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爭議諾獎系列之一:諾獎忽視女性?盤點那些女性得主的故事

爭議諾獎系列之一:諾獎忽視女性?盤點那些女性得主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前言:

作為科學界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對於每一個科學家來說都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但是作為一種獎項,諾獎本身也存在著許多爭議,其中一個爭議就是對於女性科學家的忽視。例如,著名的華裔女科學家吳健雄利用實驗方法驗證了宇稱不守恆,華裔科學家楊振寧與李政道因此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她卻並沒有因此得獎。

諾獎從誕生至今一共產生了911位獲獎者,但是其中只有48位女性得主。在諾貝爾獎超過百年的歷史中,女學者共獲得18次科學類諾貝爾獎,因為居里夫人曾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3年)與化學獎(1911年),所以僅有17位女科學家獲得了獎項,其中兩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四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2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眾所周知,居里夫人頭頂許多「第一」的光環,她不僅是第一位獲諾獎的女性,也是第一位兩度獲諾獎的人,更是迄今唯一的女性。1947年格蒂?特蕾莎?科里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24年後,她的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成為了第二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60年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才成為了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而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至今尚未出現。

與得獎的男性科學家相比,因為需要面對平衡家庭與事業和來自社會的客觀壓力,女性科學家取得獲得諾獎認可的頂尖學術成就誠屬不易。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三位獲獎女科學家的經歷,面對當時社會上對於女性的歧視與不公正對待,她們沒有屈服,而是不屈不撓的奮鬥,直至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

整理 | 趙亞傑

責編 | 徐 可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女科學家——格蒂·特蕾莎·科里

出生日期:1896年8月15日

出生地點:奧匈帝國布拉格(現捷克布拉格)

出生日期:1957年10月26日

出生地點: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

獲獎時所在機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獲獎理由:「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領域:生物化學、代謝、生理學

格蒂·特蕾莎·科里1896年出生於布拉格。她在家中接受了她的小學教育,1906年她在一所女中接受了初中教育。1912年畢業之後,她開始準備大學入學考試,1914年她參加並通過了考試。之後她進入布拉格日耳曼大學醫學院學習並在1920年取得了藥學博士學位。同年,她與丈夫卡爾·科里結婚,並在卡羅琳兒童醫院工作了兩年,之後她與丈夫移民美國。他們起初在紐約州的布法羅國家惡病研究所一起工作,在卡爾·科里前往聖路易斯之後,她成為了他的研究助手。在1947年,格蒂·特蕾莎·科里成為了生物化學教授。

卡爾·斐迪南·科里1896年12月5日出生於布拉格。其父親是位於的里雅斯特的海洋生物站的主任,在那裡卡爾·斐迪南·科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他最初關於科學的啟蒙來源於他的父親,每年暑假與其身為布拉格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的祖父的交流更加使得他對於科學充滿興趣。他在的里雅斯特的一所學校學習並於1914年畢業,之後他也進入了布拉格日耳曼大學學習藥學。一戰期間,他在義大利前線的奧地利衛生兵團中擔任中尉。戰後,他返回大學繼續學習,在那裡他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格蒂。在1922年,他接受在位於紐約布法羅的國家惡病研究所的的生物化學家的職位之前,他在日內瓦大學度過了一年的時間,又在格拉茨大學擔任了擔任了一年的病理學研究助理。1931年,他被任命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藥學教授,之後又成為了生物化學家教授。

在紐約期間,科里夫婦並不被建議在一起合作,但是他們堅持並肩工作,致力於研究人體內的能量是如何產生與傳遞。後來,他們又開始研究糖是如何代謝的。科里夫婦合作完成了大部分研究。從他們的學生時代開始,他們就對臨床前科學充滿了興趣。他們的第一篇合作論文來源於對於一次人血清補體的免疫學研究。在紐約期間,他們一同發表了50篇論文,論文的署名次序取決於他們各自在論文中的貢獻。在此期間,格蒂自己還單獨發表了11篇論文。1929 年,他們提出了以他們名字命名的「科里循環」,解釋了能量在體內從肌肉到腎臟再回到肌肉的流動。該發現第一次闡明並解釋了人體內碳水化合物的循環。這項貢獻也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儘管他們夫婦兩人共同發現了這一循環,但是只有卡爾·科里憑藉著這一發現得到了大學的職位。羅徹斯特大學的負責人警告格蒂·科里可能會毀掉她丈夫的職業生涯,但是這對夫婦還是堅持在一起工作。雖然康奈爾大學和多倫多大學都曾勸說卡爾·科里接受職位,但是他們都拒絕去聘用格蒂·科里。最終夫婦兩人於1931年一同前往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在那裡,卡爾被聘為藥學院藥理系主任,而格蒂·科里卻只能擔任研究助理。格蒂·科里在這裡做了16年的研究助理,而卡爾的職位卻節節攀升。在1946年卡爾·科里成為新成立的生物化學系主任之後,格蒂·科里才成為了全職教授。1947年,科里夫婦因發現糖代謝過程中垂體激素對糖原的催化作用,與阿根廷科學家胡賽關於腦下垂體激素對動物新陳代謝影響的研究而共同獲得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格蒂·科里也因此成為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第一位女性得主,同時她也是諾獎史上的第三位女性得主以及美國的第一位女性諾獎得主。

