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射箭運動員的箭囊開口朝前,而古代箭囊的開口朝後?
射箭既是一項古老的冷兵器技藝,也是奧運會項目之一,很多讀者可能都或多或少看過一些奧運會射箭比賽的鏡頭。
上圖:勇奪零八年奧運會女子射箭個人冠軍的張娟娟女士
奧運會的射箭項目使用的弓是現代競技反曲弓,這是一種將精準度發揮到極致的弓種,雖然造型已經變得現代感十足,但是其基本原理和古代的傳統弓依然有相通之處。現代反曲弓運動員除了弓和弓的配件之外,也有許多其他附屬裝備,比如護胸、護臂等等,其造型和功能,也和古代的相差無幾。
然而,現代反曲弓運動員所使用的箭囊,卻和古代的箭囊有一個明顯的區別。
通過上面兩幅圖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射箭運動員的箭囊,是懸掛在腰間右側的,而且開口朝前,所以放箭之後,箭羽斜著向上朝前。
在很多古畫中,中國古代弓箭手的箭囊大部分也是懸掛在腰間右側的,但卻是「反著」懸掛的,開口朝後,箭羽斜著向上朝後。類似的箭囊在現代射箭運動中也有一些人使用,因為開口相反,所以習慣上稱之為「反向箭囊」。
上圖:宋代《中興四將圖》中嶽飛的侍從攜帶的箭囊
上圖:明代的箭囊(復原)
上圖:現代反向箭囊
然而就小編個人的使用感受而言,在比賽的時候,這種反向箭囊並沒有正向箭囊用起來方便。主要的槽點差不多有三點:
首先,反向箭囊在射箭的時候,人無法看到自己的箭桿,只能順手回身去摸箭,然後抽箭,而且很難知道自己所剩的箭只數量。正向箭囊則可以直接看到箭桿,一眼就能看清自己所剩的箭只數量。
其次,反向箭囊的抽箭動作,是右手拿著箭桿的中間甚至下端抽出,而射箭需要將箭尾凹槽卡入弓弦上固定的搭箭點,所以抽箭之後,右手要移動到箭尾,進行搭箭,比較麻煩。而正向箭囊的抽箭,則可以捏著箭尾抽出,可以直接搭箭。
上圖:反向箭囊的抽箭,是手持中間甚至下端抽出
上圖:反向箭囊抽箭之後,要將右手移動到箭尾端,進行搭箭動作
最後,帶著有箭的反向箭囊沒法靠在椅子的靠背上,因為有箭桿箭羽在那擋著,要是個體重重點的大胖子配上質量不好的木箭,一靠上去,箭桿直接斷了。但是正向箭囊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任何椅子,隨便坐,隨便靠。
畢竟人家奧運會運動員是專業的,他們的選擇,一定是非常科學的。不僅現代弓的選手偏愛使用正向箭囊,就連一些傳統弓項目的選手,也開始使用改良的傳統箭囊,將箭囊的開口朝前。
上圖:使用改良箭囊的傳統弓愛好者
在古代,箭囊對於弓箭手,比彈夾對今天的士兵而言還要重要。子彈小,可以散著放,而箭枝長,無法隨身攜帶,只能放在特定的裝具之中。儘管如此,中國古代的弓箭手們依然選擇了「不好用」的反向箭囊。
而且,這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和文明也都偏愛這種「反向」的箭囊。從日本一直到東歐,到處都有能看到這種「反向」箭囊。
上圖:日本的箭囊
上圖:土耳其傳統箭囊
生產正向箭囊對古人來說,並沒有任何難度,不存在生產工藝達不到的問題。而且箭囊懸掛在身體右側,而刀劍類武器都懸掛在左側,並沒有影響。
然而,古代弓箭手和現代運動員所考慮的點是不一樣的。
現代運動員只考慮在賽場上靜止不動的情況下如何射准,而古代弓箭手則考慮如何在顛簸的騎馬、跑動中保證攜帶箭的穩定性。畢竟打仗不是比賽,不會給你機會讓你站在那不動射一個下午。
上圖:現代射箭比賽都有固定的起射線,靜止打固定距離的靶子
正向箭囊雖然方便,但是有個硬傷,箭羽斜著向上朝前,在向前跑的時候,迎面來的風吹在箭羽上,會形成不穩定的阻力。這個阻力並不大,不會影響射手的奔跑速度,但是這個阻力卻足以把箭桿吹得到處搖晃,如果跑速夠快,甚至會讓箭囊搖晃。
這還僅僅是步行奔跑,如果是在顛簸的馬背上,則氣流更為複雜,箭桿、箭囊亂晃,甚至會像廟裡搖竹筒抽籤一樣將箭盪出去。
