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魚是最後一個看到水的

魚是最後一個看到水的

▎ 全文5400字,閱讀時間......不知道 ▎

兩條小魚在游泳,迎面游來一條大魚,大魚對小魚打招呼:早上好,孩子們,今天的水怎麼樣啊?兩條小魚點頭致意,繼續往前游,遊了一會兒,其中一條小魚問另一條:水是什麼東西啊?

生活中,我們某些下意識的動作、習以為常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但很多時候卻被我們忽略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什麼「懶惰」總是困擾著人們?為什麼減肥那麼難?我們出生時像白紙一張,對於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理解,我們現在的各種想法和做法是怎麼來的?

1

生物學是一門很好用的學科,這裡說的「好用」指的是,如果你有問題找不到答案,可以找生物學試一下,通常都會有一個滿意的答案。

在生物學裡,最知名的理論是進化論,進化論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自然選擇。每個物種要想生存下來,需要和自然環境鬥爭,要和同類競爭,通過不斷演化,逐漸形成現在的樣子。

在一開始,自然選擇的單位被默認為生物種群,但是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提出了顛覆性的觀點:自然選擇的單位不是生物種群,不是生物體,而是生物細胞中含有遺傳信息的DNA片段,也就是基因。

基因就像一個程序一樣,控制著人們的生活。什麼時候該吃飯了;什麼時候該繁衍後代了;當身體受到傷害,就會感覺到痛;遇到危險,就會啟動身體的逃跑程序。

基因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證自己的生存,它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複製自己。表現在生物個體上面,就是大家熟知的:放羊娶媳婦生孩子再放羊的標準模式。

基因通過世代遺傳而永存於世,所以結婚生子、傳宗接代、重男輕女這些觀念,與其說是人類的自然需求,不如說是基因的需求。

但是人類有一點跟其他物種不一樣,那就是人產生了意識。人的大腦分為三層,最底層的是爬蟲,接著是情緒腦,最後是理性腦。

當人產生了意識以後,人不但能按照本能去做事,也會思考自己為什麼要這樣這麼做。對於一隻猴子來說,每天吃飽喝足然後繁衍後代,就是它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當人有了意識,就會做出反抗本能的事,這也就是為什麼人會做出很多不利於生存繁衍的事,比如說自殺,比如說丁克、不婚等等。

認識到這一點,也就知道人的很多煩惱是怎麼來的了。比如說人為什麼會那麼懶惰?因為這是生物本能決定的,對於一個物種來說,能不動就不動,能少動就少動,這樣才能節省能量。

為什麼減肥那麼難?是因為人大面積解決飢餓問題,只是近100年的事。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人都要面對一個怎麼吃飽的問題,所以人對於食物的態度就是,能多吃就多吃。但是在現在,食物雖然不匱乏了,但是這種本能還一直伴隨著人們。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有煩惱,是因為人的本能和理智產生了衝突。

2

通常人們把先天就會的東西叫做本能,把後天學會的叫習慣。

小鴨子出生以後,就會緊緊跟隨它們第一個見到的物體。如果第一次見到的是鴨媽媽,他們就會緊緊跟隨鴨媽媽;如果第一次見到的是人,他們就就會緊緊跟著這個人。

生物學把這個叫做「印刻效應」,指的是我們很多的行為都是先天性就存在了,是存在於我們的基因里的。

我們人身上也有很多這種本能,人的眼睛在遇到強光的時候會自動閉上眼,在遇到了風沙的時候也會自動閉上眼,這都不是經過訓練的,而是出於本能。

很多人都會恐高、會怕蛇,到了青春期以後,也會自然而然對異性感興趣。也許人類曾經有祖先不恐高也不怕蛇,他們要麼摔死了,要麼被咬死了。只有那些謹小慎微、小題大做的人,才有可能留下後代。當然,那些對異性不感興趣的人,也自然沒有機會留下後代。

(這時候應該有趙忠祥老師的畫外音)

3

人為什麼會上癮?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首我們要先想另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吃飯?

當然,標準答案是為了生存而吃飯。但是這解釋不了人為什麼看到好吃的就流口水,也解釋不了人在吃飽喝足以後會感到很開心。如果只是為了生存,對於吃就不用那麼講究,能吃飽就行嘛!