1956年,她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去世,時年61歲。

第二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伊雷娜·約里奧-居里

出生日期:1897年9月12日

出生地點: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1956年3月17日

獲獎時所在機構:法國巴黎鐳研究所

獲獎理由:「以表彰他們對於新放射性物質的合成」

領域:核化學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出生於1897年9月12日,是皮埃爾居里與瑪麗居里的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從小就展示了她在學習方面的傑出天賦,在接受了一年的傳統教育之後,其母親瑪麗居里發現了她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她意識到伊雷娜·約里奧-居里需要一個更具挑戰的環境來培養她的學術能力。於是瑪麗居里組織了一批在當時很有聲望的學者,建立了一個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的團體——「The Cooperative」。The Cooperative的課程由這些學者在他們各自的家中親自講授,並不局限於科學與科學研究,同時還會有包括中文與雕塑在內的許多其他課程。這樣的教育持續了兩年時間,這之後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再次進入了傳統的學校進行學習高中課程,緊接著進入巴黎理學院去開始她的本科學習。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斷了她的學業,在一戰期間,年僅17歲的她成為了一名放射科護士,與母親居里夫人一道在戰地醫院指導20輛流動式X光機組裝和另外200個X光裝置的使用,這些裝置極大地幫助了醫生去定位傷員的受傷位置,但是也使得伊雷娜·約里奧-居里與母親都受到了過量的輻射。母女二人之後去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年累月地暴露在輻射之中。

一戰後,她返回巴黎,在她父母創建的鐳研究院學習。1925年,她獲得了理學博士學位,並開始著手準備她關於釙元素的阿爾法射線的論文。1926年,她與當時在放射性學會擔任居里夫人的助手讓·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結婚。無論是她獨自一人還是與他丈夫合作期間,她在自然與人工放射性,元素蛻變以及核物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35年,她與其丈夫一道憑藉著「對於新放射性物質的合成」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他們的諾獎工作總結成為了發表於1934年題為Production artificielle d'éléments radioactifs.Preuve chimique de la transmutation des éléments 的論文。她也因此成為了繼其母親瑪麗居里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其丈夫也因此成為了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38年她關於重元素中中子的作用的研究成為了發現鈾裂變的關鍵一步。1932年,她被任命為巴黎理學院講師,1937年被評為教授,1948年成為鐳研究所主任。除了科學研究,伊雷娜也曾在政府擔任公職。1938年,伊雷娜·約里奧-居里被任命為法國科技部副部長。二戰後,伊雷娜·約里奧-居里曾就職於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在擔任原子能專員的六年期間,伊雷娜參與設計並領導建造了法國第一個原子能反應堆。與此同時,她還一直關注在在奧賽的大型的核物理研究中心的建設,並為此制定的相應的計劃。這座中心配備了160 MeV的同步回旋加速器,其建設在伊雷娜去世之後仍在進行。

伊雷娜延續了父母要發表所有的研究工作以造福全體科學界的做法,同時她也對於科學研究可能被用于軍事而表示擔憂。在1939年10月30日,她將工作中所有關於核裂變的文檔封存於法國科學院的穹頂之上,直至1949年才取出。

伊雷娜一生致力於提升女性在社會以及學界的地位,她曾擔任法國婦女聯盟全國委員會及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她也是眾多科學協會會員,並獲得了許多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1956年,她因為長期受到輻射而罹患白血病逝世於巴黎,時年58歲。兩年之後,她的丈夫也逝世於巴黎,時年58歲。

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出生日期:1906年6月28日

出生地點:德國卡托維茨(現波蘭卡托維茨)

去世日期:1972年2月20日

去世地點: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獲獎時所在機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獲獎理由:「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

領域:核物理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06年6月28日出生在德國的卡托維茨,是弗里德里希·格佩特與其妻子瑪利亞唯一的孩子。她也是她父親家族中的第七代大學教授。

1910年,她的父親前往哥廷根擔任兒科教授。在那裡,她度過了她結婚前的歲月。曾在哥廷根就讀於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她非常幸運地遇到了許多優秀的老師。成績優異的她與她的父母理所應當地認為她應該去大學讀書,但是在當時,這對於一位女性來說這並非易事。在哥廷根,只有一些私立學校為女生提供大學入學考試的培訓。而在通貨膨脹時期,這些學校都關門歇業了,但是學校里的老師仍然給學生提供指導。在1924年,格佩特最終在漢諾威參加了大學入學考試,並考入了哥廷根大學。

