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史前巨魚利茲魚,可以長到16.5米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魚類之一

史前巨魚利茲魚,可以長到16.5米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魚類之一

史前利茲魚到底可以長多大

利茲魚是恐龍時代—種體形巨大的魚類,但它到底能長多大卻—直是個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研究結果稱,這種魚可長到16.5米,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魚類之一。

利茲魚生活在距今約1.65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以浮游生物為食。過去考古學家收集到不少利茲魚骨骼化石,但由於這些化石大多是較小的碎片,所以很難判斷這種魚的確切大小,曾有研究認為其長度不超過10米。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人員和國際同行分析了新發現的利茲魚骨骼化石,並對此前發現的大量樣本進行了詳細考察,發現其骨骼內部生長結構有像樹木年輪一樣的特徵,據此可以推斷出其體形大小。

研究顯示,利茲魚可在出生後20年內長到八九米長,在40年左右的壽命中最多可長到16.5米。這個體形與現代最大的魚類鯨鯊相當,而鯨鯊的壽命約為70年,因此,利茲魚的生長速度很可能超過鯨鯊。

研究人員稱,利茲魚雖然體形如此巨大,卻僅靠浮游生物為食。它的存在和滅絕可能與海洋浮游生物種群的巨變有關,對此進行研究有助於人f門理解海洋生物種群在歷史上的變遷。

鳥類的鳴聲

鳥類的鳴聲和形態特徵一樣,具有物種的特性。但是與形態特徵相比,鳴聲更具有個體的特異性,因此鳴聲往往被用來鑒別物種,並用於個體的判別。鳥類的鳴聲變化很大,有些物種簡單,有些物種十分複雜,但它們都蘊藏了不同的生物學信息。不同個體的鳥類可以通過不同的聲音以及聲音的不同變化來表達個體之間的行為通訊,以此實現通信訊號的功能,因此它具有語言的功能——是一種特殊的「語言」。

鳥類發聲不同於人類,人類用喉頭髮聲,而鳥類則是依靠鳴管和鳴肌發聲。

鳥類的鳴聲包括鳴唱和嗚叫。嗚叫指鳥類發出的各種各樣較短促、較簡單的鳴聲,雌雄個體在全年內都會發出,例如飛行嗚叫、覓食嗚叫、築巢嗚叫等。而鳴唱則是由雄鳥在繁殖期內發出的持續時間較長、相對較複雜的鳴聲。鳴唱具有兩大主要功能:宣告領域和吸引配偶。

鳥聲具有物種的特異性,不同物種具有不同的鳴聲。鳥類可以識別同種鳴聲以避免雜交,維持種群的獨立性。許多實驗都證明,鳥類對其本種的鳴聲應答最為強烈。發聲是鳥類的一種行為,不僅與遺傳、生理因素有關,還受社會行為和棲息環境的影響。這些複雜的相互作用促使鳥聲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鳥類鳴聲的形成和發展與人類語言發展幾乎相同,雛鳥在發育過程中,向自己的父親或者鄰居學習發聲,並根據自己的聽覺反饋,不斷地進行發聲練習。

鳥類發聲就像是人類的個人簽名一樣,具有個體獨立性,可進行個體識別。鳴唱的音調、短句結構、句法和組成的詳細內容可提供個體資料,以使鳥類能夠認出後代、雙親、配偶及鄰居。個體發聲的差異還可使鳥類能夠分辨出鄰居和陌生鳥並作出應答。較為有意義的研究是根據聲音的穩定性,通過某些特定的聲學參數對個體進行「標記」,或者根據有些鳥種雌雄間鳴聲差異來鑒定雌雄、識別個體,從而達到監測某些種群、個體的目的。

鳥類鳴唱的複雜性源於鳥類發聲器官特定結構的複雜性和神經系統的協調作用,鳴唱的表現形式同時受多種因素影響,並可根據改變的環境進行適應性調節。從行為學和生態學觀點來看,許多鳥類因具有學習鳴唱的能力而導致鳴唱得以傳承。聲音模式由於遺傳而建立,因經歷而改進,其複雜性的表達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雙重影響。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鳥類的聲信號適應在其各自棲息環境中都趨於達到最有效傳播的效果,也就是使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衰減損失達到最小。鳥鳴特徵除與生存環境有關外,還與鳥的體形大小、喙的大小等密切相關。一些鳥類在雜訊下會增加鳴聲的頻率和鳴聲響度,以達到有效通訊的目的。

不同種的鳥具有不同的鳴聲,而在同種的不同亞種間、各地理種群間、甚至不同的個體間也會有不同程度的鳴聲差異。鳥類鳴聲的差異包括宏地理變異和微地理變異。宏地理變異指距離較遠的,例如,相隔上千千米的不同地理種群之間的鳴聲變異,這些種群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是不可能相遇的。微地理變異指的是距離較近的,具有潛在雜交可能的相鄰種群之間的鳴聲變異,假如各種群內的個體各自共享部分或全部的鳴唱特徵,而種群間互不相同且存在明顯的邊界,這樣就構成「方言」。方言既體現鳴聲的一致性,也體現個體性。方言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種群的擴散和基因漂移。鳴聲也可作為系統分類的一個參考標準,尤其是對近緣種、姐妹種的鑒定研究。鳥聲在鳥類系統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廣泛的重視。

20世紀末,鳥聲研究幾乎滲透到鳥類學研究的各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新型的聲音記錄和聲譜分析等設備不斷湧現,使研究者能更精準、更細緻地深入研究鳥類鳴聲,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鳥類「語言」奧秘的解析。根據鳥聲的特徵,可以研發和改進現代化的通訊設備,並可用於招引益鳥、防治鳥害等應用研究,在仿生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發揮潛能,進而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為何大部分北極熊都是左撇子

動物群中像猩猩、猴子等都存在左撇子,多數動物中「左撇子」和「右撇子」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人類絕大多數都是右撇子,只有10%至12%的人是左撇子,但北極熊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左撇子。這是為什麼呢?

除去物種遺傳因素,還有一些動物行為原因。北極熊中大部分是左撇子這一現象的產生和北極熊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眾所周知,北極熊生活在有大片浮冰的北極南部邊緣地帶,緊靠著海洋,有一塊塊斷裂開來的浮冰和來這裡繁衍的海豹,北極熊就以捕食海豹為生,特別是環斑海豹。

北極熊常趴在冰面上海豹的通氣孔旁邊等著,或是當海豹爬上冰面休息時就躡手躡腳地撲過去。北極熊有一身白色的皮毛,當它從冰面往水下看的時候,它會「聰明」地用右手捂住自己的黑鼻子,把自己隱藏在白色中,而騰出左手去捕食,這也就為「為什麼大部分北極熊都是左撇子」找到了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假如你想從頭開始製作「蘋果餡餅」,你就必須首先創造宇宙
FDA:仿製葯開發的關鍵路徑(上)
6個超炫的太空實驗「劇毒」沙門氏菌在太空中毒性能增加7倍
青蛙有好幾千種,你總能看到各種各樣非常奇葩的種類
盤點5種遠古的「空中霸王」比如和滑翔翼一樣大的巨鳥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