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很重要!佛教怎麼看待其它的宗教?

很重要!佛教怎麼看待其它的宗教?

人,都有一顆頭腦,叫我們凡事要想清楚;人,都有一雙眼睛,叫我們凡事要看清楚;人,都有兩隻耳朵,叫我們凡事要聽清楚。關於信仰,我們也是一樣要聽清楚、看清楚、想清楚。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信仰永恆不變的真理,名為信心。信心是聽法之因,由聞法功德則能出生死大海,如《正法念經》云:「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

正確的信仰可以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有諸多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

此外,信仰亦如交友、選擇終身伴侶,俗話常說「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個人交錯了朋友,毀了一生的前途;一個女人嫁錯了丈夫,失去了終身的幸福。我們對於對象的選擇,怎麼能不小心謹慎?更何況對於信仰的對象,宗教,更應該仔細抉擇,確認正信的宗教!

所謂正信的宗教,必須:

1、信仰具有歷史考據的。

2、信仰世界公眾承認的。

3、信仰能力威勢具備的。

4、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這是說,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必須是歷史上經得起考據證明的,必須是經過舉世所共同承認確實存在的,必須是具有高尚品德與聖潔人格的,必須是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如此才能引導我們走向正道,才是值得我們信仰、皈依的對象。

例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歷史上明確記載著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誕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

他所成立的教團是舉世公認的四大宗教之一——佛教;

他的道德是圓滿清凈的,他具足智德、斷德、恩德,是功行圓滿的覺者;

他所宣說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等教義,及因果、業力、緣起等,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導我們轉迷成悟,離苦得樂。

所謂信仰「真理」,真理必須具有下列的條件:

1、要合乎普遍性的。

2、要合乎平等性的。

3、要合乎必然性的。

4、要合乎永恆性的。

例如,佛經講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不但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是如此;男人這樣、女人也一樣;古時候的人難免,現在、未來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永恆如此的真理。

尤其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印證真理的「三法印」。

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閱古今歷史,如梁武帝棄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高登牧師舍耶皈佛;宋朝名相呂蒙正說:「不信三寶者,願不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於朝,外護佛法。」哲學家尼采雖為牧師之子,卻讚揚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實;叔本華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貴的宗教;韓愈從諫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歐陽修從毀謗佛法到行佛勸善;乃至佛教五大論師: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無一不是從外道而改宗佛教,此皆說明,佛教是真正值得信仰的宗教。

信仰佛教以後,如何做一個佛教徒,才能真正獲得信仰的利益?

1、要肯定信仰。

2、要受持五戒。

3、要不悖因果。

4、要無懼生死。

也就是要建立四不壞信,要受持五戒十善,要明白因緣果報,要了悟生死一如。

其實,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開發自性,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因此,首先要從健全自己開始,也就是自己要有宗教的情操。例如:

1、要有愛人救世的性格。

2、要有奉獻正義的精神。

3、要有探求真理的願心。

4、要有取證佛道的勇氣。

信仰了宗教以後,還必須做到:

1、不可再貪取世俗的非法的要求。

2、不可假藉宗教作為欺世的手段。

3、不可以邪知執著謀私利為中心。

4、不可有忘恩背義違背人情世故。

尤其,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佛教並不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當我們的迷惑解除了,信仰就會更堅固,信仰堅固不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這樣的宗教信仰也才是我們所要選擇的,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宗教。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宗教信仰。

從自然宗教、祭祀神鬼等,一神與多神的崇拜,人類對大自然畏懼及對神權的順服,由於害怕未知,又揣測有神鬼居中操縱人們的福禍,因此產生了祈神驅鬼、巫術祭祀等活動,如戰國時的河伯娶婦、漢武帝時江充的巫蠱之禍,及南朝宋文帝時,女巫嚴道育因被控咒帝死而慘遭鞭殺等,這些與社會民俗結合的信仰,乃源於人類對神鬼的依附及恐懼的心理所產生的。

而佛教則以為業力自主,一切事物皆由緣起,非由神明的主宰,與鬼靈的操縱,認為命運是可以透過慈悲的實踐和智慧的啟發而改變的

佛陀以「人人皆有佛性」的平等觀,要眾生覺醒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福禍吉凶,打破神鬼主宰天地的思想。

佛陀提出「四依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主張宗教信仰應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佛教對其它宗教的看法:凡宣揚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提升淳善道德風氣的教義,佛教都是贊同的。