在1924年的春天,懷著成為一名數學家的夢想,她註冊成為了哥廷根大學的新生。在當時,量子機制方心未艾且令人激動,而哥廷根大學則是量子物理研究的重鎮。入學之後不久,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就發現自己已經被物理學所吸引。儘管她曾在劍橋大學度過了一個學期,但在這裡她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了英語。她整個大學生涯都是在哥廷根度過的,在那裡她遇到了眾多良師益友,其中包括三位諾獎得主馬克斯·波恩(195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詹姆斯·弗蘭克(192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以及阿道夫·溫道斯(192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瑪麗亞·格佩特-梅耶的博士生導師則是大名鼎鼎的馬克斯·波恩,而她也對於馬克斯·波恩在她科學事業的指引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在1930年,她取得了理論物理的博士學位。同年,她嫁給了詹姆斯·弗蘭克的助手,美國人約瑟夫·愛德華·梅耶,之後她與約瑟夫·愛德華·梅耶一同前往霍普金斯大學。

在當時,科學界對於女性的歧視仍舊根深蒂固,身在美國的瑪麗亞·格佩特-梅耶也因此開啟了她那漫長而艱辛的科學研究之路。美國當時正值大蕭條時期,因為避免裙帶關係的規定以及不景氣的經濟形勢,沒有大學會考慮聘用這位教授的妻子。但是僅僅是出於研究物理的樂趣,她仍舊堅持研究。

當時在霍普金斯大學就職的物理學家卡爾·赫茲菲爾德(Karl Ferdinand Herzfeld)對瑪麗亞·格佩特-梅耶的工作產生了興趣,在卡爾·赫茲菲爾德與她丈夫的影響下,她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名化學物理學家。她與赫茲菲爾德並且與其丈夫發表了眾多論文,並且開始對於有機分子的顏色的研究。

1939年,她與丈夫前往哥倫比亞大學。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博士在1941年到1945年間任教於SarahLawrence學院,但她主要在S. A. M.實驗室與實驗室主任哈羅德·尤里(193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從事分離鈾同位素的工作。尤里總是不給她安排實驗室的主線研究工作,而是讓她去研究一些側面的問題,例如觀察通過光化學反應分離同位素的可能性。這是很優美的物理但是卻無助於分離同位素。

1946年,他們又前往芝加哥大學。這是第一個她不被視為累贅而是被歡迎的地方。在這裡,她直接成為物理系以及核研究所的教授。同時她也憑藉著不多的核物理知識而被阿拉貢國家實驗室聘用。在這一新領域,她花費了很多時間去尋找自己的研究路徑。而在當時擁有眾多核物理專家的芝加哥大學中,學習核物理再容易不過了。她非常感激與愛德華·泰勒還有恩里科·費米(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進行的許多討論。富有耐心且博學多識的費米對於瑪麗亞·格佩特-梅耶之後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48年,她開始了對於幻數(MagicNumber,是指原子核中質子數和中子數的特定數值)的研究,但是尋找它們的解釋又花費了她另一年的時間,並且花費了這之後的幾年去得到大多數結果。在同一時間,在大西洋另一端的德國教授約翰內斯·延森也在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她與從未謀面的奧托·哈克塞爾, 翰內斯·延森以及漢斯·蘇斯在同一時間給出的相同解釋使她堅信自己的結果是正確的。在1950年,她與延森見面。1955年,這對來自於大西洋兩端的競爭對手決定合著《Elementary Theory of Nuclear Shell Structure》(原子殼層結構的理論基礎)詳細闡釋了他們的理論,憑藉著這本著作,他們於1963年被一同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她也成為了繼居里夫人之後的第二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直到現在,第三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仍未出現。

1960年,她與丈夫前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在那裡瑪麗亞·格佩特-梅耶擔任物理學教授直至去世。她是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和海德堡學院的通訊成員。她也曾獲得來自於Russel Sage College, Mount Holyoke College 以及Smith College的榮譽學位。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facts/

2.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sts/women.html

3. https://cfmedicine.nlm.nih.gov/physicians/biography_69.html

4.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63/mayer-facts.html

5.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63/mayer-bio.html

6.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35/joliot-curie-bio.html

7.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35/joliot-curie-facts.html

8.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47/cori-gt-facts.html

9.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1947/cori-gt-bio.html

10. http://www.woodrow.org/teachers/ci/1992/IreneJoliot-Curie.html

11. "It was to her grandfather, a convinced freethinker, that Irène owed her atheism, later politically expressed as anticlericalism." Joliot-Curie, Irène. Complet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2008. Encyclopedia.com. 17 March 2012.

12. "Marie Curie – War Duty (1914–1919) Part 1".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Retrieved 7 November 2011.

製版編輯:艾略特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著名數學家許晨陽將出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最新消息
爭議(有時)是科學前進的必由之路 | 《引力波》書評
MIT發明可變型的微型機器人;地球生命的歷史可追溯40億年前 | 每周播報
現身說法:怎麼才能得諾貝爾獎?|科學春秋
全面兩孩政策之後,你要立即生?還是等一等?|繆斯夫人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