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了小家,中國往何處去?
十一長假期間,「財新文化」每日特選一篇好文與您共享。
紀錄片《對看》海報
導演: 葉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片長: 146分鐘
又名: Look Love
舍了小家,中國往何處去?
文|張釗維
(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
1867年,美國南北戰爭剛結束兩年,英格爾斯一家人從威斯康辛州的大森林出發,往西遷徙。此時家中的二女兒勞拉·英格爾斯(Laura Ingalls)才兩歲。此後十多年間,這家人一路往西,住過明尼蘇達、南達科他、愛荷華等州。晚年勞拉把這段經歷寫成一系列自傳體回憶小說,成為美國西部開拓者的真實紀錄。
這一系列小說,也是我童年時最喜歡的讀物之一。於今想來,書里除了生動描述的各種人文地理風貌,最吸引我的,是這一家人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森林裡的狼與熊、草原上的蝗災與烏鴉、印地安人與白人的衝突、嚴酷的大雪寒冬、勞拉姐弟的失明或早夭??),他們都生活在一起,互相扶持,從不分離。那是美國近代史上社會變遷最厲害的時期之一,勞拉真切寫出在這西部大開發、人口大遷徙之劇烈變遷下的家庭溫暖,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心田裡。
《大森林裡的小木屋》
勞拉?英格斯?維爾德 著 馬愛農 譯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3年7月12日
一百年後,中國迎來了他自己的開發與遷徙,不是當年美國篷車篝火的場面,而是火車、汽車、高鐵、飛機??千千萬萬黎民百姓在經濟大潮中擺脫了戶口制度與土地的牽絆,奔往各個幸福的遠方。此誠中國歷史上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在這變局中,中國人的家,又變成什麼樣子?是否,一家人即便在路上奔波,還依然緊緊生活在一起,相互扶持?
紀錄片《對看》給出了令人傷感、惋惜的回答。
《對看》劇照
影片一開始,是在湘西山村中勞動與生活的場景。11歲男孩林生跟父親與弟弟們一起,守住一小片稻田以及祖傳木屋。林生是喜歡上學讀書,趕牛犁田的技巧卻是無師自通;身為長子,他會跟父親討論,今天該誰下田,該誰煮飯?
是的,母親不在。林生的媽媽很早就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爸爸不願外出,但也因為心愛的太太久不回家而日漸消沉,漸漸失去了工作甚至持家的動力。這個家,危如累卵。
《對看》劇照
鏡頭轉向兩千公里外的北京。光鮮明亮的國際學校里,同樣11歲的欣媛跟其他孩子一樣,在學校寄宿。他們擁有一流的學習環境與教學資源,再過不久,就可以在學校安排與助力下,前往西方最好的高校就讀。欣媛跟林生的生活似乎有著天壤之別,卻有一處共通,那就是,母親不在身邊。
欣媛的父母很早就遠渡重洋,到國外去賺錢養家。他們很少回國。影片中最令人揪心的一幕是,分離數年之後,母親回到國內,順道探視女兒。母女之間生疏如陌生人,老師勸說欣媛喊媽媽,欣媛卻一聲也不肯喊。這個家,一樣危如累卵。
從來,我們想像的家,是父母跟孩子一起生活與成長;之後離開家、振翅高飛的,是長大後的孩子,而非父母。心理學上有個名詞來形容孩子長大離家後父母的心境,謂之「空巢期」。然而,今天的中國社會,正在面臨空巢的,恐怕不是年老的父母,而是那些還在成長中的孩子。社會上稱之為留守兒童,多半是在窮困鄉間。但《對看》卻讓我們驚覺,兒童留守空巢,不僅僅發生在那些偏遠地區、打工大省,也發生在看似高大上的一線城市「富二代」身上。
《對看》劇照
兒童空巢期,這或許是心理學分析的巨大挑戰。然而更大的挑戰是,數以百萬、千萬計的空巢兒童,將在二三十年之後成為中國的中堅骨幹;這些從空巢中如野生般自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將把中國帶向何方?
不管是不是「舍小家,為大家」,小家的內涵與定義,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動;大家當然也將如是。在人類歷史上,其實並不乏這樣的變動。在勞拉一家人進入美國大西部的一百年前,法國大革命期間掌權的雅各賓黨人就堅持兒童必須離開父母,接受由國家安排的教育與教養體系,以順利脫離封建時代的血緣裙帶關係,成為新共和體制下的好公民、好人類。
《對看》劇照
不管是左翼路線,還是右翼路線,在西方意識形態主導下的現代化過程,都免不了經歷家庭血緣關係的解組,以及異姓兄弟之間的結盟。然而,美國走過兩百年,其家庭與宗族關係依然穩固強勁;反觀一向自詡強調家庭傳統與傳承的中國,在當前的現代化變遷之中,卻已然出現了有家之名、無家之實的現象。在此情況下,中國往何處去?
這個大哉問,曾經盛行於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那時,是關於國家方向、國家政策的思考;三十年之後的此時此刻,因著改革開放底下,家的解構與重組——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恐怕得要再被新一代人提出來深深審問才是。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17期。
特別聲明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伏尼契手稿已被破譯?
※唐映紅:為何有越來越多新聞反轉?
※蕭瀚:歷史煙塵里的風流
※「雙龍捲風」:黑與白
※八卦及意義
TAG:財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