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拉丁美洲的中等收入陷阱

拉丁美洲的中等收入陷阱

2009年11月中旬,美國電影《2012》在全球陸續上映。該片主題很老套,講述大災難來臨時,全人類如何協作自救,最大賣點是用特效吸引觀眾。片名《2012》據說來自美洲瑪雅人的末日預言,具體日期為2012年12月21日。有些人觀影后,出於恐懼,對此說將信將疑,甚至影響到正常生活。其實瑪雅人並沒有預言過世界末日,2012年只是一種瑪雅曆紀年法的最後一年,類似中國以60年為周期的天干地支紀年法中的最後一年癸亥年,一個周期結束後又會開始下一個周期。超出常人想像的是,瑪雅人這種紀年法的周期竟然長達5125年;換算成公曆,本輪始於公元前3114年,結束於2012年。電影編拍得再神奇,也不過是小說家言,將紀年周期的最後一天與末日說混搭,是個不錯的創意。很多宗教都有末日說,結果如何呢?當然是末日遙遙無期,太陽照常升起。

循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追逐著獵物的蹤跡,在冰河期,人類利用海平面下降後,白令海峽附近形成的陸橋從亞洲多批次進入美洲。未來是創世還是末日,他們無暇多想。冰河期結束後,這種遷徙隨之結束,美洲暫時斷絕了與歐亞大陸的往來。美洲先民在多地陸續孕育了多種文化,主要集中於現在以墨西哥為主的美洲中部地區和以秘魯為主的安第斯山地區,早期代表分別是奧爾梅克文化(興起於公元前1500年)和查文文化(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南北兩片文化區形成後,彼此的聯繫並不緊密,多是獨立發展。

秘魯納斯卡線條中的蜂鳥,長約300米。納斯卡線條製作於公元前後,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如果以發明文字為標準,整個美洲,只有瑪雅人創造過文明。瑪雅人生活在尤卡坦半島及中美洲地區,約公元前1000年進入文化期,公元3世紀發明文字後進入文明期,9世紀末由盛轉衰,15世紀時已經徹底衰落,各種輝煌逐漸湮沒在叢林中,殘留部分沒有立即引起歐洲人的特別注意。直到19世紀,經過考古發現,瑪雅文明重見天日,為世人所知。

寫在樹皮上的瑪雅文書,大部分被西班牙傳教士燒毀,存世僅有幾本。

瑪雅文明在農業、建築、數學、曆法等方面都有成就。但是與歐亞大陸的幾種古文明相比,瑪雅文明不僅在時間上是個晚輩,而且成熟度和影響力也不夠。它雖然產生了文字,卻沒能製造出金屬工具。瑪雅人也沒能建立相對統一的帝國,分散的狀態介於部落和城邦之間;有頻繁的商貿活動,曾用可可豆作為貨幣。瑪雅的軍事實力不強,沒有等到歐洲人到來,就被本地區後來興起的國家蠶食了。

作為美洲古代史的代表,經常與瑪雅文明並列的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儘管有文明之名,卻缺少文明之實。阿茲特克人以武力見長,經過一番征討,於15世紀初在美洲中部地區建立了阿茲特克帝國。幾乎同期,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谷地中,印加人逐漸脫穎而出,降服周邊,建立了印加帝國。16世紀初,兩個帝國管控的面積和人口都達到新高,正處於上升期。按照美洲歷史自身的發展軌跡,本該持續擴張、再攀高峰。沒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西班牙人跨洋登陸,滅亡兩個帝國,強行將美洲納入了由歐洲人主導的發展軌跡。