另外,向前的箭桿本身就會影響射手的一些動作,如果箭桿亂晃,那麼影響就更大了。
而「反向箭囊」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箭羽斜著向上朝後,這個角度非常像鳥類翅膀上的飛翎,迎面吹來的氣流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向後的力,不僅不會亂晃,而且這個向後的力還會讓箭囊更為穩定。
所以在現代的射箭項目中,「反向箭囊」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現代射箭項目有一種項目被稱之為原野賽,這種賽制中,運動員需要經常跑動,這些運動員則偏愛使用反向箭囊。故而現代反向箭囊也被稱之為「原野箭囊」,正向箭囊也被稱之為「場地箭囊」。可見反向箭囊的穩定性設計,是非常合理的。
上圖:原野射箭賽中使用反向箭囊的選手
而且,古代騎射手有時候會策馬飛馳,箭桿難免會受不住顛簸,如果頂上逆風,風太大了也許會將箭直接刮飛。所以古代的騎射箭囊還有個黑科技,那就是在箭囊中放置很多毛氈,這些毛氈會對箭形成一種擠壓力,確保箭的穩定。
上圖:傳統騎射箭囊內部的毛氈
除了常見的「反向」箭囊之外,中國在隋唐一直到宋朝,還有一種被稱之為胡祿的特殊箭囊。這種箭囊是受到西域騎兵的影響而誕生的,也是一種適合騎射的箭囊,但是他的開口卻是朝前的。
上圖:壁畫中的胡祿箭囊
胡祿非常長,將箭整個的放進囊中,箭頭在上,箭羽正在下,用的時候打開蓋子。其優點是完全不用考慮箭是否會掉,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箭頭,選擇特定的箭頭進行射擊。但是胡祿箭囊的造價過於昂貴,所以宋代之後逐漸被擠壓式的反向箭囊所取代。
上圖:胡祿箭囊(復原)
另外,在西方國家還流行一種背式的箭囊,比如經典的羅賓漢形象,便是手持長弓,身背箭囊。
上圖:經典的羅賓漢形象
這種箭囊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進行速射。手向後摸到箭尾抽箭,直接搭箭就可以進行射擊,如果熟練使用的話,使用這種箭囊可以達到非常高的射速,而且這種箭囊非常深,即使有輕微的顛簸也不會有箭掉落。
但是這種箭囊在中國古代卻並不多見,因為並不符合中國古代的戰爭需要。
首先,古代中國的弓箭手偏愛用大拉力的弓進行遠距離的精準射擊,有時候還得盡量射穿敵人的鎧甲,用輕飄飄的弓對付近距離的無甲目標,不是中國古代弓箭手的追求。古人說:「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體現。而速射是無法保證弓的拉力和精度的。
其次,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弓拉距都很大,很多時候要拉到耳後,所以箭也很長,動輒90公分甚至一米,這種長箭在背式箭囊中很難順利抽出。就好像秦始皇身背長劍,遇到荊軻刺秦的時候,三番五次沒辦法拔劍。
上圖:西方的小拉距,其弓弦只到臉頰
上圖:東方的大拉距,弓弦已經拉過耳朵
總而言之,現代射箭運動員和古代射手的需求不同,要求不同,才產生了這種有趣的小差異。
註: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投稿作者冬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令狐沖大戰向問天,還是原汁原味的香港武俠片帶勁!
※防不勝防,近身搏鬥和遠程射擊兼備的中國匕首槍
※古代最神秘的幾種職業,你聽說過賒刀人嗎?
※從「折腕老手」到「巴頓劍」,美軍騎兵刀究竟是垃圾還是神兵?
※斯巴達300勇士,指環王戰爭場面剪輯,視覺盛宴!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