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長子患抑鬱自殺!當今教育方式不禁讓人產生懷疑!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長子患抑鬱自殺!當今教育方式不禁讓人產生懷疑!

又一個鮮活的生命消失了。

不久前,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在家裡跳樓,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惜告身亡。

潘匡仁中學畢業於香港名校,之後赴海外留學,畢業後回港工作,熱愛音樂,會彈鋼琴,吉他,也喜歡運動,尤其是跑步和單車。

潘匡仁的母親蔡若蓮曾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也曾任福建中學校長,2017年特首選舉換屆後,出任香港教育局副局長。

潘匡仁&蔡若蓮

這樣一位有為青年卻因為去年在單車比賽中受傷而罹患抑鬱症。

在他準備跳樓自殺前就被家中的外籍女傭見到,女傭曾阻攔他,並且也叫來保安制止,同時說服他回到自己的房間。

但後來又發現他把自己反鎖在房內,之後便發生自殺慘劇。

資深教育工作者的優秀下一代,以自毀的方式表達絕望,是不是對教育的最大嘲諷?

這樣的悲劇,發生在這樣的家庭,多少顯得更令人唏噓感嘆。

發生在2017年的以下事件,看得讓人觸目驚心:

2月15日,年僅14歲的上海市初一學生趙某某從小區高層跳下身亡。

2月16日,一名初二學生從學校5樓跳下,經救治暫無生命危險。

3月19日,瀋陽一名高三女生趁母親做飯跳樓自殺身亡,不到一天,同一小區又一名高中女生從4樓跳下。

4月5日,遼寧盤錦一個初中男孩跳樓身亡。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其中數據讓人心頭一顫——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較上個世紀相比,青少年自殺率提高了60%。

冷冰冰的數字後面,是一個個家庭揮之不去的傷痛。

當孩子自殺後,大家紛紛開始詢問「為什麼?」,想要抽絲剝繭找出原因。

影集《漢納的遺言》中,漢納自殺後,震驚與悲痛的父母親想要理解「到底為什麼她要自殺」。

於是,他們拜訪學校、翻閱漢納房間里的遺物,但卻發現,他們對於漢納的學校生活一點都不了解,甚至連她有哪些朋友都不知道。

心理問題常常是被用極端的方式呈現出來後,才被大家所察覺。

漢納自殺後,藉由她錄製的錄音帶,觀眾才慢慢了解到,原來她在自殺前承受了許多的心理傷痛——覺得自己沒有朋友、感受到孤單被背叛、被同學造謠是個「隨便的女生」、承受被強暴的創傷……

可惜的是,自殺前,她的父母、老師、學校諮詢師卻都沒有覺察出來。

我們能不能在孩子需要用自殺處理自己的困境前,就先幫助到孩子?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聯合發布公告稱,身處變遷速度加快的社會,在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大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事實上,

我們現在的教育,並沒有徹底讓孩子認識世界的真相,認識真理;

而作為父母,除了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外,並沒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才引發那麼多悲劇。

青少年的單純與理想,同殘酷的現實一較量,沒有真正有效的理論方法去支撐,乃至方法,去轉變他的心境,無法將就的孩子,總會太過脆弱

對如此多的悲劇不斷發生,家長應該如何避免孩子陷入抑鬱?

首先,無論是訓斥也好,氣話也好,不要否定他的存在。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父母對你說過的話里,對你傷害最大的是哪一句?

有一個答案是這樣的:早知道你現在這樣,當初就不該把你生出來。

GIF/1.5M

這句話對孩子內心的殺傷力,絕對是核彈級別。因為它不只否定了孩子的學習,還把孩子自身的存在給否定了。在抑鬱症的癥狀中,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疑惑往往是陷入抑鬱的恐怖螺旋的開端,既然我的存在是失敗的,那我又為什麼要按照別人的要求痛苦地活下去呢?

大多數的孩子還處於世界觀沒有成型的狀態,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自身的定位,如果這個時候和他們最親近的人否定了他們存在的意義,孩子的心理勢必會受到不可治癒的損傷。這種心理創傷是會跟隨孩子的一生的,而且往往會成為抑鬱情緒的導火索。

GIF/424K

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去散心,做到少問多看。

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遠離悲劇呢?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

1)確保孩子至少每天6小時睡眠;

2)鼓勵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學習團隊精神及人際交往能力;

3)告訴孩子你愛他們,告訴他們在以後漫長的生命旅程中會有更多的人愛他們;

4)告訴孩子不要用學習成績來判斷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5)帶孩子出去參加爬山、露營或其它戶外活動;

6)告訴孩子經歷挫折和失敗是好的經驗,因為它使你強大,不要害怕它;

7)告訴孩子學會從朋友、父母、老師那裡尋求幫助,這是聰明而非軟弱的表現;

抑鬱症是不是真的治不好

當然不是。

天津聖安醫院洪磊說,對待抑鬱症,應該像對待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樣,坦然、主動地尋求醫生的幫助。只要積極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調整,絕大多數患者就能走出抑鬱的陰影。

雙節警惕「節日心理病」,別指望自己逃得開,快看應對手冊!
健康養生:國慶養生「潛規則」,不可不知!
已是25歲的大姑娘了,父母們你們要『圈愛』到什麼時候!
揭秘!抑鬱症患者內心獨白:即便是出於善意,也別加重對方苦惱
探尋焦慮的背後:媽媽們都有個獅吼的『技能』,每天為孩子而焦慮到爆炸!

TAG:天津聖安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