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獸醫學內部筆記(二)

中獸醫學內部筆記(二)

中獸醫內部筆記(二)

中草藥及方劑

(一)中藥性能及方劑組成

1.中藥的四氣:寒、涼、熱、溫。另有平性葯(中性葯,如甘草、大棗)

2.中藥的五味:辛、甘、酸、苦、咸。(淡味依附於甘,滲濕利尿,如茯苓車前子)

3.藥物的升降沉浮:指藥物進入機體後的作用趨向;升浮藥物的特點是主上行而向外,屬陽;沉降藥物的特點是主下行而向內,屬陰。

4.歸經:對機體臟腑或經絡的選擇性作用。

另有引經葯,如桔梗(上行)、牛膝(下行)

5.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

相須:將性能功效相似的同類葯配合,其協同、增效作用。

相使:將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不同類藥物配合;一種為主,另一種為輔,提高主葯的功效。

(記住常用搭配:麻黃與桂枝;荊芥與防風;石膏與知母;柴胡與升麻;大黃與芒硝;黃芩,黃連,黃柏;山楂,神曲,麥芽;金銀花與連翹;大青葉與板藍根;羌活與獨活;川貝母與浙貝母;生薑,乾薑,炮姜;桃仁與紅花等)

6.方劑組成原則:君(主)、臣(輔)、佐、使。

7.方劑的組成變化形式:藥味增減、藥量增減、數方合併、劑型變化。

(二)解表葯及方劑

1.辛溫解表葯(發散風寒葯):麻黃: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防風:祛風發表、勝濕解痙;荊芥:發汗解表、祛風;紫蘇:發表散寒、行氣和胃;生薑長於止嘔,解毒。

2.辛溫解表方: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灸甘草;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桂枝湯: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荊防敗毒散:主治外感挾濕的表寒證。

3.辛涼解表葯(發散風熱葯):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柴胡:和解退熱、疏肝理氣、升舉陽氣;柴胡-升麻用於子宮脫垂等;升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昇陽舉陷;葛根:發表解肌、生津止渴、昇陽止瀉;桑葉:疏風散熱、清肝明目。菊花:清肝明目作用強於桑葉,又可解毒。

4.辛涼解表方:銀翹散:主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引起;小柴胡湯:主治少陽病。

(三)清熱葯及方劑

1.清熱瀉火

葯:石膏:清熱瀉火、外用收斂生肌;知母:清熱、滋陰、潤肺、生津;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蘆根:偏於清熱生津;

方: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要治陽明經證或氣分熱盛。

2.清熱涼血

葯: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玄參:清熱養陰、潤燥解毒;地骨皮:清熱涼血、退虛熱。穿心蓮:燥濕止泄,善治肺熱咳喘。

方:犀角地黃湯:主治熱入血分、熱擾心營者。

3.清熱燥濕

葯: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黃柏:清濕熱、瀉火毒、退虛熱;秦皮:清熱燥濕、清肝明目;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

方:白頭翁湯: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主治熱毒血痢;茵陳高湯:茵陳、梔子、大黃;主治濕熱黃疸;鬱金散:清熱解毒、澀腸止瀉;主治腸黃(馬急性腸炎)。

4.清熱解毒

葯:金銀花:清熱解毒;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方: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主治三焦熱盛或瘡膿毒。

5.清熱解暑

葯:香薷:祛暑解表,利濕行水;青蒿:清熱解暑,退虛熱,殺蟲。

方:香薷散:馬牛傷暑;藿香正氣散:陰暑(表裡同病,濕滯脾胃如胃腸感冒)

(四)瀉下藥及方劑

1.攻下

葯:大黃:攻積導滯、瀉火、涼血、活血祛瘀;芒硝:軟堅瀉下、清熱瀉火;番瀉葉:瀉熱導滯

方:大承氣湯:大黃、硭硝、厚朴、枳實;主治結症、便秘。

2.潤下

葯:火麻仁:潤腸通便、滋養益津;(利水消腫)郁李仁:潤腸通便、利水消腫;食用油:潤燥滑腸;蜂蜜:潤肺、滑腸、解毒、補中。

方:當歸蓯蓉湯:主治老弱、久病、體虛畜之便秘。(有補虛作用)

3.峻下逐水

葯:大戟、甘遂方:大戟散,水草肚脹、胸水腹水。

(五)、消導葯及方劑

1.消導葯:神曲:消食化積、健胃和中;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消油膩麥芽:消食和中、回乳;消麩料雞內金:消食健脾、化石通淋;萊菔子:消食導滯、降氣化痰。

