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學大師課南懷瑾篇——第四課《君子之交淡如水》

國學大師課南懷瑾篇——第四課《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們在社會中生活,很難再像《桃花源記》中描述的把個人隔絕出來。交際是我們現代人必須要面對和學會的。我們都願意結交良友,但是究竟要怎麼發現良友,怎麼去結交他呢?

國學大師課,跟隨南懷瑾先生一起學習第四課《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四課

君子之交,淡如水

1、沒有分享的人生是一種懲罰

曰: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於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問齊宣王:「獨自娛樂的快樂,和人一起娛樂的快樂,哪一種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又問:「和少數人一起娛樂的快樂,與和多數人一起娛樂的快樂,哪一種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娛樂更快樂。」

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中寫道:如何是獨樂樂?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與人眾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是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分享是什麼?如果你讓一千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就會得到一千個不同的答案。在生活中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要想得到快樂、幸福和幫助,就得先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和幸福,學會幫助別人。希望自己生活得好的人,也應該幫助其他人生活得更好;渴望快樂與幸福的人,應該把自己的快樂幸福與別人分享。

這正如培根所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可見,分享的過程是一個凈化心靈的過程。

2、交友,從識人開始

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交而後擇,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

——《中說·魏相》

聰明人先選准人再交朋友,不聰明的人先交朋友再選擇人。所以聰明人很少因交朋友帶來麻煩,不聰明者的人卻經常因交朋友而帶來怨恨。

常言道,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大家在結交朋友之前,要先了解一個人的性情、品德以及習慣。

南懷瑾先生認為,就識人而言,還是孔子的「視、觀、察」識人法比較簡便易行,而且對每個人都適用。這種方法如何運用?第一,看這個人的追求目標;第二,看這個人實現目標的手段;第三,看這個人的興趣愛好。

用孔子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方法看人,不管對方是披著羊皮的狼,還是披著狼皮的羊,都將現出原形,你就可以據此擇定自己的真朋友。

「識人」確實是一種極高的智慧,需要你花精力、下功夫。不過,有個良師益友,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非常重要的。相比較而言,「識人」所下的功夫是非常值得的。

大多數人「識人」都喜歡靠自己的感覺,感覺這個人不錯,或是感覺那個人不好,其實,這種感覺常常是不靠譜的。因為人的感覺總是會不自覺地偏向自己,所以常常會出錯。

在生活中,我們不能依照自己的感覺去識人,給一個人定性,不能因為他對你怎樣,就認為這個人不好。

3、「比而不周」的錯誤交友觀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

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君子的為人處世,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做比而不周。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

孔子所說的「周」,其意為以道德忠義團結人,「比」則是以暫時的共同利害互相勾結。可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人,他們偏偏鍾愛於「比」,背離組織原則,常常聚集在一起嘰嘰咕咕,今天說這個不是,明天說那個不是,全以個人的好惡出發,或者今天你幫我解決點什麼,明天我幫你辦點什麼。相互得利,可損害的卻是公眾的利益。

南懷瑾先生曾經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古寫的篆文「比」字,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

其實要做到「周而不比」最關鍵的就是愛。這愛說的不是私愛,而是大愛,是對天下人都要有愛心,無論他好還是不好。

4、成也「三友」,敗也「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迎奉承而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與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說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明著是在教導我們交朋友的道理,實則是告誡君王「近賢臣,遠奸佞」。朋友就像一面鏡子,從他們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就像是唐太宗說的「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孟母數次換居就是想給孟子換個好環境,讓他和有品德的人接觸而遠離無德的人。

5、別奢求改變對方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

君子如果做事輕率不厚重,就會失去威信,即使學習,也得不到鞏固。要以忠誠、守信為做人準則,不與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犯了錯誤,不要害怕它,要及時地改正過來。

對於這段話,其實有很多解釋,贊成和反對的都有,儒家講究不恥下問,為什麼又不能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呢?