人的大腦中有一個獎勵系統,當你做任何有利於生存、有利於基因延續的事情,比如說獲得食物、贏錢、性行為的時候,你的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

多巴胺是大腦對你這個行為的獎勵!感受到多巴胺,你就會感覺特別興奮、刺激和愉悅。大腦是用多巴胺告訴你,下次還要做這樣的事。

有了這個獎勵系統,哪怕一個動物根本不能理解這麼做的重大意義是什麼,它純粹為了追求這個獲得獎勵的感覺,也會樂於去做這件事。

所以在最底層上,我們吃飯是為了獲得愉悅的感覺,也就是為了多巴胺。

在過去這十來年,科學家對人腦的獎勵機制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想要從一件事上獲得滿足感,僅僅分泌多巴胺還不行,你還得接受到多巴胺。大腦中有一種接受多巴胺的東西,叫做「多巴胺 D2 受體」。

如果你大腦中的 D2 受體比較多,那麼分泌一點點多巴胺你就能感受到,你就容易滿足。

可是如果一個人的 D2 比較少的話,那就有兩個壞處。第一是他很不容易滿足。大腦分泌同樣劑量的多巴胺,別人接受到很多,而他只能接受到很少一部分。第二是他的大腦前額葉皮層活動會降低。人的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維,這就是說,如果 D2 減少,他的自控能力將會下降。

先是得不到滿足,接著是自控力不夠,接下來的事你就知道了,上癮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癮。

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關鍵詞有兩個:「重複」和「強迫」。即使這些行為對自己造成了傷害,仍然會持續做這件事。

癮可以解釋為一種精神強迫,也可以稱為一種心理依賴:煙癮、酒癮、毒癮、藥物濫用、網癮、賭癮、性癮、整形迷戀。有些是生理或心理依賴的一種,有些是兩者都具備。

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麼很多東西一開始嘗試,感覺並不好,最後還是上癮了呢?比如說煙和酒,它們又辣又嗆,味道又難聞。

這是因為人的身體有自我調整機制,所有的癮頭都來自於自我調整機制的反饋。

拿辣椒來說,我們常常把辣跟其它的味道連在一起:酸甜苦辣。但辣本身不是味覺,人的舌頭覺得辣椒辣,並不是用味蕾感受出來的,而是辣椒里包含的物質對人形成一種強烈的刺痛感,但這種刺痛感並不是味覺,可以說辣椒算是一種軟性的毒品。

有很多讓我們上癮的東西,都是剛開始讓我們很難受的。它會打破我們現有的平衡,這個平衡被打破之後,人會盡量調動自己的補償機制,也就是身體努力的機制,調動各種資源讓這種不平衡恢復到平衡。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會分泌多巴胺,讓身體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

如果人持續的受到這種刺激,那麼這方面的適應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而且他希望把這種補償機制繼續發揮作用。一開始讓你難受的東西,最後會變成一種成癮性的依賴。

煙和酒也是一樣,抽煙的人並不是覺得煙有多香,而是煙癮上來以後太難受了。為了緩解這種難受,就會繼續抽煙,用身體自身的補償機制來平衡這種難受。

很多人跑完步以後大汗淋漓,感覺特別爽,這也是身體補償機制啟動以後,來自多巴胺的獎勵。

4

我們每天做出的選擇似乎都是精心決策的結果,其實不一定,大多數時候,這些選擇都是習慣的結果。

你吃飯時點的菜、鍛煉的頻率以及你的思維活動和日常工作安排,對你的健康、工作效率、經濟收入都會有巨大的影響。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由決定促成的,而是出於習慣。

你現在的每一句口頭禪,每一個小動作,都是長年累月習慣形成的。有人出差的時候換了一個環境會睡不著,這也是一種習慣。

我們會把能讓自己得到好處的習慣叫好習慣,對自己沒好處的習慣叫壞習慣。其實它們的原理是一樣的,習慣是應激反應,有刺激就有反應,就像程序一樣,一旦條件合適,剩下的照程序執行就是了。

人的習慣是一種快捷方式,這麼做是有好處的,它可以節省我們大量的精力。

在生活里,我們沒有太多精力去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事物,所以,有許多日常性的事物變成了習慣,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去做,從而節省我們大腦的運算量。沒有人會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自己要刷牙,也沒有人在乎自己拿筷子的姿勢夠不夠標準。

很多人糾結怎麼養成一個好習慣。

很簡單,長期持續的做,直到大腦形成新的反饋機制,跟上癮是一樣的原理。

習慣在大腦中有一個由三步組成的迴路:

第一步,存在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

第二步,存在一個慣性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

第三步則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要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

人的任何行為,做多了都會慢慢變成一種習慣,不管這個行為是對自己會產生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

5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什麼事都按照習慣來做事,也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很容易造成思維局限。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如果一件事情三板斧能解決的當然好,如果解決不了就傻眼了。

