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談時間】疲勞的遊戲

【漫談時間】疲勞的遊戲

關注「indienova」,挖掘獨立遊戲的更多樂趣

引言

疲勞的遊戲是指那些讓玩家上癮不能自拔以至於勞累卻樂在其中的好遊戲。但是好遊戲是相對的:你所在的年代,人群,你玩過多少遊戲等都會直接影響到這個遊戲能否讓你每天都辛苦的勞作(比如打錢打裝備升級努力查資料了解劇情);這個勞作或者勞動可以是快樂的,但是這些遊戲里的活動在耗時間和消耗身體能量方面和在辦公室打一份無聊的工(比如會計)沒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我並不把勞動和玩看作是絕對的對立面,人的想像力可以把一個勞作的事情塑造成是娛樂,反之亦然。

馬克思主義

但是我需要點名這裡有兩個概念在運作。一邊是馬克思主義:「你被資本的邏輯所迷惑,沉迷於自己的剝削,你要從自己的異化中醒過來」。大部分流行的RPG,比如魔獸和暗黑系列,都是符合這個「意識形態」的。故事背景也好,社交系統也好,都是建立在一個經濟之上,商品,勞動力,金錢的轉換等等。把馬克思運用到遊戲的經濟系統是可行的,甚至大部分析都忍受不了這個誘惑。

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是:這個異化(alienation)總是不好的。簡單地說,就是你樂此不疲每天刷10個小時候為了得一件裝備是因為被某種無法言語的資本邏輯所迷惑。這不一定對的。你是否享受每天10個小時的刷刷刷取決於你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和什麼樣的心境在做這個事情。你如果在監獄被逼每天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刷錢,自然不會享受這個遊戲,那是苦力;但是你如果是個被課業折磨前途渺茫的青年,一個線上的幻想世界和現實一樣真實,你有一份工作(公會的組織人),有好看的風景,有聽你傾訴和你並肩作戰的朋友,甚至有收入(賣裝備,賣號,賣貨幣),一個好的遊戲就是你的世界。哪怕你在網吧每天吃速食麵,但是你可以如此快樂地生活,那麼異化在哪裡呢?回到「現實」嗎?真實和幻想本來也是個強加的區分。好像大部分的社會評論都是習慣在說一個人在通過遊戲逃避一個不好的生活,現實;這是一個因素,但是很少會提到更加重要的因素恐怕是一個讓你身體疲憊卻精神亢奮的遊戲。

另一方面,有些遊戲甚至會直接批判所謂的現實,比如很多模擬器類別的遊戲,巴士司機模擬器,拖拉機農場模擬器,卡車司機模擬器,這些遊戲直接重現了一些勞作的「現實」,依然有很多玩家很享受在遊戲里當卡車司機在歐洲大陸穿行。但是真的會有很多真的卡車司機會告訴你「我很享受我的工作嗎」?你問他們的時候也許大部人都會說這是個工作罷了。享受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

遊戲化

這裡還有第二個概念在運作,就是所謂的遊戲化。這個辭彙看起來很新穎,甚至讓某些遊戲玩家覺得覺得這個是遊戲「主流化」的出路。遊戲作為一種精神的話不需要主流化,因為遊戲和玩樂作為一種精神一直都在人類社會中,遊戲是無法被消滅的,除非所謂人性也被消滅。電子遊戲呢?所謂虛擬社會呢?我們活著的年代還在在乎這個嗎?老頭子老太太們也在「玩」微信了吧?虛擬是什麼?

