除了接我們打給他的電話,他從早到晚一句話都不說。」

「我在成都有同事有朋友,再不濟還可以玩手機,我爸只會用老年機接打電話,那種孤獨,我想都不敢想。」王棟說,他最怕的就是給父親打電話關機或一直不接,「這時候就只能打給鄰居,托他們去家裡瞧瞧」。

老人最缺的是陪伴 「而我卻給不了父親」

今年初,王棟在成都買了房子,之後不久就把父親接來住了一段時間。可剛住了不到半個月,父親就念叨著回家,「他擔心地里的莊稼荒了,著急回家鋤草」。

想起父親在成都的日子,王棟滿心愧疚。父親一輩子沒出過遠門,聽不懂四川話,又不會說普通話,幾乎寸步難行。而王棟又要上班,還經常加班到很晚,也沒多少時間陪他。因此,大部分時間,父親都只能獨自呆在房子里。

「我只能周末帶他出去坐坐地鐵,逛逛繁華的地方,晚上就和他一起出去散散步。」王棟說,白天他不敢讓父親一個人出去,「萬一走丟了怎麼辦」。

父親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大不如前。「前幾天忙著收莊稼,白天干一天活,晚上渾身疼得受不了,只能去診所打一針。」王棟無奈地嘆息說,「從小到大,父母就教育我要往外走,我出來了,但父親卻成了空巢老人。」

「我24歲,一次也沒有和爸媽過中秋 」

張超每次跟好朋友聊起來,都笑稱自己是改革開放後第一代留守兒童。出生於四川巴中大山裡的他,不到1歲時,爸媽就遠赴東北打工,把他留給爺爺奶奶撫養。24年里,爸媽一次都沒有回家過中秋節,所以,張超也從沒有和父母一起過一次中秋節。

爺爺奶奶扮演了爸爸媽媽的角色

上世紀90年代初,川東北地區,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東北和江浙一帶是主要目的地。1994年,張超還不滿一周歲,他的父母也加入了務工大軍。「我爸媽去的是瀋陽,在工地上做裝修。」而張超,被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撫養。

年頭到年尾,爸媽只在過年時回一次老家。「經常是農曆臘月29才到家,過了年最晚呆到元宵節,有時正月初七、八就得走。」至於中秋節,爸媽從來不回家過。一年裡,張超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20天。

記事後,爸爸媽媽更多地存在於村裡小賣部的公用電話中。在外打工的村裡人把電話打到小賣部,這是全村唯一的電話,「小賣部的人用大喇叭喊,誰誰接電話」。又過了幾年,一個鄰居家安裝了電話,爸媽又開始存在於鄰居家的電話里。

「小時候一到中秋節,爺爺會領我和表姐表弟去趕集,買月餅。」張超覺得,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爺爺還扮演著父親的角色,父母不在身邊,他也挺歡樂。至於在中秋節這天打電話問候爸媽,是他上了高中、讀了大學以後,「才有這個概念」。

在瀋陽打拚了幾年後,張超的爸媽在瀋陽買了房子,在東北安了家。張超小升初那年,爸媽曾想讓他去瀋陽讀初中,但執拗的他堅決不同意,從上學讀書到工作,張超都沒有離開過四川。如果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的話,張超有24年沒在東北的家裡過中秋節。

成長的經歷給自己留下烙印

張超大學畢業後,順利考入成都一家事業單位,由於業績突出,收入在同齡人中不乏優勢。儘管他覺得,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也給了他完整的愛。可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承認,成長經歷不可避免地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些烙印。

「膽子小,性格內向,這些問題直到工作兩年後才有改變。」張超說。但實際上,仍有一些隔閡無法改變。2000年,張超的妹妹在瀋陽出生,幼兒園、小學、中學也都在當地上。

張超覺得,妹妹完全是個東北人,「滿嘴東北話,四川話說不了幾句。」兄妹倆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張超和妹妹就算見面,「也沒什麼話說,比起來,我跟表弟、表姐的關係更親密。」

其實,有兩年的暑假,家裡一個長輩捎著張超去過瀋陽。「從鎮上坐公共汽車先到廣元,從廣元坐火車到西安轉車,再西安火車站等一夜才能坐上去瀋陽的火車。」一路折騰下來,花了兩三天。張超也因此知道了父母一年只回家一次的原因。

儘管理解,但與爸爸媽媽在一起時,張超仍有一種淡淡的隔閡與客氣,「尤其是去瀋陽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個外人」。以前,爸媽打電話回來,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聽爺爺奶奶的話,好好學習」。他除了乖乖地答應著,沒有別的反應。

爸媽的過度關心成為煩惱

或許是覺得對張超有些虧欠,希望能彌補,最近幾年,尤其是工作後,爸媽對張超的關心,一下子多了起來。「每天微信、QQ信息不斷,有一次還突然襲擊,飛到成都。」有段時間,張超養了一隻小貓,對它寵愛有加。結果媽媽得知後,說什麼也不同意他養。

為了讓他把貓送出去,母子倆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在一旁的爺爺心疼孫子,幫張超說話,結果演變成媽媽和爺爺的爭吵。「最後都摔盤子了。」這讓張超感到狼狽不堪,沒過多久,就把貓送給了一個願意領養的人。

「我能理解他們當時背井離鄉出去打工,在家種田怎麼賺錢?」張超說,他也能理解爸媽現在想更多地關心自己。但事實是,自己已經長大了,而且生活得很好,這種已經變成「干涉」的「關心」,只會給他帶來煩惱。他覺得,還有一種可能,爸媽今年剛四十多歲,「他們自己還年輕,可能還不能接受兒子一下長大了」。

