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朱永新:兒童閱讀決定民族未來

朱永新:兒童閱讀決定民族未來

朱永新:兒童閱讀決定民族未來

兒童閱讀決定民族未來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朱永新

本文為2017領讀者大會朱永新教授的主旨演講。

兒童,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詞語,但是,我們真正理解他嗎?

兒童閱讀,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語,但是,我們能夠真正有效地行動嗎?

我曾經說過,童年的長度決定了國家的高度。同理,我們還可以說,兒童閱讀的深度決定了民族精神的高度,在這個意義上說,兒童閱讀決定著民族未來。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回到兒童,認識兒童,關注兒童閱讀。

那麼我們今天理解的兒童,是怎樣的兒童呢?我們認為,兒童不僅是一種生理上的年齡,更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兒童一直是缺位的,是被歷史遺忘的。步入近代以來,人們才開始嘗試去理解兒童。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還停留在淺層次上,無論在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都處於摸索的階段。就像我一直說的:童年的秘密還遠遠沒有被發現,童書的價值還遠遠沒有被認識。對於我們來說,童年仍然是一個黑匣子,對這個「黑匣子」的破解,我們一直在行動,但還沒有具有突破意義的重大發現。

童年一閃而逝,兒童瞬間成人。如果我們認真、用心地研究兒童,如果我們用立體的思考對待兒童閱讀,我們一定會發現,人類文明的王冠之上,最為嬌嫩也是最為美麗的那顆珍珠,就是兒童的精神世界。

格林說,所有的童書都是預言書。早期閱讀對人們的影響無疑是刻骨銘心的,是塑造精神趣味與人格傾向的,自然,也是多少能夠預測未來的。我們要用兒童閱讀讓兒童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美麗,也要用兒童閱讀去塑造兒童美好的人格,更要用兒童閱讀去創造一個民族美麗的未來。

朱永新:兒童閱讀決定民族未來

關於兒童閱讀的意義與方法,已經有許多文獻論述了。這裡,我想借用我曾經提出的「成長六字訣」,即「信、望、愛、學、思、恆」六個字、也就是六個緯度來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第一個字:

在兒童閱讀之中,信,應該放在第一位,因為,這個字,決定了兒童的精神底色

對於兒童閱讀而言,信,有兩個主要含義。一是要相信兒童,相信閱讀。二是要通過閱讀培養兒童對世界,對人的根本信任。

對於成年人來說,某些東西是難於把握和經不起推敲的。比如這個「信」字。在成人的世界中,我們囿於種種我們自己深信不疑的原因,常常會迴避,逃避,甚至扭曲它。我們經常會一葉蔽目,對人性、對世界充滿不信任。

然而,兒童的世界,卻總能充分把握這個主題。從小馬過河,到咕咚來了;從皇帝的新裝,到快樂王子;兒童總能用某種單純、真摯的方式進行獨特而清晰的解讀。兒童的純粹、堅定,是我們的精神文明中最寶貴的財富。

蒙台梭利曾經說過,兒童是成人製造出來的。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只有成人的邏輯,沒有兒童的邏輯。兒童的邏輯與成人的邏輯越是相近,兒童的天性也就越被壓制,成長的空間就越小。

明代思想家李贄之所以提出「童心說」,就是指要看見兒童自身的亮光,相信兒童。

所以,具體到當下的兒童閱讀,我們如何能夠遴選出最能真正代表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孩子在童年時期,對我們的文化產生信任,產生信賴,產生信仰,這是兒童閱讀不可迴避的問題。

與此同時,讓兒童如何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建立起對於周圍世界,對於人類未來的根本信任,這是時代給我們拋出的另一個重要話題。

這兩個課題猶如硬幣的兩面,密不可分,需要我們特別用心的琢磨。

第二個字:

在兒童閱讀之中,望,也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激發兒童的閱讀願望;其二,是通過閱讀幫助兒童構建希望,形成人生的理想。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更多的是用受傷過、痛過、失望過作為理由,從此對望若即若離,不再珍視。從此對理想不再憧憬,不再追尋。而在兒童的世界裡,望,永恆存在,始終照亮生命。

好奇心是打開未知世界的一把鑰匙,也是閱讀最重要的動力。滿足好奇心是發展好奇心最有效的路徑,知道自己「不知道」是讓自己知道得更多的最深刻誘因。只要對世界充滿好奇,自己就會去尋找答案,就會走進書籍的世界。所以,滿足好奇心是激發兒童閱讀願望最重要的秘訣。

孩子是由大人牽手進入閱讀的世界的,無論是自覺的引導,還是無意的帶進,大人在孩子閱讀方面的作用無論怎麼評價也不為過。愛讀書孩子的背後往往有愛讀書的父母。兒童是通過榜樣來學習的。對孩子「給我讀書」說一百遍,不如自己捧起書本讀給孩子看,更不如與孩子一起讀書。這也是新教育強調親子共讀的原因。

大人讀書時專註的神態和滿足的表情,大人之間討論書中的人物與故事,親子之間交流共讀的心得,這些做法會比簡單地把書丟給孩子去讀,或者直接把書「餵給孩子」,更能夠把孩子帶進閱讀的世界。

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聽故事走進書本的世界,從而成為讀者的。許多孩子因為喜歡書中的故事,慢慢認識了書中的文字,藉助這些文字,又慢慢走進了其它的書籍,發現了新的故事。所以,兒童閱讀其實不是從自己獨立的閱讀開始,而是從「聽讀」開始的。父母要把講故事作為激發兒童閱讀願望的重要方法。

對於兒童而言,閱讀是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形成對於人生、對於未來的基本態度和價值觀的最主要的路徑。在閱讀之中,要給予他更多的光芒,這種光芒與兒童的內心交相輝映。它產生一種蓬勃的希望,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它將會引領我們不斷的向前。因此,選擇兒童圖書,重要的是從這個積極的角度進行選擇。引導兒童閱讀,也要從這個積極方向,進行引領。

第三個字:

兒童愛自然、愛生命、愛自由,愛提問,愛思考……簡單地說,兒童熱愛世界,因此兒童熱愛一切。與兒童之愛相比,我們成人顯得那麼健忘與冷漠。

我們在兒童閱讀中,特彆強調培養兒童對於閱讀的摯愛,以及通過兒童閱讀保持和發展兒童對於世界的熱愛。

從兒童的天性來看,沒有人是不喜歡聽故事的,沒有人是不愛閱讀的。關鍵是我們如何找到他們喜歡的書。就像我們早期著迷的食物大致顯示了我們的軀體特徵一樣,我們的精神氣質多少與早期的閱讀有關。這是一個互為依賴互為作用的過程。我們吃過的東西(讀過的書)在塑造了胃口的同時也塑造了人自己。選擇怎樣的書,會培養出怎樣的讀者。要讓孩子真正熱愛閱讀,首先要選擇真正能夠打動他們的心靈,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書籍。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偉大的書。其實他說的正是指青年時代的這種閱讀,純粹,沉醉,通宵達旦,沒有功利色彩,這種感覺如愛情一樣深刻而影響一生。而這種對於閱讀的摯愛,基於兒童時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的培養。

當然,閱讀本身也是培養兒童對於世界的愛的重要源泉。作家周大新曾經說,向孩子們推薦書的時候,應該把握兩個標準,第一,這本書是否在傳達愛,第二,這本書是否在告訴孩子什麼東西是美。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正是因為書,把我們和整個世界,和書里書外的世界與人物聯繫起來。我們在物質與精神的世界中穿梭而行,書把我們心中的美好喚醒。在兒童閱讀的過程之中,要注意感性的共鳴和理性的反思兼備。這就是智慧愛的閱讀法,這樣的過程,也就能夠讓兒童在閱讀之中產生更多收穫。

