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吉普賽人仍在流浪

英國:吉普賽人仍在流浪

在摩登都市中有一群游牧者,他們擁有獨立於現代社會之外的生存技能。關於這些人,悅耳的名稱是歌舞者、占卜師,難聽的稱呼是騙子、小偷。他們從來不被主流社會接受,卻無數次被寫進文學作品而流傳後世。人們稱他們為吉普賽人。

吉普賽孩子的童年短暫,他們的目標是「成為最棒的戰士、馬夫、射手及採集者」。

「把你趕來趕去,你願意嗎」

過去半年裡,9歲的吉普賽女孩瑪格麗特跟隨家人搬遷了30次。她告訴英國《每日郵報》,自己想要的只是一個固定的家。

在英國,為了安置居無定所的吉普賽人,伯明翰一處地區被劃為合法的吉普賽居住地,但當地居民不願和他們做鄰居,不時驅逐他們。

今年2月,一群吉普賽人在伯明翰Shenley專科學校的停車場內安營紮寨,學校為「安全起見」停課一天,並報了警。面對執法人員,吉普賽人讓孩子留在拖車裡。根據當地法律,警察不能移動有乘客的車。孩子們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喜悅沒能維持多久——警察強迫他們安靜地離開。

目睹了這一切的瑪格麗特不能理解,為什麼人們總是嫌棄吉普賽人。「我們不是流浪狗,我們是人。如果把你趕來趕去,你願意嗎?」她對《每日郵報》說,「我們不是壞人,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只想有個安身之所。」她的姐姐布麗吉特·瑪麗頗有同感:「那些人只是一天沒上學而已,而我們這輩子都沒念過書,因為一直在流浪。」

與警察對抗無果後,吉普賽人開著20輛房車離開,原本美麗的校園留下滿地垃圾,清理費花了幾千英鎊。

對無視社會秩序的吉普賽人,許多歐洲人抱有排斥的態度,雙方衝突時有發生。英國《衛報》報道稱,2003年在「吉普賽人滾出去」的咆哮聲中,英國一群種族主義者將15歲的吉普賽少年約翰尼·德蘭尼圍毆致死。不過,法官並沒有根據警方的調查結果把此案定性為種族主義暴行。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2008年11月,捷克邊境靠近德國的小鎮利特維諾夫爆發了反吉普賽人的右翼遊行。幾百名「光頭黨」打著「吉普賽人必須滾」的旗號招搖過市,警方並未及時制止。不甘示弱的吉普賽人以行動回應——主要是偷竊,還有幾人持刀襲擊了一家酒吧,造成3人受傷。這一事件的發酵,促使驅逐吉普賽人的聲浪在歐洲迅速蔓延。

一名吉普賽人不無感傷地說,他並不想責備那些種族主義者,如果事態繼續惡化,他們只能搬到別處,繼續流浪。

瑪格麗特不能理解,為什麼吉普賽人處處被人嫌棄。

吉普賽孩子童年短暫

由於無法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瑪格麗特沒有像同齡人那樣去上學,而是和朋友們整天玩耍。她知道,等待她的是和上一輩相同的命運:成為目不識丁的家庭婦女,和其他吉普賽婦女一樣守在家裡照顧家人,而男人們忙於尋找暫居的地方,直到被驅趕,再繼續尋找下一個,如此往複。

據《每日郵報》報道,英國超過兩萬名吉普賽人面臨和瑪格麗特一家相同的處境。吉普賽人的童年短暫,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女孩們最多讀到小學畢業就輟學,回家幫助母親做家務,而男孩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承擔成年人的工作,比如開車、趕馬。

在紀錄片《吉普賽兒童:我們的秘密世界》中,6歲的蕾哈娜居住在杜倫,她的夢想是「當一名清潔工,清理地磚」。12歲的羅珊妮輟學一年了,她相信「長大後還上學就不對了,應該在家料理家務,幫媽媽照顧家人,如果家裡不幹凈,人們就會說你的閑話」。她的朋友說,就算接受教育,將來也找不到工作。