2.消導方:麴櫱散:消積化谷、破氣寬腸;主治馬、牛料傷;保和丸:消食和胃、退熱利濕;主治食積停滯。

(六)止咳化痰平喘葯及方劑

1.溫化寒痰

葯:半夏:降逆止嘔,燥濕祛痰、寬中消痞、下氣散結;寒痰,止嘔天南星:燥濕祛痰、祛風解痙、消腫毒;為祛風痰頑痰的主葯;旋覆花:降氣平喘、消痰行水;白前:溫而不燥,長於祛痰,又能降氣治咳嗽。

方:二陳湯:制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主治濕痰咳嗽、嘔吐、腹脹。

2.清化熱痰

葯:貝母:止咳化痰、清熱散結;瓜蔞:清熱化痰、寬中散結;桔梗:宣肺祛痰、排膿消腫;天花粉:清肺化痰、養胃生津;前胡:降氣祛痰、宣散風熱。

方:麻杏甘石湯:麻黃、杏仁、炙甘草、石膏;主治肺熱氣喘。

3.止咳平喘

葯: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款冬花:潤肺下氣,止咳化痰;百部:潤肺止咳、殺蟲滅虱枇杷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紫菀:化痰止咳、下氣;白果:性澀而收,偏治久咳,肺虛氣逆。

方:止咳散:主治外感咳嗽;蘇子降氣湯:主治上實下虛的喘咳證。

(七)溫里葯及方劑

1、溫里葯:附子: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除濕止痛;入氣分,回陽於頃刻,走而不守。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肉桂:暖腎壯陽、溫祛寒、活血止痛;入血分,藥效持久,守而不走。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氣和胃、暖腰腎;吳茱萸:溫中止痛、理氣止嘔;艾葉:理氣血、逐寒濕、安胎。

2、溫中祛寒方:理中湯:党參、乾薑、炙甘草、白朮;主治脾胃虛寒證;茴香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胯疼痛;桂心散:主治脾胃陰寒所致的吐涎不食、腹痛、腸鳴泄瀉。

3、回陽救逆方:四逆湯:熟附子、乾薑、炙甘草;主治肝腎陽虛、心腎陽虛,少陰病或太陽病誤汗亡陽,四肢厥逆。

(八)祛濕葯及方劑

1.祛風濕

葯:羌活:發汗解表、祛風止痛;獨活:祛風勝濕、止痛、秦艽:祛風濕、退虛熱;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木瓜:舒筋活絡、和胃化濕;五加皮:祛風濕、壯筋骨。

方:獨活散:主治風濕痹痛;獨活寄生湯:主治風寒濕痹、肝腎兩虧、氣血不足。

2.滲濕利水

葯:茯苓:滲濕利水、健脾補中、寧心安神;豬苓:利水通淋、除濕退腫;茵陳:清濕熱利黃疸;澤瀉:利水滲濕、瀉腎火;車前子:利水通淋、清肝明目;金錢草:利水通淋、清熱消腫。

方: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利水消腫常用方,主治外有表證,內停水濕;八正散:主治濕熱下注引起的熱淋、石淋,證見尿頻、尿痛、口乾舌紅、苔黃、脈數。

3.芳香化濕

葯:藿香:芳香化濕、和中止痛、解表邪、除濕滯;蒼朮:燥濕健脾、發汗解表、祛風濕;佩蘭:醒脾化濕、解暑生津;白豆寇:芳香化濕、行氣和中,化痰消滯;草豆蔻:溫中燥濕、健脾和胃。

方: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主治胃寒食少、寒濕困脾;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中暑。

(九)理氣葯及方劑

1.理氣葯: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青皮:疏肝止痛、破氣消積;厚朴:行氣燥濕、降逆平喘;枳實:破氣消積、通便利膈;香附:理氣解郁、散結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和胃止瀉;砂仁:行氣和中、溫脾止瀉、安胎;檳榔:殺蟲消積、行氣利水。

2.理氣方:橘皮散:主治馬傷水腹痛起卧;越鞠丸:主治由於氣、火、血、痰、濕、食(六郁)所致的肚腹脹滿、噯氣嘔吐、不消等屬於實證者。

(十)理血葯及方劑

1.活血祛瘀

葯: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止痛、養血安神;桃仁:破血祛瘀、潤燥滑腸;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王不留行:活血通經、下乳消腫;赤芍:涼血活血、消腫止痛;乳香:活血止痛、生肌;沒藥:活血祛瘀、止痛生肌。

方:桃紅四物湯:桃仁、當歸、赤芍、紅花、川穹、生地;主治血瘀所致的四肢疼痛、血虛有淤、產後血淤腹痛、血淤所致的不孕症;紅花散:主治料傷五攢痛(即:蹄葉炎);生化湯:主治產後血虛受寒、惡露不行、肚腹疼痛;通乳散:主治氣血不足、經絡不通所致的缺乳症。

