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首款破膜神器開啟臨床應用

全球首款破膜神器開啟臨床應用

▲長征醫院血管外科曲樂豐手術團隊(院方供圖)

胸主動脈是心臟將血液泵向全身最粗大的「輸油管」,血流量大。而47歲的張女士胸主動脈重度狹窄,連細軟的導絲都無法「穿越」。醫生另闢蹊徑,利用導絲輔設一條「軌道」,分別從頸部和大腿根穿刺進入動脈瘤,通過抓捕器「牽線搭橋」,導絲通過這條「新道」,一舉將左側頸總動脈、左側鎖骨下動脈、主動脈弓部2個巨大的動脈瘤以及狹窄部位完全覆蓋,再重建分支動脈血供。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血管外科首創的腔內可調控破膜系統輔助下複雜主動脈弓部病變微創腔內修復術,將張女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而她的頸部、大腿根部、左上肢只留下3個穿刺的針眼。據資料檢索,全球範圍內通過這項技術治療該病者,尚無先例。

來自浙江台州的張女士患高血壓多年,最近因突然聲音嘶啞,在當地醫院檢查時,確診為主動脈弓部動脈瘤合併胸主動脈縮窄,張女士輾轉全國多地無果後,慕名來到長征醫院血管外科就診。急診複查增強CT檢查發現,陳女士不僅主動脈弓部有二個直徑6-7厘米的巨大動脈瘤,而胸主動脈最窄處2毫米,無法放入支架,更糟糕的是動脈瘤除了壓迫喉返神經造成聲音嘶啞外,已侵襲左側鎖骨下動脈及左頸總動脈,而左頸總動脈距離動脈瘤僅1.5厘米。主動脈瘤是一顆風險極大的潛藏炸彈,身體的主幹血管由於動脈壁硬化、高血壓衝擊擴張形成動脈瘤,就像一個吹大的「氣球」,隨時可能破裂導致大失血而死亡。也正是這個複雜的血管部位,幾乎被醫生列為「禁區」,手術難度極大。

「主動脈弓部是連接頭部和上肢的重要動脈分支,特別是累及主動脈弓及分支動脈的病變,手術非常棘手。」曲樂豐教授說,如果按照傳統手術需要在體外循環下開胸行人工血管置換+分支血管重建,創傷大、風險高、恢復慢,尤其截癱發生風險高。

而覆膜支架腔內修復結合「去分支」、「平行支架」或「分支支架「等技術雖有採用,但因改變原有的解剖結構,不符合原有血流動力學特點。「原位逆行開窗」近年來逐漸成為了主動脈弓部病變腔內修復的優選治療方式,該方法是在主動脈覆膜支架釋放完成後,以分支動脈為入路逆行破膜並重建弓上分支動脈。既修復了病變,又保留分支動脈暢通,還符合人體正常解剖結構,恢復原有血流動力學。儘管技術理念得到廣泛接受,但受限於尚無專用破膜器材,目前臨床醫生只能採用其它器具替代,難免存在很多難以克服缺點,制約了臨床推廣和普及。

幾經比照,幾經討論,長征醫院血管團隊決定為患者尋找一條全新的微創手術「捷徑」。利用自主研發具有知識產權的全球首款腔內可調控破膜系統QuickFenestraterTM應用於臨床手術。國際首例「腔內可調控破膜系統輔助下複雜主動弓部病變微創腔內修復術」方案就此誕生。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曲樂豐主任向患者及家屬充分交代了風險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後,決定為陳女施行創新的微創手術。

手術如期進行,張女士被送入血管造影室後,曲樂豐主任親自上台手術,麻醉科葉曉明醫生為陳女士進行術中全麻管理。手術中,醫生首先從張女士的右側大腿根、左側頸部及上肢的3個很小的穿刺眼,插入導管進行主動脈造影,造影評估後覆膜支架精確定位釋放於主動脈弓,在充分腦保護下,新型破膜系統經左側頸動脈入路順利到達既定位置,精準擊發並一次破膜成功,破膜時間3秒,從破膜到分支支架植入完成耗時僅4分鐘,從而極大減少術中靶器官的缺血時間,更好重建分支動脈血供。手術過程順利,患者術後即刻拔管,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立刻趨於穩定,神清語利,四肢活動良好。

該器具發明人、長征醫院血管外科主任曲樂豐教授表示,本次全球首例腔內可調控破膜系統臨床手術成功完成,標誌著主動脈弓上原位開窗技術由「替代器具時代」進入了「專用器具時代」;未來將根據臨床實際應用效果,不斷改進完善;相信本產品的問世,將極大擴展主動脈疾病腔內修復術的適應徵,降低相關併發症發生率,更好造福廣大患者。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原日報 的精彩文章:

即便「阿爾法元」問世,人類仍沒有必要為AI焦慮
未來工程師軟實力培養受關注
東亞最古老的人類基因組被發現,但不是現代東亞人的祖先
俄專家評美國退出教科文組織:沒有美國,工作起來更輕鬆

TAG:太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