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爆大冷!為什麼今年是這個冷門領域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爆大冷!為什麼今年是這個冷門領域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2017年10月2日,北京時間17點30分左右,2017年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揭曉:

傑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拉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麥克·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換而言之,即生物鐘的分子機制。

以下為諾貝爾獎官網上的獲獎公告: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was awarded to 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and Michael W. Young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

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元)的獎金。值得注意的是,這三位獲獎者在2013年還共享了邵逸夫獎的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傑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

傑弗里·霍爾,1945年生於美國紐約,美國遺傳學家。他於1971年獲得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於1974年成為布蘭代斯大學教員。2013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1984年他和邁克爾·羅斯巴什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周期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他們還揭示出該基因所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含量隨晝夜節律而變化。

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

邁克爾·羅斯巴什,1944年生於美國堪薩斯城,美國遺傳學家。羅斯巴什是美國布蘭代斯大學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1984年他和傑弗里·霍爾的研究小組克隆了果蠅的周期基因,1990年提出了生物鐘的轉錄翻譯負反饋迴路的概念。1998年,在果蠅中,他們發現了周期基因、時鐘基因。2003年,羅斯巴什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3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

邁克爾·楊,1949年生於美國邁阿密,美國遺傳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年獲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學位,1978年起任洛克菲勒大學教員,後成為該校副校長。2013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

1984年他的團隊克隆出果蠅的周期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他之後的研究還揭示了更多生物鐘相關基因,以及它們產物的運作情況。

造就對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訊火速進行了線上採訪,據了解,今年獲獎的三位科學家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對生物節律認識的重大突破,其中Michael W.Young是在果蠅里發現了tim 基因,通俗來說就是不睡覺基因。在醫學上有很大價值,對治療睡眠等生物節律相關的疾病有重大貢獻。節律和激素分泌關係密切,疲勞能刺激相關激素產生。 節律也是通過激素調節行為。 這些葯也許不是調節節律,很有可能是直接運用於最終的激素。」

截至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08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大門

每年的諾獎頒布之前都會有不少相關預測,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之前,CRISPR 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曾被認為是最大熱門。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Greg Verdine教授對記者表示:「如果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諾貝爾獎,我不會感到驚訝。張峰、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 Charpentier可能分享。」

其中的熱門獲獎者張峰,造就也曾經發布過相關介紹文章。

但最終頒獎結果讓很多專家都大呼意外,直言這在研究界也是「很冷門的一個領域」,但未在生理學或醫學獎上折桂的Crisp也不必灰心,據預測他們也是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的大熱門,先前與酶或者核酸有關的都在化學獎領域有所斬獲。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圖案是拿著一本打開書的醫學之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在2016年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榮獲該獎項,以表彰他在自噬體基因機理方面的研究。

屠呦呦

中國人最熟悉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應該是在2015年,因為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的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她也成為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中國人。

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相關章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評選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Nobel Assembly)負責,大會由50名選舉出來的卡羅琳醫學院名教授組成。

評選步驟如下:

1.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任命一個工作委員會——諾貝爾委員會(Nobel Committee)負責前期工作。

2.邀請生理醫學領域的代表提名候選人,提名截至日期為每年2月1日。

3.諾貝爾委員會對提名進行初步篩選,然後候選人提交給諾貝爾大會。

4.諾貝爾大會最終決定得主,並對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頒獎儀式。

當然,無論是誰獲獎,科學研究仍將繼續。對於這些頂尖科學家們來說,諾獎雖然是至高榮譽,但從來不是他們的工作目標和標誌。這些人類中的頂級大腦更關注的,是其所從事研究領域能夠給把人類帶向何種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漫風向標 的精彩文章:

盤點動漫中那些能吹一輩子的牛,這是他們的人生巔峰!
蠟筆小新作者臼井儀人死亡之謎,這段漫畫劇情中早已有自殺傾向!

TAG:動漫風向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