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周渝的在場書法:茶與書的神遇

周渝的在場書法:茶與書的神遇

紫藤廬創辦人周渝先生說,他從未正式練過書法,除了在小學五六年級時每天有20分鐘的書法練習外,成年後拿起毛筆主要是在開創紫藤廬後,有時為寫茶譜或為藝文活動寫海報,如此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第一位向周渝求字的人說,開茶館的人一定有文化,肯定會寫書法。「寫什麼呢?」「先生您平日寫什麼就給我寫什麼吧!」

周渝給他開了一個小玩笑,正經地寫了一幅:「凍頂烏龍,每兩一百五十元」。

這幾年,周渝開始頻繁地寫書法。

來大陸講茶,講到哪了,手中要有紙筆寫寫畫畫;遇到一泡好茶,喝得開心,奮筆疾書,寫下茶名或簡短的印象句子;或者友人求字,周渝當場詢問對方的願望、願景或想法,在此中抓到信息與靈感,然後屏息凝意、揮筆而就。

對周渝來說,寫一幅書法,就像是進行一場「天人舞蹈」。而他寫的字,有些就好像人在跳舞、鳥將翱翔一般。

這是多年前曾與甲骨文的邂逅,在其筆間種下的因緣。這原始、樸素又天真的遠古象形文字,讓他「大大開拓了想像而充滿歡喜,並毫不猶豫地拋棄了過去曾學習過的以唐式楷書為根底的筆法」。

「以意御氣,意氣合一,字隨意顯,法自筆生」。

今年夏天,周渝把這幾年比較滿意的「在場書法」集結成書,出了一本書法集,名為《神遇》。每一幅作品都是光陰的留照,記錄了某一個時刻與人交往互動的溫厚人情。

而在徵得周渝老師同意後,我們摘取了本書中,「寫茶」這一章節,與各位茶友一起體味這「茶與書的神遇」。

(註:本文中部分書法註解,是從周渝先生過往文章與訪談中摘錄並重新編輯,部分是由周先生補敘。)

正靜清圓(2017)

日本的茶道有四個字,「和、敬、清、寂」,這也是我最初所接觸到的對「茶道」的描述。

我當時就想,我們中華的茶道文化也是這四個字嗎?我認為華夏民族是個樂觀的民族,不太像佛教講的最後一切都歸「寂滅」的狀態。

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裡,多年之後,我總結出了四個字——「正、靜、清、圓」。

「正反相成」、「動靜相生」、「清濁相盪」、「陰陽相嵌」。

人的修養要「正」始、自然繼之以"靜」,養心以靜,安定現代人的煩躁;「清」使人身體清凈、心靈清醒、行為清廉。飲下一泡好茶,使人頭腦清醒,彷彿全身細胞都蘇活起來。通過靜思清醒的過程,人才能產生智慧成就圓通,這就是茶的奧秘。

這四個字並非從哲學上推敲出來,而是從行茶實踐的過程中,自然呈現。

凈(2016)

一位來自深圳的女士希望我為她新設的茶室題字。

因其身體非常敏感,茶葉只要稍稍帶寒,或有一點點農殘,她的身體就會立刻反應,感到不舒服。因此,我提筆寫了一個「凈」字。

這是一個怎樣境界的「凈」呢,恐怕不止是身體上有形的凈吧。

平淡無限(2012)

古人定義好茶:「淡而遠,飲之有股太和之氣」。

「淡而遠」是從味覺到意境;「太和之氣」能舒暢全身,調和而解放身心,進而羽化而登仙。

我喝茶時常常會把眼睛閉起來,或將眼神投向無限遠,感覺精神去到很遠,茶香茶味似乎打破了時空界限,把你帶到另一個空間另一種風景里去了。

當你回到簡樸的狀態,越向無靠近的時候,你的精神就越能夠打開,因此反而可以得到無限的滿足,因為這個時候你的想像是無限的。這恰好是針對我們現代人一直希望要擁有更多,慾望似乎永不能滿足的狀態。而茶能夠讓我們在簡單、樸實里突破這種界限。

紫藤廬曾在2008年辦了多場「平淡無限」茶席。

茁與拙(2015)

早年兩岸剛三通時,有個朋友對我說了一個笑話,兩位祖籍山西1949年隨父母遷台的兄弟回到家鄉探望親戚長輩,主人用家鄉土話口音對著其中一人說:「三人,兩個雜種,老兄不是外人,是一個大王八!」

原來他是說:「三人,兩個茶盅,老兄不是外人,使一個大碗吧!」民間的茶就是如此平凡而親切。

這幾年,有些美女茶人,在常過分講究規矩的清雅的空間中,坐上十分漂亮精緻的茶席,有時擺出一副冰山美人的「茶人風範」。對你說:「我這是禪茶,不能說話!」

茶,像大自然或任何藝術一樣,靜默地體會是必要的,但是語言的表達,是將人真實深刻的體會和思考表達出來,除感知的溝通外,也促進感情的交流,甚至在言語過程中,激發想像力,形成新的語言與文化上的創造,這是茶席中「茁」然的生趣。

茁,是自然,是生生,是創造;拙,是渾樸含蓄中隱現動勢。拙近母體而茁即不自生而生。東方的人文應是一種永續的回歸與創造。

太和(2015)

華夏文化中「太和」一詞的最初出現,來源於《易經》,從字義上解,即是至高的和諧。

許多愛茶人都能體會到,啜飲一片小小的茶葉浸出的茶湯,常能引領人彷彿進入茶樹周邊山川,感受到山川間的美好氣候;但這口茶湯咽下去,又如何讓我們感到通體和諧舒暢呢?

