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二十五 觀耳根(十)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二十五 觀耳根(十)

丑二、別明應說之相


各別說明,菩薩應身跟說法的種種差別的相狀。




分二:寅一、現四聖法界。寅二、現六凡法界。

現身不同,所說的法也不同。




寅一、現四聖法界




應菩薩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我們講感應道交,現在看能感的。菩薩是用什麼樣的因緣來招感觀世音菩薩現前。



看能感。世尊!若有一個人發了菩提心,也俱足了菩薩種性,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斷的精進修習止觀,已經成就禪定的功德,也就是說這個菩薩是加行位的菩薩。他就在三昧當中進修無漏,勝解現圓。




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個他發了菩提心,第二他成就三昧的禪定,第三在禪定當中修學無漏之法。




什麼叫無漏之法呢?小乘的無漏是偏空涅槃,偏空的真理,大乘的無漏是中道實相,他在禪定當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這時候勝解現圓,他那個智慧即將現前。他這個時候因位已滿,果位即將現前,即將進入解脫道,但是他還有一點身心的障礙,將成未成,這三種條件。




以這三種條件為能感,這時招感觀音菩薩現前。




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在這時候,我現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佛身,來開導安慰這個菩薩,開顯中道實相之理,使令他能夠快速的成就法身菩薩的果位。




這是針對於這菩薩的感應。



應獨覺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假設是有一個有學的獨覺,他修學獨覺之法。他怎麼修呢?寂靜妙明,妙明就是他觀照的智慧,寂靜是他所觀的無生之理。



獨覺一般都是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地方,這人世間已經沒有佛法流布,所以他不能透過語言文字的學習,那他怎麼辦呢?他是靠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是看大自然的變化,春天到了百花盛開,秋天一到那種肅殺之氣,整個花葉掉落了。他看到整個外在的環境隨著季節而產生變化,他就了解這世間上的相狀是無常敗壞的,從這悟入無生之理。獨覺他在這種情況之下勝妙現圓,他這種無生的智慧即將成就,但是還沒有成就。




這時菩薩就現獨覺身,來演說諸法無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的證得獨覺的果位。




應緣覺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緣覺是生長在有佛的時代,秉持十二因緣而修學,他這個時候怎麼修呢?斷十二緣,順逆的觀察,他首先觀十二因緣的順觀,所謂的流轉門。因為無明而緣行,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產生一種十二因緣的流轉。他逆觀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依止順逆二種觀察來斷除十二因緣的相續,這時候緣斷勝性,勝性指的是他無生的智慧現前,而且慢慢慢慢的即將斷除十二因緣的相續,這叫勝妙現圓,無生的智慧即將成就。




這時觀世音菩薩現前,說諸法無生的道理,使令他快速成就緣覺的果位。




應聲聞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有學這個地方指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於四果相。緣覺跟獨覺他是沒有分位的,聲聞人才有分位。




這個聲聞人他已得四諦空,已經證得四諦我空少分的真理,他修道入滅,道指的三十七道品,當然主要是四念處。他繼續的修學四念處,觀察五蘊身心是不凈、苦、無常、無我,慢慢趨向於偏真的涅槃,在那個時候勝性現圓,我空的真理即將圓滿,也即將證得阿羅漢果。




這時菩薩在他即將成就,但有障礙的時候現前,為他演說諸法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理,所謂的一切法有世間苦集二諦的流轉,有滅道二諦的還滅,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這無我的真理,使令他極速的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地方說明觀音菩薩證得圓通以後,他怎麼去救拔這些四聖法界的修行者。




這地方有二段值得說明:只要是跟佛菩薩感應,都不是單方面的,佛菩薩不會主動現前,一定除了你自己的修學以外,你心中要有需求的心,這一段下堂課會說明,為什麼感應要有需求的心。第二個是說菩薩現佛身、現獨覺、緣覺、聲聞,他怎麼沒有現菩薩身?蕅益大師解釋說:因為觀世音菩薩他本來就是菩薩,他本來就是菩薩就不用示現菩薩身,他也能夠現菩薩身,只是說菩薩身對他來說,就已經不是應身了,是他本來的身。




觀世音菩薩他給與九法界眾生種種安樂的功德,這地方先講到四聖法界,給他無為安樂的功德,下面會講到六凡法界,有為安樂的功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和尚 的精彩文章:

念佛人習氣太重怎麼辦?
佛教眾生如何報國土恩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二十五 觀耳根(九)
比佛更大無上福田

TAG:小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