佛教於人格養成的教育,提出持守「五戒」,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培養慈悲愛物、理性自製的善良美德。也希望信奉神明主宰者,能從神權中解脫出來,進一步相信因果和緣起的真理,不把未來的禍福完全依附在神的旨意下。

某些人信仰人與萬物是由創世主所締造的,除了創世主是唯一的真神,不得再拜其它的神,而佛教對宇宙的形成,則認為是依循事物的生、住、異、滅的規則,而非有外力的主宰。

在信仰的對象上,佛教則以時間上的「三世諸佛」與空間上的「十方一切」的無量無邊來涵蓋,信徒可以選擇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做為自我學習的榜樣。

關於堅持不可崇拜偶像的宗教,卻處處以先知、預言及萬能全知力量,造成信徒膜拜偶像的心理,並以掌握獎懲的主宰自居,讓信徒完全順服,而不敢有任何的置疑。

對於萬能的神,佛教的教義有所謂「佛有三不能」:不能免定業、不能度無緣、不能盡生界。

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以飛足神通,尚無法救釋迦族一人;得道的安世高大師,為了舊業,償還一命;十世為僧的悟達國師,也須受人面瘡之苦。

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肯定善惡有報,禍福自招。

佛教不是一神的偶像論,是以三法印印證宇宙人生的實相,佛經的天龍八部,也不是泛靈的信仰,而是擴大我們的生命空間,了解人道之外,還有其它眾生的存在。

佛教尊重一切眾生,但不向這些神靈求福避禍,而是觀緣起性空,以戒、定、慧三學的修持,凈化身心,開發光明的佛性。

佛教更進一步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強調信仰要經過「聞、思、修」三種階段,堅持信仰不可盲信、盲從

因此,佛教非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而是重視內學內觀的理智宗教,也是唯一肯定一切眾生本具有佛性的覺悟宗教,佛性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我們能奉行佛陀的教誨,用六波羅蜜止息貪瞋痴的火焰,即可從煩惱的生死大海,渡到寂靜安樂的彼岸。

人類的信仰,從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靈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華及尋求生存的意義,這是宗教所應凈化的過程。

如果一味的藉助各種神具、法術,以鬼神附身的方式做為教義的內涵,對於世道人心不但沒有啟迪的作用,對於移風易俗也沒有凈化的功能,更會失去宗教的神聖本質。

在原始佛教時,佛陀以「箭喻」指示鬘童子,追求信仰者,注重的是智慧的開發及苦惱的解脫,而非執著神秘的現象,凡是與解脫生死無關的事物,佛陀都名之為戲論。

佛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有的用斷食求取生天,有的以為裸形即可身心清凈,有的學習牛狗的種種來消除罪業,有的以為啞羊不語就是高深的修行等。

這些希冀以祈禱的儀式或禳災的祭祀,求得究竟的安樂與生命的解脫,皆名之為「外道」。

就像妄想以恆河的水洗滌罪業,及使用咒語祈求石頭不沉、鹹水變淡,這是斷滅邪見,不但不符合人間的常理,也違背了佛教的因果法則。

佛教對其它宗教的看法:希望一神崇拜的信仰者,不以上生天堂為生命唯一的去處和究竟的目的。

想要藉助神秘的力量改變未來吉凶者,若能持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長壽、財富、福德的果報;以觀五蘊非有,不墮於長生不老的身見;生活中以奉行八正道促進人際的和諧;實踐六波羅蜜,讓生命無限的擴大。

更進一步效法悉達多太子,放下世間外在的五欲享樂,成就正覺的佛陀;佛世時的三迦葉兄弟,拋棄事火的信仰,以三寶為皈依處;舍利弗、目犍連聞說因緣法偈,終悟刪闍耶外道為非究竟之道。

世學只是徒增我們的智識學問,與解脫煩惱無關;玄學則令我們迷惑外相;一切依附於他力的主宰,反而忘失人人本具的慈悲與智慧。

佛教希冀其它宗教能由世學、玄學的神秘層次,提升到內學、內觀;由順服神只的創造與主宰的見解,也能認識業力因果的真理。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本文選自《佛光教科書》,圖源網路。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宗薩仁波切:「愛」到底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接受這四項真理 他就是佛教徒!
成佛的機會 曾與我們無數次擦肩而過!
壓力怎麼來的 那就讓它怎麼去吧!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