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垂直越秀:鏡頭在城市上空。

垂直越秀:鏡頭在城市上空。


鳥瞰大地的高位視角


10層/20層/30層/40層/50層

XS/S/M/L/XL的三維游移


窺屋/探街/觀橋/望江/攬城


爬樓黨


拍出一個新越秀


【壹號見·十月】


全球原創首發


爬樓黨·垂直越秀



爬樓黨——人們眼中猶如「城市特工」般的存在,他們遊走於樓宇之巔,在高空樂園中觀察城市、定義自己。當追逐頂點的爬樓黨遇上豐富溫潤的越秀,高度不再是唯一目標:10層/20層/30層/40層/50層的垂直攀登+XS/S/M/L/XL的三維游移=窺屋/探街/觀橋/望江/攬城的城市感官。





(「爬樓黨」是指一群在城市中尋找建築高點拍攝城市風光的攝影師。圖為本期特約攝影師靜言在越秀的高樓上俯瞰廣州。)





窺屋-XS-10層-30米+


 魯迅紀念館/基督教東山堂/石室聖心大教堂




城市的細胞




30米的高空,是一個適合靜靜窺探建築的高度。這個觀察視角中出現了屋頂——建築的「第五立面」,這種近「上帝視角」營造了一種不真實的真實感:建築不再是孤立的雕塑,它們精於形式、富於秩序、沉著舒展、紮根大地,成為了城市的細胞。





(文明路「鐘樓」。供圖/何小胖)




文明路215號——廣州人喜歡稱之為文明路「鐘樓」,而在爬樓黨的鏡頭下卻先見樹、後見山、再見樓:南國古樹群錯落有致、蒼翠欲滴;山字型的建築主體如山般沉穩硬氣、面向大地;窈窕的鐘樓如箭般挺拔銳利、伸向天空。平視圖我們看到的只是簡單的一個立面和塔樓,而這個視角的所見更容易理解它為何能在不同時代肩負不同使命:它是明清時期的廣東貢院、清末廢除科舉後的兩廣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的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的國民黨「一大」會址,1926年的國立中山大學,以及1957年的魯迅紀念館。





(基督教東山堂。)




鏡頭拉遠,定格在寺貝通津9號——被尋常百姓家所簇擁的基督教東山堂。東山堂始建於宣統元年,已經歷百餘年風雨洗禮。十字型屋頂紅光四射、神秘可畏,體現了這座小小的建築的入世之心和安一方水土的斬釘截鐵。也很好地詮釋了基督教「身在物質世界、心向精神世界」的教理。





(平安夜的石室聖心大教堂。供圖/二中兄)




鏡頭再次拉遠,捕捉到一德路56號——矗立在城市夜色中的石室聖心大教堂。石室始建於1863年,是我國最大的哥特教堂和全球四座全石結構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每年,伴隨著平安夜燈光和聖誕節鐘聲,滄桑古堡溫暖著南國的冬夜。站在大廈頂端靜靜觀賞,這座流光四溢的「遠東巴黎聖母院」,平凡得像萬家燈火的一分子,又壯麗得像萬家燈火的大燎原。






探街-S-20層-60米+


萬福路/中山六路/靖海路/長堤大馬路




城市的血管





(文德路與萬福路十字路口。)




60米的高空,是一個悄悄探索街巷的標高。說到廣州街巷就不得不提騎樓街。廣州騎樓宜商宜居,中西合璧,將鄰里情懷融合在建築藝術之中。騎樓在街邊並肩矗立、一字排開,便是騎樓街,而騎樓街下這條低調的廊道,宛如城市的血管,成為了廣州世代相傳的街巷生活精髓:亞熱帶的風穿廊而過、燒臘店的味瀰漫飄香。





(長堤大馬路的騎樓。)




在這個狹長的空間里,幾乎可以找到所有和生活相關的物件:自行車、垃圾桶、空調、沙發、桌、碗……雜而不亂,沒有一絲矯揉造作抑或臟污不堪。




與北京的衚衕、上海的里弄相比,廣州的騎樓街向川流的道路打開,又消失在道路盡頭,在相似的生活氣息的掩映下,顯得更為通達、開放。





(中山六路騎樓街。)





(靖海路騎樓街。)




1912年《廣東省警察廳現行取締建築章程及施行細則》第14條規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鋪屋,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英)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有腳、以利交通指向步行長廊,鋪屋則指向上宅下店的格局。騎樓為樓頂、樓身、樓底的三段式結構,從空中視角觀察一目了然:樓底步廊射出五光十色的店鋪燈光,迷朦燈光之上的樓身住宅彷彿空中樓閣,樓閣的頂端往往有山花和女兒牆為裝飾。原為商貿交通而建的騎樓,最終承載了生活理想。





(川流不息的長堤大馬路。)





(愛群大廈。)




北京路、中山路周邊的騎樓多為二至三層,形制傳統而完整;而長堤大馬路周邊的騎樓將樓底步廊嵌入高聳的建築物中,並融合了更多西方建築元素,如哥特式條窗、古羅馬券廊、巴洛克裝飾。






觀橋-M-30層-90米+


東濠涌高架路/區庄立交




城市大動脈





(東濠涌高架路。)