2.止血

葯:三七: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小薊:涼血止血、散痛消腫;地榆:涼血止痛、收斂解毒;槐花:涼血止痛、清肝明目。

方:槐花散:主治腸風下血、血色鮮紅、糞中帶血;秦艽散:主治熱積膀胱、弩傷尿血。

(十一)收澀葯及方劑

1、澀腸止瀉

葯:訶子:澀腸止瀉、斂肺止咳;烏梅:斂肺澀腸、生津止渴、驅蟲;肉豆蔻:收斂止血、溫中行氣;石榴皮:收斂止瀉、殺蟲;五倍子:澀腸止瀉、止咳、止血、殺蟲解毒。

方:烏梅散:烏梅、干柿、訶子肉、黃連、鬱金;主治幼駒奶瀉、濕熱下痢。

2.斂汗澀精

葯:五味子:斂肺、滋腎、斂汗澀精、止瀉;牡蠣: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斂汗澀精;浮小麥:止汗;金櫻子:固腎澀精、澀腸止瀉。

方:牡蠣散:主治體虛自汗;玉屏風散:主治表虛自汗及體虛易感風邪者。

(十二)補虛葯及方劑

1.補氣

葯:党參:補中益氣、健脾生津;黃芪: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暖和藥性;山藥:健脾胃、益肺腎;白朮: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方:四君子湯:党參、炒白朮、茯苓、炙甘草、主治脾胃氣虛;補中益氣湯:主治脾胃氣虛及氣虛下陷(子宮脫垂);生脈散:主治暑熱傷氣、氣津兩傷。

2.補血

葯:當歸:補血活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白芍:平抑肝陽、柔肝止痛、斂陰養血;熟地黃:補血滋陰;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肺、安胎。

方:四物湯: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主治血虛、血淤。

3.助陽

葯:肉蓯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淫羊藿: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除濕;杜仲:補肝腎 、強筋骨、安胎;巴戟天: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補骨脂:溫腎壯陽、止瀉。

方: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主治腎陽虛衰;巴戟散:腎陽虛衰:(腰跨疼痛,後肢難移,腰脊僵硬等)

4.滋陰

葯:沙參:潤肺止咳,養胃生津;麥冬:清心潤肺,養胃生津;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枸杞子:養陰補血,益精明目;天冬:養陰清熱,潤肺滋陰;石斛:滋陰生津,清熱養胃。

方: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三補),澤瀉,茯苓,丹皮(三泄);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潮熱盜汗,腰膝瘺軟無力,耳鼻四肢溫熱等;百合固金湯:主治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燥咳氣喘,痰中帶血等。

(十三)平肝葯及方劑

1.平肝明目

葯: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方:決明散:主治肝經積熱,外傳於眼所致的目赤腫痛,雲翳遮睛。

2.平肝息風

葯:天麻:平肝息風,鎮痙止痛;鉤藤:息風止痙;全蠍: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蜈蚣: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僵蠶: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疏散外風方:牽正散:白附子、白僵蠶、全蠍;主治歪嘴風。

平息內風方:鎮肝息風湯:主治陰虛陽亢,肝風內動所致的口歪眼斜,轉圈,抽搐等。

(十五)安神開竅方葯

葯:硃砂:鎮心安神,定驚解毒。外用治療瘡瘍腫毒,口舌生瘡;酸棗仁:安神之力較優,又可益陰斂汗;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石菖蒲:化濕和中,宣竅豁痰。

方:硃砂散:硃砂(另研),党參,茯神,黃連。重鎮安神,扶正祛邪。主治心熱風邪。

(十六)驅蟲葯及方劑

葯:川楝子:驅殺蛔蟲,且有行氣止痛之功;南瓜子:殺絛蟲。驅蛔之力弱,但無毒性而可多用;蛇床子:治療皮膚病、瘙癢症的要葯;鶴草芽:驅絛蟲要葯。

方:貫眾散:貫眾,使君子,鶴虱,蕪荑,大黃,苦楝子,檳榔。驅蟲。胃腸道寄生蟲病。對馬胃蠅療效好。

(十七)外用藥及方劑

1.外用藥:冰片:宣竅止痰,消腫止痛:硫磺:外用解毒殺蟲,內服補火助陽;硼砂:解毒防腐,清熱化痰;雄黃:殺蟲解毒:石灰:生肌,殺蟲,止血,消脹;白礬:殺蟲,止癢,燥濕祛痰,止血止瀉。

2.外用方:冰硼散:冰片,硃砂,硼砂,玄明粉;主治舌瘡;青黛散:主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3)桃花散:陳石灰,大黃;主治創傷出血。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牧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元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