因外力介入,改變某地原來獨立發展的進程,在歐亞大陸早已頻頻發生,此事通常耗時費力。不過16世紀在美洲大陸上演的這一幕,因實力過於懸殊,省略了反覆拉鋸的過程,人數龐大的弱勢一方在短時間內就被摧毀了此前的積累。阿茲特克人的技術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印加人已經能夠製造青銅器,但不會製造鐵器。如此脆弱的帝國根本無法抵擋西班牙人的入侵,美洲其他各地的小國和部落更是不在話下。槍炮無情,疾病更無情,美洲人對歐洲人帶來的多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造成大量死亡。各種原因疊加後,幾千萬美洲原住民只經過百年滌盪,至17世紀初已銳減至幾百萬。後來歐洲人、非洲人逐漸加入,各民族在美洲大地開始了新的融合過程。時至今日,還擁有原住民身份的印第安人佔比已經很小了。

在大航海開啟的全球化進程中,美洲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地域增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內容展現在以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各個層面。先到先得的西班牙人推行奴隸制經濟,對無窮的寶藏進行瘋狂掠奪,鑿山挖礦,獲取貴重金屬;毀林造田,種植經濟作物。隨著貿易額加大、參與者增多、分工細化,經濟政治關係愈發複雜,以歐洲、非洲、美洲為三點,歐洲人建立了三角貿易體系。

三角貿易興旺開展的同時,美洲很多獨特的農作物玉米、馬鈴薯、甘薯、南瓜、西紅柿、花生,經濟作物可可、煙草等被引種到世界其他地區,另外,水稻、甘蔗、茶葉、咖啡等品種也被引種到美洲。這一物種交換的過程,尤其是幾種高產作物的傳播,促使全球人口快速增長。對於全世界來說,這是又一次影響深遠的農業革命,並影響到後來的工業革命。

按自然地理劃分,以巴拿馬地峽為界,美洲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按文化地理劃分,分為北美地區和拉丁美洲。現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先進事迹已經廣為傳頌,而拉美的坎坷命運則成為北美光環的反襯。殖民早期,西班牙人主要經營拉美地區,其中葡萄牙人佔有以亞馬孫河流域為主的巴西。西班牙人幾乎獨享美洲利益的時段大約維持到17世紀中葉,之後其他歐洲國家紛紛染指。18世紀初爆發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令西班牙在歐洲徹底衰落,也導致其對拉美的統治逐步減弱。由於政治上追隨法國,19世紀初拿破崙失敗後,西班牙再次遭受打擊。拉美各地紛紛效仿美國,反抗宗主國西班牙的統治,謀求獨立建國。這一過程中,湧現出聖馬丁、玻利瓦爾等英雄。熱心此事的英國派來很多志願兵,藉機報了西班牙幫助美國獨立的一箭之仇。

聖馬丁和玻利瓦爾

拉丁美洲追求獨立的起因與美國相同,宗主國竭立維護的殖民制度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而土生白人與宗主國之間再也無法調和矛盾,只能獨立。不同的是,北美13個原英屬殖民地最後聯合組成一個國家,而西屬殖民地最終獨立為眾多國家,另外還有少數地區仍處於殖民統治之下。受啟蒙運動影響,當時獨立後的拉美國家除巴西外,都選擇建立共和制,在很多方面有重大舉措,例如取消向印第安人徵收人頭稅、廢除奴隸制等等。至19世紀中期時,拉美國家的發展水平並不遜於美國。不過,這批世界上較早的共和國,幾乎都長期盛行軍人獨裁統治,也就是具有拉美特色的考迪羅制度。

考迪羅在西班牙語中是首領的意思,在拉美原指地方軍事首領。這種軍事首領的產生源於早期殖民過程中,王室與殖民領袖簽署協議,後者被授權去征服特定區域,成功後可以擁有各種特權,利用軍事手段,維持專制統治。

脫離王室束縛的考迪羅最早產生於拉美獨立戰爭時期。在爭取獨立的鬥爭中,一批軍事領袖為推翻殖民統治做出過不同程度的貢獻。獲得成功後,這些人順勢成為國家領導人,也就是第一代考迪羅。類似第一代考迪羅的故事在世界史中極為常見,拉美的特殊之處是還有各種後續的考迪羅,直到20世紀後期才逐漸減少。考迪羅換代的方式本質上是政治強人利用軍事強權、以新代舊,但名義上受共和制約,要通過民主選舉、召開議會、制定憲法來證明自身的合法性。如果這些招數都不好使,還可以藉助槍杆子,來場軍事政變或武裝革命。