90米的高空,是觀察立交橋姿態的絕佳高度。廣州是個立交橋之城,立交橋——冰冷巨大的形態、三維盤轉的路徑打破了原始感知:看得到卻到不了,拐錯彎就回不去。然而,一旦站在高空視角,它的忍辱負重卻能一目了然——立交橋從來就不是為走家串巷而生,它只為川流不息而生。在19世紀的西方,無論是建築師的未來城市模型還是電影中的未來城市幻想,都少不了立交橋的身影——在結構上彰顯出未來感的工程智慧,而在姿態中流露出迷宮般的逶迤美麗。





(東風路與東濠涌高架立交橋。)




越秀的高架立交橋各具特色,1983年建成通車的區庄立交,是全國第一座四層雙環互通式立交橋,首次實現各向「全互通」。1994年全線通車的東濠涌高架路,上下雙層架設於東濠涌之上,大概是全國少有的蜿蜒穿梭於樓層樓疊榭中的老城高架。





(夜幕下的區庄立交。)




每當夜幕降臨,立交橋也開啟了驚艷模式,提醒人們它城市大動脈般的存在。長曝光下呈現的魔幻感更是讓人聯想到電影里一鏡到底的瘋狂敘事,二者的區別在於電影長鏡表徵著真實的時間,高架橋則表徵著壓縮的時間——距離和時間的比值被重新定義。立交橋所承載的城市速度,彷彿在提醒著我們,流動是城市的本質,或許也是生活的本質——從這一秒到下一秒,從這座城到那座城。






望江-L-40層-120米+


珠江





城市的脊樑





(珠江與越秀。)




120米的高空,擁有極佳的望江視野和浮想思緒:這條並不算寬闊的水流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為這座城打開世界之門?珠江是華夏大地最早對外通商的地方,也將廣州推上了世界舞台——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到世界聞名的東方港都。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系,一路曲折東奔。進入廣州,她變得開闊、坦蕩,向每一個時代開放、向每一個遠方流淌。





(波光霧影,江天一色。)




碼頭是珠江兩岸發展的標記和見證,維繫著江和城,也連接著過去和現在。從天字碼頭或大沙頭碼頭坐船夜遊珠江,別有一番情趣。沿途燈光交錯,頗為迷離。




今日的珠江在繁華都市的映襯下,無時無刻不傳達著一種原始的安寧的力量,波光霧影,江天一色,時而像盛夏的草原、時而像寒冬的森林。這個視角的珠江平靜而自由,高樓大廈變得抽象、退向後方、變得模糊。






攬城-XL-50層-150米+


天際線





城市的模樣





(越秀的美,還在於它的天際線。)




150米的高空,可以盡攬蓬勃的城市天際線,還原城市自身的模樣。




眼前的城市,是空間的交錯。我們的生活被裝載在天際線之下的城市空間之中——一個沒有盡頭的迷宮。迷宮中時刻進行著生活的典禮,低調、務實、包容、開放。越秀在城市空間上是有機演化的,一種難以名狀的,在混雜、疊加、翻湧、融合中抽出的密度、高度、速度、強度。





(「衝上雲霄」,越秀的高樓廣東電信大廈。)




心中的城市,是時間的綿延。南國的城市精神基於一種生命的韌勁,因而給予了生命無限可能。這座城市可以令素不相識的人們因當下而彼此靠近,也可以令相熟多年的人們因未來而漸行漸遠。




 人不老,城永在;如雲翻卷,存我心間。




從這個意義上講,爬樓黨也是城市的探索者、發現者、敘說者、闡釋者,而這些身份的終極奧義是一種抵抗麻木、僵化、模糊、混沌的城市感官創造。





(越秀全景。)




(以下畫面請將手機橫過來)




(越秀全景長卷。)





越秀爬樓的魅力,在於與城市的「若即若離」——鏡頭在城市上空,「我」在城市之中,而這座城,大抵就在「我」與鏡頭之間吧。在垂直越秀的每一次眺望和浮想都能讓「我」更明白,為什麼能深陷並滿足於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幸福。




更多詳細內容敬請關注《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2017年10月刊。




本期加盟文化專家和攝影師




李晅 主筆



建築師、設計師,不走尋常路的建築學在讀博士、痴迷城市文化的理想主義者,《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城市價值研究構建戰略合作專家。曾訪學英國、德國、西班牙,足跡遍布歐洲十多國百餘城市。




靜言 

攝影師



獨立攝影師,讀行攝合作攝影師,華蓋創意,海洛創意,圖蟲創意,東方IC簽約攝影師,廣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會員。熱愛和擅長風光、人文、人像攝影,廣州資深爬樓黨。




版權聲明:【壹號見】專欄圖文版權歸「廣州越秀髮布」及《中國國家地理》(繁體版)雜誌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廣州越秀髮布」聯繫。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中國|曾經洋氣的麥當勞是如何一步步淪為「鄉村金拱門」?
本土便利店品牌已成為很多城市的標誌物,但它們隨時可能被取代。
曾經洋氣的麥當勞是如何一步步淪為「鄉村金拱門」?
穿啥秋褲,吃羊肉啊。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