大部人是不用去想這個問題的,但是他們的實踐告訴我不僅僅是虛擬社會在模擬現實社會,現實社會也在不斷給虛擬社會行方便:比如QR CODE。電子,虛擬,線上,網路這些詞也不那麼惹人眼紅了。

回到遊戲化:遊戲化,在邏輯上說,其實是馬克思的「異化」的低級(或者逆向的)版本:你不喜歡這份工作,我把它偽裝一個遊戲,你做點什麼能升級得獎品,也許你就能熱衷於這個工作了。小時候,你不喜歡做清潔,喜歡上課講話,但是如果你好好做清潔老師會獎勵你小紅花,你上課講話老師就扣你一朵小紅花,你被虛榮心支配也好,被其他同學的目光影響也好,甚至你覺得這個積累小紅花的遊戲很好玩也好,你開始好好做清潔,好好聽講,但是你的目光卻在那個小紅花的記錄版上。我並不是說遊戲化作為一種實踐不存在,而是太普遍存在。而讓這個名詞在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成為一個趨勢,創業家和市場開發人員的口頭禪的原因不是因為這個現象在現代社會沒有出現過—— 而是因為電子遊戲成了社會的主流。什麼名詞愛加上一個『化』 (-ify) 也是一個美國英語的一個特產。這個辭彙的流行可算是:其一,淺薄市場研究的一個把戲,其二,岌岌可危的大學職員向商業機構伸出的橄欖枝。我並不是在嘲諷這些人,人都需要維持生計。我要說的是:遊戲化和電子遊戲的聯繫是只是字面上。

馬克思主義意在批判「異化」,批判的下一步便是改變。這個理論可以這麼概括: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前線是工廠和農場,21世紀的前線應該是網路,那麼當然包括電子遊戲;80年代:電子遊戲禍害年輕人;90年代:電子遊戲不是海洛因了,那麼就是解放人類了啊;2000年後:不對,電子遊戲是進一步的剝削人類。「回歸」是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回歸「人性」,人性有原點的嗎?深究起來,這些批判也好,慶祝解放也好,警惕也好,都有一個二元的假設:主動與被動,現實與虛擬,解放與異化。如果遊戲兩者都有,或者都沒有呢?我們要視情況來分析。

而遊戲化作為一個當代的辭彙,想把遊戲產業的成功和一個商業或者管理的策略聯繫起來,看起來也方便了遊戲和玩家們,似乎給了主流觀眾一個關注遊戲的理由——你看,遊戲也能「實用」價值。玩遊戲時學的走位還能教你如何對付野熊呢。「異化」是一種在身體上無意識運作的過程,而遊戲化似乎是想把這種過程簡化為一種可以加在社會組織上的一個結構——可以輕易複製的策略。

以上說這麼多,回到疲勞的遊戲,是在說一種愉悅的疲憊,而不一定是「異化」,也不能輕易被遊戲化。這種疲憊是幸福的,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還在熱衷於一件物品一件事一群人。所以我並不厭惡上癮這個說法(當然我理解如果你生活在一個上網會被電擊的國度,反抗這個說法是理所當然),「上癮」 說明你還沒有麻木你還能夠深入某一個社會的角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也就是說你還有一個解脫。比起這個,更可怕的是遊戲的疲勞。

遊戲的疲勞是說一個人對遊戲都疲勞了,對大部分的事物恐怕都失去了興緻。舉個例子,以前有人說盜版遊戲不鼓勵你好好玩遊戲也不尊重遊戲因為反正沒有花錢,Steam 流行之後很多窮人也能買一些遊戲了,我們開始大量地購入正版了,但是也是在屯遊戲庫而已。我們可能花更多的時間去讀一些遊戲評論看一些遊戲視頻或者直播甚至看哪一家遊戲賣的便宜,我們卻很少去花很多時間去玩和研究一個遊戲了,特別一些新穎奇特的遊戲,比如 Her Story。

我們可以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有了工作,有了孩子,學業很忙,年紀大了,但是事實上一個以前可以讓津津有味玩一個月的遊戲現在可能無法吸引你關注 10 分鐘。以前有人說書看不進去是因為沒有電影好看,後來有了遊戲電影不好看,因為遊戲里你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故事,可是現在遊戲也不怎麼打起興趣了,我們也開始走馬觀花地玩遊戲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dienova 的精彩文章:

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中的書籍
關於如何將亞文化性質的生活材料整理成文學材料
獨立遊戲釜山行 Part 2:精品新游小盤點
有關數字操作與現實反饋的遊戲——《商人傳說》和《冒險者與背包》
陳星漢這回帶你到天上飛

TAG:indieno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