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竹齋米伯讓 陝西兩位名醫的師生情

黃竹齋米伯讓 陝西兩位名醫的師生情

我老家在長安區樊川的少陵原上,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優美,元朝的李好文描述這裡「仰終南之雲物,俯潏水之清湍,喬木隱天,修竹蔽日,真天下之奇處,關中之絕景也。」村東邊三里地,是隋唐時著名的寺院「華嚴寺」,村西頭有明嘉靖年間修建的杜公祠,詩聖杜甫曾在樊川杜曲一帶生活了13年時間,寫下「杜曲幸有桑麻田」「韋曲花無賴」「穿花蜻蜓點點飛」等著名詩句。杜公祠下面是樊川八大寺之一的牛頭寺,牛頭山遍照禪師曾在這裡修行;再下面是楊虎城將軍的安息之地;抬頭仰望這一處少陵原最高處,視野極佳,彷彿龍頭,絕對是個風水寶地,唐朝著名的風水師李淳風、袁天罡早瞄準這裡了,據說這上面就有兩人的墓地。從這裡往東五里外同樣最高處是個村子,叫朱坡村,漢武帝時宰相朱博就出生在這裡;唐朝時大詩人杜牧的別業也修建在這裡,從這個村下坡向南越過潏河,一直到對面的瓜洲村,都是杜牧家的園子。近代與魯迅一起合作的文學家鄭伯奇就是瓜洲村的。

據我考證,我們村在唐朝時是人家韋氏家族的莊園,漢唐時韋曲前後出了22位宰相,民間有「長安韋杜,距天五尺」的說法。宋哲宗朝,一個叫張禮的高官寫了篇文章叫《游城南庄》,這時距唐朝滅亡已近兩百年了,他在韋氏莊園還見到了兩株只有在南方才可看到的珍貴的對金竹,我們村的村名就叫雙竹村,竹子能活兩百年以上,很神奇吧?

今天,我想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我們村的兩位名醫,他們醫術高超、聲動全國,我們村的村民也常常引他們而自豪。

黃竹齋先生

我們家東鄰往北稍高有三孔窯洞,這是1938年一個叫黃竹齋的先生在這裡開挖的,1940年完工。窯洞修得非常精緻,窯洞里也作了裝修,是用白膏泥塗了一遍,洞壁十分光滑、顯亮,他給窯洞取名「樂素洞」。窯洞外的小院里種了好多名貴花木、還有迎春花、木棗樹等。那一年,先生52歲,已經名動天下,他辭去了一切公職,隱居在這裡,專心研究醫術。離他這個窯洞往東三百米,是他的高徒,名醫米伯讓的宅子,追隨師傅學醫,涇陽人米先生也搬到了這裡。當然,他的宅子也十分古雅,我們小時候常去那個門道里玩。

黃竹齋,名謙,字竹齋,號中南山人,祖籍陝西臨潼。黃老1886年生於長安。14歲隨父親打鐵為生,閑暇時間自學經史、數理知識,尤喜中醫。他聰穎過人,肯下苦功,20歲時就能研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他向著名學者張果齋、牛兆濂求教,對中國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喜歡探討西方盧梭、柏拉圖、達爾文等人的學說。

黃竹齋參加過辛亥革命,擔任過陝西紅十字會附設女子職業學校校長、陝西省衛生廳廳長、陝西省天文館館長、陝西省國學講習館副館長等職。四十歲後專心致力學業,撰寫了《傷寒雜病論集注》(1923)、《針灸經穴圖考》(1924)、《醫聖張仲景傳》(1924)等醫著,還寫了《五紀衍義》、《佛學考辨》、《修歷芻言》等50多部著作。黃老從醫治學無門戶之見。他常說,只要治療病人有效,對發展醫學有益,均可效法。即使是鈴醫、草醫、農醫、樵夫……只要有治病一技之長,均應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米伯讓先生

黃先生和高徒米先生一起在長安雙竹村隱居,苦讀十年。1949年建國後,他再度出山,先後被選為長安縣人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全國第一、第二屆人大代表。1954年被聘任為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1955年奉調赴京,受聘為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後任該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是當時北京唯一的一位特級中醫師。黃先生關心體貼患者,辨證施治精當,善於針葯並用,一生救治了許多疑難重危病人,對中風、偏癱之疾尤為擅長,博得國內外患者的愛戴和讚譽,他還曾經在周恩來總理的陪同下先後給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和82歲的德國大使看過病,神奇的治療效果讓外國友人十分欽佩。