或者更簡單地說,愛,就是要讓兒童和世界之間,和世界上的無論圖書,還是人之間,產生關聯,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由情入理,推動兒童閱讀的發展,進而推動兒童身心的發展。

第四個字:

一個學字,難倒了千千萬萬的成年人。這也許是因為成年人的世界,過於重視功利化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的過程本身。在這個意義上,成年人需要借鑒兒童的思維:學,是本能,是天性,是一種與生活和自然相處的方式。

蒙台梭利說過,兒童有一種未知的力量。幾千年來,兒童真正的創造力和潛能一直沒有得到重視,「這些沒被採摘的果實具有極大的價值,它們的珍貴甚至勝過金子,因為它們是屬於人類精神世界的財富」。蒙台梭利曾經用「有吸收力的心靈」來形容兒童強大的學習與成長能力,我們可以把兒童的大腦設想成一個強大的吸收器,外部世界的所有一切,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進入到兒童的大腦之中、心靈之中。在從新生兒到幼兒的短短几年中,兒童掌握了世界上最為複雜的語言和思維,獲得了無數的知識和技能,這一些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對於兒童卻是如此自然。

學,從某種意義上,其實指的就是閱讀本身。閱讀能力,就是最重要的學習力。之所以我們如此倡導兒童閱讀,則是因為我們在兒童時期養成的這種學習力,它不僅僅是一種能力,同時還是一種習慣。也就是說,一個熱愛閱讀的兒童,不會成為一個厭倦學習的成人,這也就意味著,在信息時代,在這樣一個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里,掌握了安生立命最重要的根本能力。因此,我們如何強調兒童閱讀,都不為過。

人類幾千年來創造的知識智慧與偉大思想都在那些最偉大的著作中。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對於培養閱讀興趣與學習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也是有胃口的,就像飲食一樣,好的食物品嘗多了,自然就對垃圾食品不感興趣了。好的作品讀多了,自然就知道什麼才是偉大的作品,就會尋求那些最美好的書籍。

好書不厭百回讀。對於有些重要的經典,是需要反覆多次的閱讀的。讀書就是交朋友,第一次是認識新朋友,第二次就是再見老朋友。每一次見面,就會加深一次印象,增添一份友誼。所以,在童年的早期,應該儘可能讓孩子與那些最偉大的經典相遇。

閱讀是學習最主要的路徑。對於學習而言,僅僅做一名讀者是不夠的,要檢驗學習的成效和閱讀的結果,說話與寫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即把自己閱讀的東西說出來和寫出來,能夠清晰地說出來,清楚地寫出來,才表明真正的理解。而這與下面的第五點關係就非常密切了。

第五個字:

成年人經常宣稱自己理解和尊重一切人的發展規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並不了解兒童,而且已經在無意識中壓抑了自己與兒童的發展。

我們本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我們可以經常反思。兒童在思考這一點上,最容易被成年人詬病。可事實上,當我們從感性的角度,把兒童稱之為天生的詩人時,也應該從理性的角度,把兒童稱為天生的哲學家。這是因為兒童所思考的,通常都是人類最本質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宏大,並不是日常生活之中時常所見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被成人忽視,提問的兒童也同樣沒有受到重視。所以,這裡說的思,主要是指讓兒童在閱讀的過程中善於提問、思考,並且通過閱讀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維。

讀書不是為了記憶,不是為了讓兒童成為一個會走動的「書櫥」。讀書是為了讓兒童活得更加明白,為了讓他們知道有一個更加精彩的世界。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了思考的閱讀,才是真正的深度閱讀。兒童只有在閱讀之中獨立思考,才能夠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深度,才能夠讓我們的民族有高度。

因此,我們常常很關注讀什麼書,卻常常忽視了怎麼讀,正是因為我們自身對於「怎麼讀」會導致怎樣的思考,沒有足夠的研究。我們最容易陷入用成人意志代替、壓抑兒童意志的誤區。只有深切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解放兒童,從而迅速有力的真正推動兒童閱讀不僅往廣度上拓展,同時往深度上發展。

