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品知多少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於一體。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你來或者不來,陝西歷史博物館就在那裡。你懂或者不懂,這些館藏精品都很有趣!
現在請跟隨我來共同分享吧——
獸首瑪瑙杯
盛世雄風,萬國來朝
據介紹,這種形制起源於西方,希臘人稱之為「來通」(rhyton),後來才傳播到亞洲。獸首杯在製作之初,可能也想模擬西方風尚採用羚羊之形,可由於對題材的生疏,所以最後成了現在的面目。據估計,它的製作年代當在八世紀前期。《舊唐書》中有「開元十六年大康國獻獸首瑪瑙杯」的記載。這件珍貴的瑪瑙杯很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從西域來到中國的,但也不排除這是出自居住在長安的中亞或西亞的工匠之手,抑或是唐代工匠學習外來工藝後利用外國進貢原料琢制而成的傑作。
這件瑪瑙杯是用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造型寫實、生動,杯體是模仿獸角的形狀,杯子的前部雕刻為牛形獸首,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刻畫的神形皆肖。獸嘴處鑲金,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實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從這兒流出。頭上的一對羚羊角呈螺旋狀彎曲著與杯身連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處地裝飾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
新奇時尚最時尚
在我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的宴飲方式的見證。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驕奢淫逸時,舞馬都賀壽
唐玄宗在位後期越發的驕奢淫逸,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天寶年間,每逢「千秋節」皇帝的生日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其中便以舞馬助興。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伴隨著《傾杯樂》曲的節拍,躍然起舞,奮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床板旋轉如飛。而此時領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而這盛大的宮廷祝壽活動在天寶十四載,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棄城而逃,這批舞馬散落到安祿山的一名大將田成嗣手中。有一天,軍中宴樂,舞馬聽見樂曲聲應節拍躍然起舞,士兵見狀誤以為是妖孽,田成嗣命士兵將舞馬鞭打而死。
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其次,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厘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將兩端黏壓焊接,反覆打磨致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傲嬌的最佳詮釋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館藏中從不出境展出的國寶級文物之一。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人已逝,香留存
據《舊唐書》卷五一講:當年玄宗刺死楊貴妃於馬嵬驛。後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發現當初埋葬時用於裹屍的紫色褥子以及屍體都已經腐爛,唯有香囊還好好的。
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質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撒落於外。儘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設計之科學與巧妙,令現代人嘆絕。
相撲俑
浮雕磚上的兩位力士形象,都赤裸著上身,雙拳緊握,怒目圓睜、雙唇緊閉,鼻翼似在煽動,好像正等待投入一場角逐。相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當時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活動。漢代稱為「角抵」,類似於今天的摔跤。唐代發展成為一種體育競技,始稱「相撲」。到北宋時期,相撲運動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相撲日本火,誰知中國傳
日本相撲競技很有名,但是也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據《日本書紀》記載,相撲是奈良時代由我國傳入日本的,後被日本發揚光大,成為其國技。這兩件金代相撲俑浮雕磚,反映了我國古代相撲的真實形象。
紅陶尖底瓶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它的器形特點是:小口、鼓腹、雙耳、尖底。尖底瓶具體的用法是先將繩子繫於雙耳之上,當尖底接觸水面時瓶身便會自然倒下,水注滿後則又自動立起,汲水非常方便。
自動汲水真奇妙,半坡人類智慧造
尖底瓶有兩大優點,一是口小,水裝滿後不易溢出;二是瓶腹部兩邊有耳,穿繩後便於背挎和手提。尖底瓶這種自動汲水的奇妙現象,恰是近代物理學中重心原理和定傾中心法則的最早運用。雖是一種巧合,卻體現出半坡人所具有的智慧和創造。
鴛鴦蓮瓣紋金碗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捶揲製作,造型飽滿莊重。侈口,弧腹,圓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現今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絲綢之路架橋樑,中西合璧巧創新
金銀器皿壁面捶揲出凸凹起伏的多瓣裝飾,最早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希臘羅馬,後來的西亞和中亞的金銀器製作繼承了這一風格。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捶揲技術非常成熟的粟特銀器中,就大量使用凸鼓的多瓣紋作為裝飾。初期是瓣數較多水滴形的分瓣,後來又演變出桃形的分瓣。唐代,隨著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工藝精良的西方金銀器的傳入,尤其是許多粟特金銀工匠進入內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金銀加工工藝的發展。中國金銀器皿上也接受了這種凸凹多瓣的作風。但是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全盤的,而是在吸收過程中加入了符合中國傳統美學的一些元素,如改變了西方銀器中過於誇張的造型,使之線條盡量柔和流暢,在裝飾上也採取了西方銀器很少見到的外表通體裝飾的手法,使之更具有中國本土的特點。
這兩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重結構和華麗的紋飾,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當然,其對西方金銀器造型的借鑒和改造也體現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唐人的創新精神。


※一代詩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梅瓶:瓷器中的高肩美人
※攝影師高空鳥瞰航拍,上帝視角原如此扁平
※秋風、秋雨、秋月夜,十首唐詩十種秋景!
※午後,那一抹桃花嫣然……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