像瑪格麗特和羅珊妮這樣的吉普賽女孩可能16歲就會結婚,生兒育女,男孩們則以另一種方式早早告別童年。

在這部紀錄片里,11歲的雙胞胎兄弟亞伯拉罕和約翰尼臉上稚氣未脫,卻儼然一副大人模樣。他們能熟練駕駛自動擋和手動擋汽車,趕著馬去市場販賣,接受吉普賽籠中格鬥的訓練,還要像長輩那樣掌握傳統的吉普賽生存技能:生火做飯、採集食物、用弓弩捕獵等。雖然「還沒射中過一次」,但他們已經自視為大人,只是在姐姐眼裡,他們還難掩孩子氣。

兄弟倆的叔叔托尼是頂級的吉普賽籠斗手,他教孩子們搭建籠斗場地、培養他們的格鬥技能。亞伯拉罕很聽叔叔的話,他坦言:「我們其實不想打架,但我們得為戰鬥做好準備。」他的榜樣是爺爺,因為「爺爺很小的時候就會用弓弩打獵了,那時一家老小都靠他打來的獵物維生」。

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迥然不同,但吉普賽人並不感到窘迫,反而引以為豪。「吉普賽孩子承受著很多壓力,他們要成為最棒的戰士、馬夫、射手及採集者。如果不努力,就會被族群里的其他人笑話。你不但要為自己樹立名望,還要為吉普賽人贏得聲譽。」托尼說。

停泊在伯明翰的吉普賽人房車

「就算他們不能融入社會,

我們也不該責備他們」

如果時光倒退數千年,吉普賽人是生存能力很強的採集者,但如今他們體會到的只有「走錯了歷史舞台」的尷尬。他們奔波在水泥森林之間,遊離於社會規則之外,生存工具與時俱進,觀念卻停留在過去。他們是偏見的受害者,而他們製造的麻煩又加深了人們的偏見。

供職於美國福克斯電視台的帕特里克·威利指出,歷史上,從來不曾建立國家的吉普賽人因其膚色和信仰而屢遭欺凌。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把他們當作奴隸對待,二戰時期的大規模屠殺導致90%的吉普賽人口消失。一次次迫害和屠殺在吉普賽人心裡留下創傷,使他們對「非我族類」始終保持警惕和距離。

帕特里克認為,吉普賽人的壞名聲和他們傳統的營生不無關係——由於一直在流浪,他們能幹的只有打鐵、販馬、表演和算命等不穩定的營生,一旦失去收入,偷竊和行乞就成了必要的謀生手段。生存至上主義的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物權觀念淡薄,經常無視社會規則。

到了21世紀,對吉普賽人的歧視仍然嚴重,他們中的一些人努力融入社會,但並不成功。一名27歲的吉普賽青年告訴《明鏡》,沒有人願意僱傭他,就連黑市也寧願選擇烏克蘭人而不是吉普賽人。灰心喪氣的人們把邊緣化視為傳統的一部分,拒絕融合,即便在文化「大熔爐」美國生活了幾個世紀,當地的吉普賽人也不送孩子去上學,繼續流浪。

這個族群中不乏有識之士。瑪格麗特的祖父帕迪·多赫蒂相信,他們應該放下過時的觀念,跟上時代的腳步。「很多人認為孩子不想去學校讀書,其實這該歸咎於父母。是上一代把孩子們培養成了因循守舊的人。每個孩子都應該接受教育,即使他的父母是文盲。」

帕迪呼籲族人們努力讓孩子們過上正常的生活。「我孫子才13歲,但看起來像21歲了。所有吉普賽孩子都跟他一樣,少年老成。」他認為孩子們的童年太過短暫,希望孫女瑪格麗特擁有不一樣的人生。他鼓勵她接受教育、充分挖掘潛能,不要做傳統的家庭主婦。

事實上,在主流社會也有一些支持吉普賽人的聲音。一名南非網友在《每日郵報》網站評論稱,吉普賽人強大的野外生存技能值得人們學習。另一位英國網友則質疑:「做家庭主婦怎麼了?」

「就算他們不能融入社會,我們也不該責備他們,因為迎接他們的只有欺凌和壓迫。」英國社會心理學家麗貝卡·塔伯說,「為什麼不是我們去融合吉普賽文化呢?為什麼我們不能跟他們互相學習?吉普賽文化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青年參考 —— 多些世界眼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參考 的精彩文章:

庫爾德獨立公投:百年夢想,代價幾何
世界需要適應特朗普的雙面外交
法國「國民英雄」演繹老兵傳奇
俄美著手為雙邊關係「止損」
美國又傳「國務卿將被炒」

TAG:青年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