為了培養兒童的思考力,選擇一些有挑戰性的書籍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書讀起來明白曉暢毫不費力,但對兒童來說只是增加一些信息量,或經歷了一次娛樂生活而已。有些書讀起來卻有些費力,甚至是艱難,但是恰恰是這些書,會挑戰和提升兒童的理解力。當然,這種難度的恰到好處是很重要的,不能讓兒童望而生畏。

善於提問的主動閱讀,是培養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自發自主的閱讀,會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懷疑精神。因為,書籍打開了一個個通向世界的窗戶,每扇窗戶的風景都不相同。孩子慢慢地就會懂得欣賞、比較、分析,形成自己的思想。

美國學者艾德勒說,「閱讀時越主動,就讀得越好。所謂主動閱讀,也就是能提出問題來。」主動與被動地閱讀,與積極與消極的工作一樣,結果是完全不同的。主動地閱讀,頭腦會像一個聚焦燈,會自覺梳理閱讀的內容,把握內在的邏輯,釐清各種關係。提出問題,就是主動閱讀的辦法,會讓閱讀更有方向。

第六個字:

兒童閱讀的「恆」,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讀書要有恆心,二是要通過堅持閱讀培養兒童意志力,培養兒童的堅持性。

出於身心發育的特點,兒童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極度專註、異常痴迷,但是對於自己眼下不感興趣的事物,也會顯得煩躁不安無法堅持。所以,「恆」是離童年稍遠的一個品質,需要時光的鍛造而成。

而閱讀恰恰是一個滴水穿石的過程。在當下五光十色的世界裡,靜靜地讀一本書,所需要的耐心遠遠超過了電影、遊戲等各種娛樂。

在這樣的現狀下,一方面,我們用電影課等新的手段、新的方式,吸引兒童閱讀,豐富兒童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另外一方面,成人毫無疑問的將要對兒童進行有效引導,以各種巧妙的方法進行各種「干預」。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父親的禮物》,講述了我的父親在我童年時,每天早晨5點左右強迫我起床練字的事。這樣的經歷培養了我持之以恆的早起習慣,雖然沒有讓我成為書法家,卻讓我在時間上擁有了專註高效的每天兩三個小時的閱讀與寫作,得以發展自己。所以,在我本職的行政工作之外,我業餘的學術研究也從來沒有懈怠。

對於兒童來說,閱讀也正是如此。一旦外在干預養成內在的閱讀習慣,就是讓閱讀成為了生活方式,就會讓兒童受益終生。

當閱讀成為兒童的生活方式時,我們要談的就不再僅僅是閱讀,而是如何讓兒童更為全面的發展,讓我們的藝術、運動、創造等各種事物,真正融到兒童的生活之中,讓兒童擁有幸福完整的童年生活,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從而創造幸福完整的人生。

我相信,幸福完整的童年與幸福完整的人生,這是每個父母希望看見的,是每個老師正在努力的,也是每個兒童應該享有的。

就是為了這個神聖的目標,也是為了這樣的一個美好而柔嫩、需要成人精心呵護的目標,我們今天聚在這裡,再一次重複地,不厭其煩地回到兒童。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只要有一個兒童沒有閱讀,我們就會堅持不懈地說——閱讀,從兒童開始。

- End -

主編:宋程 責編:小悅君

加入一起悅讀群請找小悅君

加微信15300077378,並標註「微群」

朱永新:兒童閱讀決定民族未來

一起悅讀

ID:readtogether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郵箱17read@sina.com

投稿 | 加入我們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起悅讀 的精彩文章:

薦讀|讀友專欄:老照片記憶
「悅讀·回顧」踏上銀河列車,遇見宮澤賢治——共讀《銀河鐵道之夜》
「偶爾讀首詩」羅伯特·弗羅斯特《給解凍之風》
科幻還是現實?當女性只是行走的子宮|書與影

TAG:一起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