南懷瑾先生對於這句話倒給出了不同的見解,它說,「無友不如己者」並非指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你身邊的每一位朋友都有他的過人之處。人與人交往看優點,做到「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南懷瑾先生的解釋看似與原文有些脫節,但深刻理解就會發現,這正符合孔子「謙遜」的處事標準,與「三人行必有我師」之說正好前後呼應。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向來都是「規過勸善」一說,認為朋友有了錯過,就要想辦法幫助改正;朋友有不足,也要想辦法彌補,這才是真正的朋友。這當然是對的,但是,這當中也涉及到一個「度」的問題。

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二字,尊重別人,同時也是尊重自己。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標準、理念強加於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沒有誰會是誰的附屬。

6、以利交友,利窮則人散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論語·里仁》

孔子說:「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於個人私利來行事,就會造成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解釋這句話的時候,將它引申到了交友之道上。他說:對於朋友,若以利害相交,要當心這種厲害的結合,不會有好結果,最後還是怨恨以終。

正如《文中子》中所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如果用權勢去與人交朋友,當權勢傾覆的時候,朋友關係就斷絕了;如果用利益去與人交朋友,沒有利益的時候,關係自然就散了。

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是靠錢財、權勢、利益結交而來的,因為真正的朋友之間從來都不會在乎金錢的得失。

南懷瑾先生將朋友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利害上的朋友,也就是我們說的利益之交;第二種是經濟上的朋友,我們可以稱之為通財之交;第三種是道義之交。

利益之交,交情全在利益上,算不上真正的朋友;通財之交,說的就是朋友之間可以互通有無,不計較錢財得失,這是非常難得的;而最可貴的就是道義之交,相識相交全在本心,完全沒有一絲利害雜質。

7、借石攻玉交良友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怎樣修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要先磨快工具。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南懷瑾先生說:「歷史上多半把孔子描寫得像塑像那麼呆板可怕,並不是溫、良、恭、儉、讓。照這個樣子,若今日孔子是我老師,我一定會對他遠離一點,怕跟他對面講話。」

南先生所解讀的孔子是曉得利用關係的。他要到某一國家去,達到某一個目的,先要和這個國家的上層人物搞好關係,同時把這個社會關係搞好,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達到仁的境界。

他認為孔子這些話,看起來是教人使用手段,事實上,任何人,任何時代,都是如此。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為仁,目的是做到仁,是救世人。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如果我們不能懷著一個遠大的目標,那勢必不能光靠自己一個人完成。有時候,適當地借用別人的力量,來完成自己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法門。

《詩經》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善於借力,任何一個人都能夠與你走近,為你所用。一旦你掌握了這項本領,何愁得不到他人的幫助呢?

8、適當的距離才是美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莊子·人間世》

愛馬的人,以精細的竹筐裝馬糞,用珍貴的蛤殼接馬尿。剛巧一隻牛氓叮在馬身上,愛馬之人出於愛惜隨手拍擊,沒想到馬兒受驚,咬斷了勒口,弄壞了胸絡。本意是愛馬,卻使馬受了傷害,能夠不謹慎嗎!

南懷瑾先生說: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專註於那一點的時候,什麼也無法改變。一個人入迷的時候,要勸他「回頭是岸」,難上加難。所以,明知道你是為了他,但有時候出於自己利益的需要,他卻會忘記你是在為他著想。因此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無論夫妻、父母、兄弟還是朋友,總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對愛的認同,需要雙方心靈的契合,因此愛既要考慮對象和條件,也要考慮方式和方法,既不要使愛成為一種負擔,也不要使愛變成一種傷害,不要無意中得罪他人卻不自知。

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道防線,以保障對自己心靈的絕對支配權。孔子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親近他們,他們就會覺得不恭敬,疏遠他們,他們又會生怨恨。因此,為人相處,「距離」二字相當重要。

課程預告——明日繼續分享

第五課

《學習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

每天6:00與您準時相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而第一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國學第三課——寡慾是幸,知足是福
李雙江談起兒子:捨不得,手伸出來還沒下去,眼淚都下來了!父母「絕情」對孩子未必是壞事
教師節要到了,教你怎麼和老師有效溝通?

TAG:學而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