拉美多國的政治變動中,常能看到美國的身影。美國較少直接武力介入,卻不會輕易錯失干預的機會。尤其是二戰以後,美國對拉美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強,蘇聯也曾參與其中,但僅培養了古巴這一顆碩果。如果說美國為了獲益,刻意維持考迪羅制度,有點言重。美國也曾試圖幫助拉美國家向自己學習,但成效不大,而支持軍事獨裁,不過是見機行事。

外患和內亂都是軍事獨裁的誘因。拉美國家的地緣安全局勢很難引發大型戰爭。早在1890年,美國與拉美各國就成立了「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即現在「美洲國家組織」的前身,此後美洲內部無大戰,各種兵戎相見的強度無法與歐亞非相比。兩次世界大戰,連大洋洲都被捲入,拉美卻基本能置身事外。但是拉美各國的內亂卻很多,可能引發內亂的因素更多。而各國很少由於內亂導致大規模激烈的內戰,考迪羅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成為考迪羅制度得以保持的主要原因。

考迪羅制度土生土長,很難輕易改變,常被認為是限制拉美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從政治上看,考迪羅有兩個盟友,一是大莊園主,一是天主教教會,一邊連著經濟基礎,一邊連著靈魂上帝,三者都混得如魚得水,倒也相得益彰。重中之重,當然是經濟基礎。其實不難發現,儘管考迪羅們換來換去,卻很難改變拉美特有的大莊園制度。

大莊園制度源於殖民時代的早期,不限於農業生產,也包括礦產開採。這些農場、礦山出產的商品,在全球貿易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而且這種優勢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居然保持了近五百年。即使西班牙帝國衰落了,殖民地獨立建國了,奴隸制經濟消亡了,也沒能改變拉美地區在全球的經濟地位。

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經濟造成拉美國家普遍存在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巨大的現象。在這種危機四伏的經濟狀況下,要想保持社會運轉,恐怕也只有考迪羅制度才能應對。但是獨裁久了,社會百弊叢生,這時只需換一個獨裁者,能帶來少許新風即可。而一旦推行公平分配、增加福利,就會危及價格優勢,從另一個方向引發社會更大的動蕩。

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逐漸改變了地區的經濟結構,大莊園制度開始消解衰落。經過多輪反覆,20世紀後期,拉美各國普遍政治左轉,向大財閥和外國資本開刀,底層民眾的利益受到重視,雖然社會問題依然很多,但至少飽受非議的考迪羅制度已經難以為繼。另一個無論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或公有、私有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繼而代之: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不能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社會狀態。要想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只有藉助技術進步並伴以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對於中等收入陷阱的起因,通常會從尋找劣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容易忽視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過度依賴某些優勢,從而造成社會發展的整體劣勢。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概念,拉美地區是典型代表。其實對於拉美來說,這是一個老問題,可以上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罪魁禍首」就是農業優勢。

美洲的面積小於歐亞大陸,但南北狹長,比歐亞大陸的寬度還長。拉美地區主要處在低緯度的赤道兩側,氣候類型以熱帶和亞熱帶為主,氣候溫和,溫差較小,不僅雨量豐沛,而且季節分布相對均勻。自然地貌中不乏高山大河,植物種類豐富。尤為難得的是,海拔在3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佔總面積的60%,擁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古代美洲人經過多年積累,培育了100多種植物,與整個歐亞非培育的植物數量相近;其中糧食作物達20多種,多於後者的總和;而玉米等幾種高產作物的單位產量,更讓後者望塵莫及。

