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的人生觀之——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佛教的人生觀之——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摘自《佛說八大人覺經》

從第二覺知開始都把它分作兩部分,前一部分講凡夫,後一部分講菩薩。佛陀教化非常善巧方便,先告訴我們凡夫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什麼過患,而聖者的生活方式是怎樣對治凡夫的過患而成就覺醒、成就解脫的,這樣一看就非常明了。

從第二覺悟到第七覺悟是說佛教的人生觀。——大願法師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這是講知足是守道的根本。先說明凡夫的狀態是「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這三句話是凡夫的生活狀態。他的心總是沒有厭足的,心無厭足是因為他內在的思惟方式的迷失,他內在因為迷失掉了,他有我執,他認為這個肉身、這個五蘊身心就是我,而捨棄了廣大的世界,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首楞嚴經》上面說,好像大海裡面,你惟獨取大海裡面一個水泡作為你,不知道其實整個的大海就是我。因此他內心就有恐懼,有恐懼以後就一直心無厭足,因為他內在的思惟方式迷失掉了,所以才心無厭足。

惟得多求。是外在行為方式的迷失,心裏面沒有厭足,一直貪,所以外在就一直想佔有,一直想佔有,所以說惟得多求。

增長罪惡。是由於內外迷失而造罪,感受苦的果報。

這三句話際上就把凡夫的生死輪迴說得非常透徹了,也就是惑、業、苦。心無厭足是心迷惑了,惟得多求是造業,增長罪惡是造業以後感苦果,所以惑、業、苦就循環不已,這就是凡夫眾生輪迴的生活方式。

接下來就說明菩薩覺醒解脫的生活方式,就是「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常念知足。就是內在的覺醒,知道萬法因緣生,不妄求,知道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內心得到最深刻的滿足。這是佛法所說的常念知足,不同於世間法說,描述一個人要知足常樂,那還只是修養,不是修行,只是說這個人修養好了,不跟人家爭了,但是他還沒有真正達到佛法所說的常念知足。

佛法所說的常念知足,它是內在的覺醒。內在的覺醒又可以分為淺層和深層來說,淺層是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因緣生的,「各有因緣莫羨人」,不要羨慕人家,各有各的因緣,也不是你貪求貪得到的。我們學佛以後,懂得萬法因緣生就不會妄求,不會一直貪求,知道「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冤枉做小人就是一直貪求,君子樂得為君子是懂得萬法因緣生,所以不妄求而提高道德,而增長福報,自然就能夠所求如意,這是淺層的覺醒。

深層的覺醒是什麼?就是像六祖慧能大師一樣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從這五個何其自性來描述他開悟以後的境界,他心開意解以後的境界,他桶底脫落、解脫以後、見性以後的境界是什麼?完整地開顯了自性的體、相、用,空性、明性、覺性完整地呈現出來了。

他懂得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了,所以,內心之中對於世間沒有一絲一毫的留戀,沒有一絲一毫的念想,內心之中有最深刻的、最深層的滿足,這個是真正的常念知足,所以常念知足是內在的覺醒。

安貧守道。這是外在行為方式的覺醒。菩薩以靈性生命的覺醒為快樂,不需要去追逐外在的物質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所以就能夠減少雜染欲,能安貧。同時菩薩能夠不斷地照亮內心的盲點,能夠增長善法欲,能夠學道、見道、修道、證道,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惟慧是業,都是開顯無窮無盡的、本性的、自性的智慧。你看看這個差異有多大?安貧守道其實他是外在的行為方式的覺醒,也就是說對世間的物質法不貪求而滿足,減少雜染欲;對於解脫的靈性生命法能夠增長善法欲,能夠惟慧是業。

所以常念知足是自性定,安貧守道是自性戒,惟慧是業是自性的智慧。安貧守道是自性的戒律,戒、定、慧三無漏學在自性層面都呈現出來了;能夠常念知足了,所以他能夠成就自性定,生命本自具足的定,不是那種有出有入的定;惟慧是業是自性的慧無漏聖學。

佛陀開示我們:事業成功、增長財富的福報不是從貪慾得來的(不是說你貪就能夠多得一點,那是不可能的),而是從積德、布施中間來的。就像中國有句俗話說:「橫財不發命窮人」。廣東話就說:「一個人命里窮,賣鹽都生蟲」。並且財富我們也都知道它是五家共有的,即貪官會來敲詐,水火無情會破壞掉,盜賊會來偷搶,刀兵會來劫奪,不孝的子孫會敗壞。如果一個人他為了多求財富,而且多求之後就守護財富而浪費一輩子寶貴的生命,這個是愚痴啊!佛說此人是可呵責者,是愚痴者,這樣當然是從淺層來看。故而生命要用之於解脫,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更深一層來看,眾生多求貪慾的背後是生命沒有安全感,對於不可知的未來充滿了恐懼,因此起貪婪,希望多一些財富儲備,讓自己和親友能夠未來有一些保障。

更進一步去觀察,生命沒有安全感的背後是因為迷執,因為執著於認為五蘊身心是實有的,認為這個五蘊身心就是我,因此他需要保護,所以生命就缺乏安全感。當我們能夠真正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當然就破除了我執,當下證得無我的智慧,證得無我的智慧當然就沒有恐懼了,沒有恐懼當然就能夠從根源上面斷貪婪、斷憤怒;能夠這樣證得無我智慧是真正的惟慧是業,是真正地獲得最深刻的內在的滿足,是能夠將貪慾之根、瞋恨之根、愚痴之根徹底拔除。

可見沒有開啟內在靈性智慧的知足,這種知足常樂還只是修養,不是修行,惟有證得無我空慧的知足是真正的知足。那些大乘的、小乘的、以及各個宗派那些修行的聖者,他們那種知足是真知足。為什麼?因為他已經證得無我空慧了。

比如說,馬祖有一位弟子大梅法常禪師,他在深山、在森林裡面隱居,曾做過一首詩描述他生活的境界,生活的狀態。其中四句詩:「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入深居。」一池荷葉,我衣服就夠了;有幾顆松樹,它有松花,我食物也就夠了;我這樣來安貧守道,來精進修行;剛剛被世人知道我的蹤跡,我又向更深的山裡面找地方去修行,這個是明心見性的聖者非常瀟洒自在的生活的寫照。

《佛遺教經》上說:「若欲脫諸煩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都是很早期的聖典,她很淳樸,所說的沒有很多枝節,都是核心的法要。

節選 自《佛說八大人覺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祖法雲地 的精彩文章:

佛教的人生觀之——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人間修地藏法門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念解脫
修行人來說要遠離六種顛倒
地藏菩薩的一個故事:貧疾的徐良士

TAG:六祖法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