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進入電影,觀眾注意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它的美

進入電影,觀眾注意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它的美

《銀翼殺手》好在哪裡?(1)

? Mr Poopybutthole,Getting Schwity

進入電影,觀眾注意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它的美。

這種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在文章知乎專欄中提到過,那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催眠式的吸引力(mesmerizing )----- 開篇展現的這座未來城市,是那種打眼看就知道生活在這裡有多糟糕的地方:骯髒、混亂、壓抑 ------ 觀眾處於一種,被展現予「丑」,但審出「美」的怪異體驗。而這正是「賽博朋克」的核心魅力之一。

《銀翼殺手》於 1982 年上映,它與 1984 的小說《Neuromancer》一道,被認為開創了「賽博朋克」cyberpunk 類型。賽博朋克中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是「高科技,低生活」 High-tech meets low life。

高科技並不帶來高質量生活,這不是什麼悲觀的科幻預測,而是的的確確正在發生的事情:大家可以想像 -- 如果你告訴 30 年前的人們:「未來的人,每個人口袋中都有一個智能設備:計算能力比現在最強大的超級電腦都厲害,隨時可以查閱幾乎所有的知識」,過去的人們一定會想:「哇!未來的人生活在怎樣的烏托邦里啊?」可是,親愛的讀者,你感覺你生活在烏托邦里么?

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上,我們可以觀察到:每次技術革新都是一次社會分化,上層的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少、中層的比例不斷萎縮、只是勉強夠活著的人數量則變得越來越龐大 ---- 最典型的是最近的這次互聯網浪潮,帶來非常漂亮的經濟數字,但是真正因此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人數的比例,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Classic cyberpunk characters were marginalized, alienated loners who lived on the edge of society in generally dystopic futures where daily life was impacted by rapid technological changes, a ubiquitous data sphere of computerized information, and invasive modification of the human body. 經典賽博朋克角色,是被忽略,異化的孤獨個體,生活在未來陰沉社會的邊緣,他們的生活日復一日的被快速進步的科技、無處不在的電子化信息、激進的人體改造所衝擊。 ——Lawrence Peason

這樣的個體現在就充斥著每個大城市的每個角落,他們一周工作 6~7 天,每天工作 10 小時以上,換來的薪水勉強能付房租和三餐。省下交付給科技公司,換來一部蘋果手機和筆記本,這是他們用來填充工作之餘時間的唯一手段。

電影相對於小說的優勢在於它可以用視覺講故事。《銀翼殺手》的天才之處之一,便是使用各種視覺元素,為所有後來的賽博朋克作品勾勒除了這樣的一個異托邦:

深淵般的城市

富有壓迫力的巨型建築

霓虹燈

煙霧和蒸氣

探照燈光

總在下的雨

亞洲元素

賽博朋克對於亞洲元素的著迷,我想不僅僅是基於看功夫電影、「紋身紋漢字」這類膚淺的植入神秘東方元素的考慮。亞洲的巨型城市和賽博朋克的基調的契合程度令人驚訝:光鮮的摩天大樓與陰暗小巷對比的強烈反差、社會的層次分明(social hierarchy)、個體的邊緣化、異化,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你在東京或者香港這樣的超級城市生活過,high-tech low life 的感覺是非常真切的:High tech 帶來完善到令人髮指的設施和便利程度:每個單元樓下都有公共交通,便利店無處不在,遍布城市一站 / 樞紐式(Hub)的消費場所,一個緊緊壓縮的空間中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購買需求。

這樣的完善和便利帶來的副作用便是個體的孤島化:你可以試試在香港,東京,一天不和一個人說話,看看你能生活多久。答案是:你就能一直這樣生活下去,沒什麼問題。宅文化在這些東亞巨型城市中誕生並繁榮,並不是偶然。

Social hierarchy,社會階層的分明在《銀翼殺手》中也非常明顯,片中除了 Tyrell 公司的巨型金字塔可以穿透厚厚的雲層,看見太陽之外,整個城市都一直被黑暗籠罩。這個社會只有頂層和底層,中間階層沒有了 —— 除了 Tyrell 本人作為複製人公司的擁有者,生活在皇宮般的金字塔塔頂之外,他地位之下一點點的人:眼睛設計者老周,基因設計者 Sebastian 和其它底層人一樣,生活在老鼠窩般的破敗街區:

我們今天談「中產階級」的消失,大多數人也許沒有《銀翼殺手》(或者劉慈欣的《贍養人類》)這麼悲觀,但事實可能就是如此。影片中,Tyrell 公司製造複製人涵蓋各行各業,off-world 的勞力都是由複製人擔當,影片中的細節也表明複製人各個方面的能力都要遠遠強於自然人 ——複製人科技的存在保證了社會總體的供養能力,但是複製人本身又意味著絕大多數的人根本就沒有被僱傭的必要。這樣的矛盾真實存在的話,造就了這樣的階層分布並不是天方夜譚。

插一些題外話,筆者本人就在香港一所大學中,這個學期帶了一門 High tech 的課,也就是那種源源不斷製造 low life 的哪一類學科。開學的第一堂課,Introduction 的時候,我講了個笑話:

If you do your job right, people by the thousands are gonna lose their jobs.