但是拉美天然的農業優勢也伴隨著一個不足之處。美洲大陸雖然盛產能被培育的植物,卻少有能被馴化的動物。這除了造成畜力缺乏、傳染病殺傷力大之外,從整體看,還造成社會組成缺乏多樣性,不像歐亞大陸,農耕、游牧兩者可以相互促進。其後果是,由於地理環境封閉,美洲不能與其他大洲溝通,因此缺少技術交流和創新,而撒種就長、栽苗就活的農業優勢達到一定高峰後會長期停滯不前。這一地區的農業格局散而小,遠不如歐亞幾個文明古國的生產規模和管理水平;同時金屬工具可有可無,也不需要發明車輪來提高交通效率。然而沒有這些,社會難以實現進步和轉型。所以說在農業社會,擁有高產作物的拉美地區就已經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成為殖民地擺脫封閉狀態後,情況很難說有根本改變,只是借用新技術,繼續擴大原有的農業優勢,另外還增加了礦產資源這項性質相似的新內容。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拉美被固定在資源提供方的位置,造成自身經濟結構相對簡單,延伸到社會層面,對於技術、教育、科研的要求都不高。這種「優勢」向上阻礙政治制度進步和增效,向下壓制技術升級和研發。所以拉美可以爆發獨立戰爭,但是不會爆發像美國一樣的南北戰爭。

拉美很多重要產業長期受控於美歐資本和勢力,各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不如各國與其他地區國家的關係緊密,經濟結構同質化嚴重,彼此的競爭性超過互補性,工業產品在全球缺乏競爭力,連中美洲的小國和加勒比海的島國也玩不出什麼特殊花樣;所以最佳選擇還是在領頭羊美歐經濟的帶動下,大家保持步調基本一致,以不變應萬變。這必然導致拉美各國的社會發展、政治走向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部分有識之士曾認識到這種不足,開展過類似中國的洋務運動,希望提升技術水平,優化經濟結構,但是總體效果不佳。因為支持技術升級,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需要有一個工資增長及生活質量提高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階段。這種嘗試存在極大的風險,遇到挫折往往意味著政治自殺。

對農業優勢形成的路徑依賴不會因資源的所有權歸屬於少數人多數人或國外國內而改變,也不會因貧窮富裕或獨裁民主而改變。拉美既無擴張需求,又無被侵之憂,經濟總體處於世界中等水平,比上遠遠不足,比下綽綽有餘,饑荒難以發生,民眾心寬體胖,只有貧民,沒有難民。政治腐敗見怪不怪,毒品貿易以毒攻毒。人們搞狂歡、踢足球、做美容、曬太陽,生於安樂,也死於安樂,讓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中那些深刻的反思只能停留在反思階段。

巴西里約熱內盧依山而建的貧民窟。拉美國家有很多這樣的城市山地貧民窟。儘管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卻有別於通常意義的城市化進程。因為工業化不足,貧民大量失業。

雖然變化相對緩慢,但拉美地區並未止步不前,尤其是二戰後,在工業化、城市化方面取得很多進步;在信息化時代,也大幅降低了社會運行成本。不過,不知道是應該慶幸,還是應該惋惜,拉美地區依然存有巨大的農業潛力。尤其是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的世界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亞馬孫河水系及巴拉那-拉普拉塔河水系中,眾多大大小小的平原都能開闢成新的糧倉。民以食為天,作為冷戰後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當面對自身人口壓力,或者世界其他地區出現糧食危機的時候,拉美人民能輕易放棄唾手可得的農業優勢嗎?拉美人民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日子難道還需要再經歷一個瑪雅紀年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蟲草」有沒有用?來看論文到底說了什麼
高顏值戰鬥機-斜紋&斜線款天蛾系列
耳廓狐:雖然我耳朵很大,但我不叫大耳狐
撲朔迷離的猴棗,靈藥還是騙局?
泥潭龍:小時候吃肉長大了吃素的奇特恐龍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