是不是它傳送給你這份生物能——茶氣中,蘊蓄了珍貴飽滿植物世界中的「太和」的信息?

在一片自然土地上的植物世界中,初期階段,或有新的物種闖入時,難免都有競爭的情勢,但一段時間以後,這片土地上的眾多生命,包括植物及微生物們,逐漸達到一種和平共處,甚至互相貢獻、補充的循環狀態。

大地上的生命,從總體看是綿延不絕,生生不息,但個別生命都是會凋亡,留下的遺體又成為其他生命生存生長的食物與營養……這不就是「太和」的境界嗎?

直方大(2015)

幾年前,我開始摸索易經時,讀到坤卦,就隱約感覺到這是一個茶人應該奉行的卦。

干象徵天,坤代表地。坤卦的象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看到坤卦的第二爻「六二」映入眼帘的頭三個字:「直方大」,真叫我吃驚。

古人說,天圓地方,方是地,茶席上的素方也是地,沒錯。吃驚的是,直字就放在第一位。

想想人類的演化,是告別了猿猴,完全直立了起來,藏著生命秘密的脊椎,九十度垂直於地表,頭上頂著蒼天,是能接收天上的信息吧!

當一位茶人面對象徵大地的素方時,不自覺地挺正了腰脊,不正是要接收老天對人的賜福與期許么?

禮樂(2016)

許多人都重視茶跟「禮」的關係。茶生活跟「禮」當然有關係,就是我們與人喝茶時首先要有禮儀,但這個只是一個開端,我覺得茶在「禮」跟「樂」中間,茶是更接近「樂」的。

品茶過程就是很像欣賞音樂的過程。音樂是一個時間的藝術,我們喝茶也是一個在時間裡面隨著茶湯的韻律慢慢地產生一些愉悅的感受,甚至看到一片風景。

身處在一個理性與科技的時代,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了,就是所謂的疏離或者異化了。一個好的自然生態的茶,現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品它往往會給人像音樂一樣的感動。

當然,禮的根本就是「敬」,除了對人的敬意之外,對事、對物都應抱持敬意。比如我們今天要做一個杯子,我們要抱著一種敬意去做它,尊敬地去跟泥土,去跟材料對話。

三清(2017)

一天早上,余先生從坪林山上開車帶他做的野放茶與自然生態茶下來分享。

喝茶同時,他興起說起如何善待每次請來幫助採茶的中年女性與老太太們的有趣故事。他說,採茶,是做茶過程中極重要的一環,必須要使採茶人采芽茶時身心愉快,制出的茶葉才能傳遞出快樂的信息。

我也興起想為他寫幅書法,問他希望寫什麼。他想了想,說「三清」。我想起他家不遠處有家道觀,就問,是道教的三清嗎?他說,倒不是想到這,我笑言:「那就是神清、氣清、形清了!」

而後來有位茶友看到說:「是茶清、器清、人清吧!」

香飄神庭(2012)

一位專做野放茶的「苦行僧」茶農,在我2012《茁與拙》的最後一天來泡他做的茶。

他請我幫他書寫「香飄萬里」,我笑說,可以幫他書寫更好的!

於是寫了「香飄神庭」。

茶湯世界中的生與死(2012)

這是2012年在台北書院的茶課講題。

紫藤(2017)

三十多年來,在紫藤廬誕生的茶文化,可稱為「紫藤」茶文化。

壹甲子老六安(2008)

2008年,在紫藤廬辦的一個茶會上,品嘗一泡孫義順老六安時,現場的書寫。

滄江水印(2009)

2007年底在紫藤廬舉辦過一場古琴會。現場用大砂鍋煮老普洱,使用大碗,給彈奏者與三十餘位聽眾一同分享,全場先用老茶茶氣形成一個共有的氣場,如此聆聽者對琴人彈出的琴音更易共鳴。

那次邀請的主要琴家是大陸的青年琴人金蔚,台灣也有庄秀珍等幾位琴人參與交流。現場煮的老普洱是用紫藤廬存的兩種老散茶,滄江樟藴(二十世紀50年代)與黃金水印(二十世紀70年代)合併煮出。這種雅集形式以後有繼續沿用。

太平猴魁(2011)

我在2010年底至2011年初開了一系列12堂茶課。

2011年初在講茶史的第一堂茶課上先講綠茶,正好用上昆明友人王雪酈寄來的野生太平猴魁、獅峰龍井等,還有台灣的生態綠茶。

課堂上現場與同學們用老天目茶碗一一分享,當場順著各泡茶的茶味與茶氣,揮筆書寫。

喫一碗茶(2017)

2017年初,在安溪可能是唯一的一處野放森林茶區內,品茶的夜晚,應幾位農友與愛茶人之請,書寫「喫一碗茶」。

當每人都得到「一碗」後,我笑說,這回要為自己也寫一幅,我這碗茶葉特別少,保證只有我要喝,於是一揮而就。碗真是用畫的,碗內一片茶葉,結果大家都想搶這一碗!

編輯:Via

圖片由周渝老師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語網 的精彩文章:

暖香2008:選料粗老,香氣乾淨

TAG:茶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