你們以後要是工作稱職的話,數以千計的人會因此失去工作。

說老實話,這門課不那麼簡單,需要比較多的數學預備知識,比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lab 還需要編程。帶學生編程是最徒勞的 ----- 主動的人永遠會自己去探索,不主動的人 copy+paste 太輕鬆。去檢查代碼,一桌 5~6 個人,變數名、注釋都一樣;讓他們自己任意構造一個幾何形狀驗證某個演算法,一桌都是橢球,一桌都是 Torus,尺寸一模一樣。

果不其然,期中考試,學生考得非常兩級分化 ---- 跟電影里的城市似得:38 個人的班,2 個 90 分以上的同學接近滿分,25 個不及格,標準差 22。講完卷子的那堂課還有不少時間,我便給他們分享了一些人生經驗:

我在上海上學的時候,上海某央企每年從各高校收割很多人,但是這些人中相當一部分通常不到一年就都辭職了。原因很簡單,這家央企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它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多僱員,吸收一定數量畢業生是政府安排的任務。企業不情不願安排過來,10 點上班,一般 3 點之前沒啥活幹了,可以打打兵乓球,5 點拍卡下班。最後每個月發點月錢,也就剛剛好在上海不餓死,改善伙食都不輕易,家住北方過年要回家的,還得提前攢火車票錢。稍微還有點念想的年輕人都會選擇離開。然而,這樣的垃圾崗位,在很近的未來就要構成絕大部分的工作市場,選擇離開也無木而棲,這一點都不科幻。

不要覺得強人工智慧還很遠,還是科幻,機器取代人類還很久。機器完全取代人類確實還要很久,但是機器根本就不需要完全取代人類。現在的數控機床也不能完全取代 60 年代產業工人,但是車間的工人人數減少了 80%,生產力提高了幾十倍。自動駕駛程序不需要比上最好的飛行員,只要出錯率比人類低就行了;醫學診斷專家系統不需要成為神醫,誤診率比人類低就行了;金融專家系統不需要未卜先知,做出的評估比人類准就可以了。我學期開頭講得那笑話根本就不能算笑話。

我知道你們身處香港,很多學生不好好學習,想著畢業都轉行,去做會計,去做金融,我勸乃們再好好想想。中國是大政府,尚能逼企業留一些垃圾崗位;上海的學生,留不在上海還可以退回小城。自由的 HK,乃們呢?

-

這部電影,《銀翼殺手》,大多數觀眾在第一次觀看時大約都不會心潮起伏,很多觀眾還會認為這是一部節奏過於緩慢,充斥著模糊主題和自命不凡炫技的電影。我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有一些這種感覺(我第一次看的還是最早版本,帶著糟糕的旁白和傻呵呵 Happy Ending 的那個版本)。但是幸運的是,這部電影的視覺、構造的賽博朋克世界的氣質非常吸引我,於是我反覆回到它,而每次歸來,就會有新的發現。而且隨著閱歷的增加,也更加容易發現到電影中具有象徵意義的表達和現實的聯繫。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部「場合電影」Occasion movie,就像珍藏的葡萄酒一樣,「特殊場合」才會拿出來,熄掉燈光、提高音量,沉浸其中。

觀眾需要注意,這部電影和一般商業片不一樣,它是一部「故意讓人解讀的電影」----- 它很多地方不提供了結(Closure)和解釋,都是有意為之。所以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一頭的問號是正常的。我這種反覆觀看過很多遍,也還是有很多暫時沒能解開的疑問 ——這些疑問不一定有標準答案,甚至都不一定有答案。

下一期,將給大家提供一些我對電影中很多細節的個人解讀。將圍繞 2007 年導演剪輯版展開,如希望閱讀,請先觀影,避免劇透。

查看知乎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輕芒APP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二動畫,但美國人就是愛得要死
這5部懸疑劇,忍不住一口氣追完!
所愛的九部經典港片
度假拍照這樣擺 pose,自然不做作
這5部電影里就一個角色,卻比一百個都好看

TAG:輕芒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