仍然年輕的父母,幾乎不會跟張超探討養老問題,但張超說,已經70多歲的爺爺奶奶,現在還在老家種田,「他們不就是空巢老人嗎?」「我也想讓爸媽將來回到四川,但更希望他們回巴中,而不是成都,這樣離爺爺奶奶近一些。」張超說。

每年都盡量回家陪爸媽 這真的不是盡義務

從2003年到成都讀大學開始,史小姐幾乎每年中秋都趕回廣元蒼溪縣城陪父母過節,就算回不去,也會把父母接到成都團聚。從坐大巴車到自己開車,路上的時間越來越短,但渴望與父母團聚的心卻越來越急切。她說,能夠回家得益於離家相對近一些,但就算離得遠,她也會盡最大可能陪伴父母。

即使半夜到家 爸媽也會熱好飯菜等我

過去十幾年裡,史小姐只有極少的兩三年沒有回家陪父母過中秋,在她眼裡,沒有什麼比和父母在中秋夜的團圓更重要。更何況,還有姐姐一家三口,一大家子開車到附近轉轉,秋高氣爽,其樂無窮。

史小姐回憶,前些年,成都到蒼溪還沒有通高速,也沒有通火車。那時候,儘管是在川內,回家一趟也不容易,「坐大巴車要是遇上堵車,要七八個小時才能到家」。

如今好了,路況得到改善,史小姐自己也買了車,每次回家過中秋,她都帶上同在成都定居的姐姐一起。史小姐說,之所以如此看重傳統,是受家庭和媽媽的影響。

「我們家每到逢年過節都會聚在一起,媽媽對親情的維護做得非常好,從小到大,親戚之間的走動團聚都是她張羅。」史小姐印象最深的是,每年中秋節,媽媽帶著姐妹兩個和小外甥女,「四個女人一起在廚房蒸包子」,這讓她覺得很有儀式感。

雖然經常念叨女兒自己開那麼長時間的車,費錢又危險,能不回就不回。但女兒每次回家,也是父母最開心的日子。「周五下班後出發,回到家就晚上10點了,爸媽都會等我們一起吃飯。就算是深更半夜到家,也會把飯菜熱好了等我們。」

爸爸咳血轉院 正在出差的她也只能指望自己

史小姐說,儘管爸媽都已經60多歲,但都保持著健康的生活習慣。「我爸煙酒不沾,喜歡清靜,有時間就躲在房間里看書。」爸爸有次對女兒說,自己在意身體,不是貪生怕死。「他說,身體好就是給我和姐姐減輕負擔,爸媽做任何事,首先考慮的就是不給孩子添麻煩」。

但去年4月初,爸爸還是病倒了,得的是肺炎,嚴重咳血。直到住進了醫院,都沒有告訴在成都的女兒。「幾天後我才知道,我跑回家把他接到南充的醫院,做了檢查。」但沒想到,幾天後爸爸的病情突然加重。

「那天我在外地出差,媽媽打來電話說醫院要求轉院,不轉不行,她那麼堅強的人,當時都嚇哭了。」史小姐回憶說,平日里,家裡有事都是自己和爸爸商量,姐姐是隨遇而安的性格,「不想事兒」。她知道,在當時的情形中,除了自己,誰都指望不上。

連夜趕回家肯定不現實,她讓自己平靜下來,在最短的時間裡打電話聯繫廣元和成都的醫生朋友,商量將父親轉到哪個醫院。又打電話給廣元的表姐,讓她把錢準備好。不過,最終還是只有媽媽一個人陪著爸爸,連夜從蒼溪到了廣元。

說起這些,史小姐語氣中滿是對父母的愧歉。打那以後,爸爸住院的一個多月里,她每個周末都開車300多公里回去照顧爸爸,「連續跑了5個周末」。

以前覺得回家是義務 現在是自己真想回去

「我從來沒有想過會跟我爸無話不談。」史小姐說,雖然在爸媽眼裡,姐妹倆一直都很懂事、孝順。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裡對爸媽的感情發生過轉變,只是爸媽沒有發覺而已。

小時候,爸媽對史小姐姐妹倆管教非常嚴格,「因為一點小事就會打罵,連鄰居都覺得嚴格得不可思議」。「我和姐姐以前還覺得我們命好苦啊,父母冷冰冰的,不像別人家的父母那麼友愛。」

因此,早些年回家看望父母,史小姐心裡覺得是一種義務。但隨著自己的年齡漸長、閱歷更深,她理解了父母那一代人對孩子的愛。「現在回家,真的不再是義務,就是自己想回去。」有一年回家,史小姐第一次發現,「爸媽的頭髮居然白了那麼多」。

史小姐今年36歲,還是單身,這可能對任何一對父母來說,都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爸爸理解史小姐,覺得單身也沒什麼,還會反過來勸媽媽,「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

「以前覺得和爸媽心隔得很遠,但現在挨得近了。」史小姐說。今年的中秋又要到了,她和姐姐已經商量過9月30日下午還是10月1日一早回家,但不管怎樣,肯定要回家陪爸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老人暈倒成安渝高速服務區 路過醫生熱心相救
成渝高速往返遇事故 這樣找快處點
大假首日小冰作詩忙 鑒美景美食 小冰忘記今夕何夕
李宇春驚艷亮相巴黎 香榭麗舍大街走T台秀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