黃老先生奉調北京之後,還曾回過一次長安他的「樂素洞」度假,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直到1960年去世。他去世十多年後,我在他曾經居住過的樂素洞里看到了很多他的珍貴照片,他的兒子、孫子和後輩還在我們村裡生活,黃老的後輩們保持了純樸的家風,勤儉持家,樂於助人,在村民間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米先生是涇陽人,生於1919年,小黃竹齋先生33歲。他七歲讀私塾,九歲讀小學,11歲的時候母親去世,18歲時,父親患了重病,四處求醫,他聽當地人說,斷指入葯能治父親的命,於是他毅然割斷了自己的食指,還赤背跪拜三夜,祈禱祝告,可父親還是沒能救活,離開了人世。從此之後,他發誓自己一定要學醫來救死扶傷,這和同時期魯迅學醫的故事十分相像。

1940年,他在西安的一家古舊書店裡看到了一本黃竹齋先生的書叫《傷寒雜病論集注》,很受啟發,輾轉找到了黃竹齋本人,一段師生的忘年交和情誼就此展開。

1942年,米伯讓先生也搬到了我們村,在距離老師家只有三百米的地方住下,虛心求教,刻苦鑽研。再加上他悟性很高,醫術提高很快,到了1943年,他就開始開業行醫。我聽我們村的老輩人說,黃先生理論水平很高,米先生實踐能力強,所以大家都認為米先生看得好,黃先生也很高興自己的弟子很快就出類拔萃,木秀於林。

跟隨黃先生在一起苦學七年,建國後黃先生擔任了很多要職。米先生也開始了自己的行醫生涯,到了1954年,他先後歷任西北醫學院講師、中醫科主任,省中醫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陝西分會副會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儘管工作繁忙,但他還對諸如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的創立,河南南陽張仲景祠墓的修復,陝西臨潼秦越人扁鵲紀念館、眉縣王燾墓及耀州孫思邈醫德紀念碑的建設,都傾注許多心血和汗水。和老師一樣,他的著作也十分驚人,《中醫防治十病紀實》、《米伯讓先生醫案》、《四病證治輯要》、整理印行《白雲閣本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會通》、《難經會通》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黃先生過世後,他還為老師樹碑立傳,出版了《黃竹齋先生傳略》一書,不忘恩師對自己的教導,在中國中醫界可謂德高望重,久負盛名。

米老從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多次送醫送葯下鄉,搜集醫史文獻,熱心公益事業,可謂不遺餘力。在醫事活動之餘,還喜愛寫古體詩,留下數百首古體詩,文采斐然。

黃先生和弟子們合影

黃先生和米先生兩位大師一生都在研究張仲景傷寒學,也對推動這一項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兩人多次攜手步行千里來到河南的張仲景紀念館來拜祭,參與修復工作。我在張仲景紀念館大事記上也多次看到二人的名字。白雲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第46代孫張紹神所珍藏,幾經輾轉,才得以保存。1982年,當時的陝西省中醫研究院院長米伯讓已經63歲了,他還念念不忘先師黃竹齋的遺願,將兩箱215張木刻版模糊部分自費補刻完,贈送給醫聖祠珍藏,醫學家稱這套木刻版為善版、珍版、絕版。

如今,二老已經作古,只有米老的兒子米烈讓先生還在繼承著父輩的事業,他業已經成為中醫大家,米老九泉之下一定會很欣慰。古老的少陵原畔,黃老先生的「樂素洞」,米先生的老宅子已經破敗不堪,當地很少已經有人能知道和了解了。作為一個晚輩,他們是我景仰和學習的對象,有義務把這段難忘的師生情和倆人救死扶傷,醫者父母心的胸懷記錄下來,古老的少陵原畔又增添了一個值得永世流傳的美好佳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回望長安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名將武力十大排名榜
唐朝最高級別的寺廟 著名的《心經》從這裡走向世界
那些逆天了的文物 一定讓你無法相信自己的判斷
二虎守長安 廣仁寺設計抓俘虜
寵物狼放進野狼谷 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局

TAG:回望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