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京話日報》三位主筆,在一年內先後自殺,《京話日報》也關張了

《京話日報》三位主筆,在一年內先後自殺,《京話日報》也關張了


當彭翼仲得罪權貴被流放新疆,並在民國建立後回京與他的同志重辦《京話日報》時,他們發現,社會倫理正在傾覆,用梁濟的話說,民國社會只講法律,無視家庭道德倫理,民眾被稱為國家的主人,但反而「國性淪亡」。

近代啟蒙:市民運動的喜與悲

在繼續前行之前,不妨回頭看看歷史。中國近代公共輿論的出現,並不是以報紙的問世為標誌的。如果報紙與雜誌仍然掌握在洋人與由「士」演變而來的新式知識分子之手,有一個恆定的價值標準,那麼它仍然是所謂「高級報紙」,前近代士林即輿論界的面貌並無根本改觀。在現代社會框架中,政府、市民與知識分子的三方博弈,才是互相制衡的正常格局。

1904年,沒落官宦子弟彭翼仲創辦了《京話日報》。我們可以將彭翼仲與這份報紙的命運,視為近代知識分子試圖與成型中的市民社會溝通的某種寓言。

《京話日報》三位主筆,在一年內先後自殺,《京話日報》也關張了

《京話日報》

彭翼仲讀過書,捐過官,經商為生。戊戌變法前他拒絕加入強學會,而六君子之死卻讓他覺得國事不可為。1900年,彭翼仲在淪陷於八國軍隊之手的北京城裡,靠賣麵粉、瓷器等小生意過活,比他家高得多的門第也經受著同樣的命運。北京被迫變為了一個平面化的市民社會,沒有政府,也沒有知識分子,唯一比較吃香的是齊如山那樣的翻譯。

彭翼仲與他的同事,在啟蒙內容上沒有任何獨創,他們的啟蒙資源完全來自於前二十年的維新報刊:科學、文明、愛國、自強這些關鍵詞充斥報端。《京話日報》迥異於同時期的各類白話報之處,在於這份日報不僅是用白話向民眾宣講道理與傳播知識。它成功地發動了各階層的市民參與到輿論的互動中來。它的社論文章充滿著「旗人勸旗人」、「書吏勸書吏」、「士兵勸士兵」、「回民勸回民」這樣的市民內部交流。由於報紙使用的是「京話」即北京話口頭語,市民的聲音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而不像「白話」那樣只是文言的翻譯,這是《京話日報》得天獨厚的地方。

《京話日報》三位主筆,在一年內先後自殺,《京話日報》也關張了

彭翼仲

市民們相信彭翼仲,願意買他的報紙,並在上面發表言論,多少基於彭翼仲的底層經驗,而且除《京話日報》外,也再沒有這樣的輿論平台。這份報紙敢於挑戰權貴,直接揭露王府濫殺無辜的真相,敢於報道豬仔華工的悲慘境遇,以致遭到英使館的抗議,敢於代表民眾要求東交民巷各國使館在新年期間約束士兵,不要騷擾市民……這都是《京話日報》能獲得巨大公信力的原因。連宮中的西太后也聽說了這份報紙的名頭,派太監來報館要求每日送閱。此事無疑可以借作某種保護,《京話日報》的報頭上也就印明「恭呈兩宮御覽」。

由於這種平台極度稀缺,《京話日報》承擔了超越新聞媒體的職責,變成了市民運動的一個發源地。短短兩年中,它發動了閱報運動、演講運動、戲曲改良運動、創立濟良所(拯救被虐妓女)與聲勢最浩大的國民捐運動。彭翼仲也成為北京婦孺皆知的市民代言人。

《京話日報》三位主筆,在一年內先後自殺,《京話日報》也關張了

《廣國民捐說》

不過,這種超負荷的使命,也帶來了極大的煩惱。來信揭露的事件,報館需要一一查實,對於人數寥寥無幾的報館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醫生卜廣海捐贈房屋作為講報所,就有流言說屋主是要藉機賣打胎葯;某福音堂貼字條講報,有讀者反映實為藉機傳教;連阜成門外的流氓聚賭,也打著「交國民捐」的旗號;由於《京話日報》名氣大,有人認為所有閱報處都是該報開的,有什麼糾葛全都找上門來……還有旗丁撕報,巡城的砸牌子,種種事端,至於《京話日報》培養出的講報人,講報時經常有觀眾大抬其杠,講報人也往往按捺不住火氣,彭翼仲只好在把社論里勸他們:「講報的主意,原為是糊塗人多,才用這番苦口,鐵打屋樑磨綉針,都到自然成,遇見認死扣子的,千萬別跟他抬杠。」

彭翼仲碰到的種種問題,其實正當啟蒙者試圖將輿論重心下移至市民階層,必然會遭遇到的困境。之所以《京話日報》團體還能堅持,是因為啟蒙的合法性並未喪失,啟蒙者內部的標準相對清晰,啟蒙運動依然是居高臨下的態勢。

當彭翼仲得罪權貴被流放新疆,並在民國建立後回京與他的同志重辦《京話日報》時,他們發現,社會倫理正在傾覆,用梁濟的話說,民國社會只講法律,無視家庭道德倫理,民眾被稱為國家的主人,但反而「國性淪亡」。為此,《京話日報》的三位主筆彭翼仲、梁濟、吳梓箴,在一年內先後自殺(彭未遂),《京話日報》也在慘淡經營後關張,終結了這個啟蒙的寓言。

《京話日報》三位主筆,在一年內先後自殺,《京話日報》也關張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早講史 的精彩文章:

滿清最大的政權合法性危機,在1898年達到了巔峰
如何度過危機時代?張謇的生平給了我們兩層啟發
李鴻章、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張謇卻選擇了回鄉讀書
租界外的洋官員蠻橫強硬,租界內的卻是法律正義的象徵
西洋人形象日益回歸普通「人」,而就不再是「洋人」

TAG:楊早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