這就是「定勢思維」,也叫「路徑依賴」。一旦形成了路徑依賴,大腦就會越來越懶惰,不想再去做出改變。但我們面對的世界在飛速變化,永遠都有新的東西出現。為了解決新的問題,就需要打破定勢思維,不斷嘗試新鮮事物。有句話說的是:功夫在詩外。

一個人在剛學會開車的時候會特別謹慎,因為駕駛技術不熟練,注意力高度集中,腦子裡的弦綳得特別緊。這時候副駕駛的人跟他說話,他就會說:別跟我說話,我要專心開車。

一旦駕駛技術熟練了以後,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計程車司機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抽煙,還能跟乘客吐槽現在錢多難掙,順便再超個車。

這是因為司機駕駛技術熟練以後,對車況和路況很熟悉,只需要很少的精力就可以應對。瞟一眼後視鏡,就知道旁邊車輛的情況。根據車身的抖動,就知道輪胎的情況。踩一腳剎車,就知道是不是該換剎車片了。

不過,如果一直用這種狀態開車, 駕駛技術是很難再提升的。職業賽車手的技術已經登峰造極,但是每次上路,都會像新手一樣,時刻保持警覺,開啟所有的感知器官,絕不允許自己進入自動駕駛狀態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自己一點點的進步。

這個世界很複雜,同時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而且,並不存在一種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秘訣。當一個人有了一勞永逸的想法,那他很快就會掉到坑裡,這種想法只能麻痹一個人,讓人難以進步。

6

《肖申克的救贖》里有句台詞:起初,你討厭它;接著,你逐漸的習慣它;足夠長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

很多時候,關於要不要改掉一個習慣,我們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我們想改變,因為改變以後我們可以變得更好。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願意改變。因為環境和習慣是相互影響、不斷發展的,你討厭你身上的某些習慣,但它造就了現在的你,你與這個習慣合二為一,已經離不開它了。

養成一個新習慣挺難的,這就像有東西重新在我們身上生長;同樣,改掉舊習慣也很痛苦,這意味著你身上原有的一部分要與你生生割裂。

之所以有人會說「有的人20 歲就已經死了,80 歲才埋」,原因就在於改變並不好受,而逃避痛苦是人的天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比如想吃就吃,睡覺睡到自然醒。一旦舒適區被打破,人就會感到痛苦。

安逸舒適的生活會讓我們麻木,但是只有做那些打破舒適區的事情,才會讓我們成長。

生活是一場探險,尤其是在現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每天都會接觸陌生的事物,原有的習慣和經驗都不再好使。你每往前走一步,都是在對舊世界的突破,對新世界的探索。

在這個世界上你做任何事情都能夠找到支持你的理由,如果你要安逸的生活,那麼「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安是福」之類的話就會支持你;如果你想要不斷的去奮鬥和冒險,就會相信「活著就是衝鋒」、「超越自我」之類的話。這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在於每個人選擇不同。

很多父母教育子女時都會說:要想賺到錢就需要努力工作,獲得老闆賞識。他們只告訴我們怎麼當好一個員工,從來沒跟我們說過怎麼當好一個老闆。他們被時代局限,被經驗局限,同時也被思維習慣所局限。

當我感覺生活很安逸的時候,我知道我習慣了這種生活,它會消磨我的激情,讓我沒有動力。要想讓自己能夠繼續進步,就需要不斷的打破自己的舒適區,不斷的形成新的習慣。

當任何時候你覺得難受,你的大腦就在進化;當任何時候你覺得很輕鬆,你都是在過條件反射式的生活。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在學校的時候每天面對的人除了老師就是同學,每天要做的事除了學習就是運動或談戀愛,每天活動的區域基本上是在校園裡。

時間久了以後你會習慣這樣的生活,雖然有時候你會討厭這樣的單調生活,但是習慣讓你周而復始的重複這樣的日子。

當你走進社會後,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形形色色的人。你在學校的那一套行事方法不管用了,你感覺這個世界充滿了黑暗和壓迫,你不再是學校里那個激情四射的你,而是在這個社會的大染缸里,被生活壓迫的喘不過氣來。

這是因為你生活的環境變了,但是思維方式還一直停留在學校裡面。在你的心裡,學校才是正常的世界,學校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妖魔鬼怪。

你這麼想是正常的,算一下你從小到大在學校待了多少年吧。不算幼兒園和復讀,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你在學校待了16年,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早已經固化,而你走出學校,走進社會,還用以前的眼光看待新的世界,感受到挫折和失敗是正常的。

如果你能跳出原有的思維,重新定義這個世界:「社會才是正常的世界」,也許,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也只能是這樣。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隨風 的精彩文章:

自由之路-關於安全感

TAG:王隨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