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龐中華:書寫人生華彩樂章-連載01

龐中華:書寫人生華彩樂章-連載01

按語:這部《龐中華:書寫人生華彩樂章》書稿寫於2005年,完成後一直沒有出版,也一直是我和另外一位作者周亞非先生的人生憾事,尤其作為出版人的我,一直覺得愧對龐中華先生的信任囑託。12年過去了,趁著國慶中秋假期,把書稿重新翻閱,近5萬字看下來喚起我許多親切而深沉的回憶,當時寫稿時的那種感覺又找了回來:那不是寫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一個激情燃燒的時代的記憶,作為比龐中華先生小13歲的50後,從那時到現在,都感到在理想、信念和敬業精神以及勤奮等方面無法與他和他那一代人相比,在那為期3個多月的寫稿過程中,每每被我們自己寫下的文字所感動。思忖再三,決定把書稿投送自媒體平台發表,並且不對書稿做任何改動,原稿原貌,原汁原味。如果自媒體平台能夠審核通過,就請讀者分享這部將分為30個篇章的書稿,讓我們一起回顧一段難以忘懷和值得永遠記憶的歲月。

20世紀80年代龐中華在央視做講座

01.巴山之子的少年時光(上)

1945年8月,古稱「天府之國」的四川。在地處大巴山區的達縣一個小山村裡,一對龐姓夫婦在自己的茅屋裡迎來了一個小生命的降臨。他,就是在若干年後以著名書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當代「中國硬筆書法第一人」而享譽海內外的龐中華。

龐中華的父母為他起了一個聽起來「大」得驚人、叫起來十分響亮的名字,但命運卻註定他要在磨難中長大成人。他降生於斯的小山村,四周山巒疊翠,梯田層層,景色雖十分美麗,但卻異常地貧窮。打記事兒起,他就看到父輩們終年赤著雙腳,穿著打補丁的粗布衣服,肩扛鋤犁,身背竹簍,蹣跚在山上崎嶇的小道,在田間辛苦地勞作。從大人們口中,他聽到這樣一首凄慘的民謠:「高高山,二斗坪,包穀饃饃脹死人。彎彎路,密密林,茅草蓬蓬籬笆門,要想吃乾飯喲,萬不能,萬不能」。這在他幼小的心靈,打下深深的烙印。

龐中華像(左圖:少年宮的手風琴手)

因為貧窮的緣故,龐中華年齡稍長,便和許多窮孩子一樣,每天赤著雙腳,為了生計而放牛割草,上山打柴。夏天,和一群光屁股的小夥伴在村外的水塘里打水仗嬉戲,學「狗刨」游泳;或是用高粱稈製成長方形的籠子,抓了蟈蟈關在裡面,看它們上下蹦跳,聽它們動人的歌唱。年齡的限制,大山的阻隔,雖使他年少不知愁滋味,過著粗茶糙飯、無憂無慮的童年,但也使他很難知曉大山以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那時候,他最大的理想和願望,就是在過年的時候能穿上一雙新布鞋,吃上一碗白米飯。

龐中華書法

1949年,5歲的龐中華被家裡送去上小學。學校在村外的一座土地廟,中間堂屋裡是幾尊泥塑的菩薩,兩側的偏房改作了教室。龐中華和另外幾十個農村孩子,從此像關在籠子里的一群小兔,怯生生地開始了「學堂」的生活。在這裡,他握著家人從貨郎擔那裡買來的粗製毛筆,用一隻破碗底作硯池磨墨,在粗糙的毛邊紙裁成的本子上,開始了平生第一次寫字。那時候,他和小夥伴們最羨慕的,是他們袁老師經常別在上衣口袋裡的那支鋼筆。這是當時大巴山那個偏僻的小山村裡,惟一的一支鋼筆。每當他和小夥伴們看袁老師用鋼筆寫字,就會把老師圍得水泄不通。當看到錚亮的筆尖在紙上划出輕盈而流暢的線條,又組成一個個娟秀而美麗的文字時,都會不約而同地發出「咦——咦——」的讚歎。每逢這時,龐中華就想,鋼筆這東西真好,又好看,用著又方便,不像毛筆那樣,每天都得用碗底磨墨才能寫字,一不留神,還會弄得書本和衣服髒兮兮的都是黑跡。我要是有支鋼筆,該多好啊!

龐中華硬筆書法

然而,那時的山村孩子,哪裡買得起鋼筆啊。龐中華想啊想啊,想得眼巴巴、心痒痒的。於是,他便趁上山割草的時候,用鐮刀砍一枝拇指般粗細的斑竹,截成半尺來長,一頭削成鋼筆尖那樣,中間破開一道小縫,做了一支「土鋼筆」。回到家沾上墨水,寫出的字線條細細的,就像鋼筆尖寫出來的一般。他心裡美滋滋的,還覺得缺點兒什麼,於是就再砍一節粗點的竹管,套住筆管,做成一個筆套。當他把自製的「土鋼筆」插在小汗褂的口袋裡,騎在牛背上得意洋洋地走過村頭,在小夥伴面前炫耀時,贏來很多雙羨慕的目光。後來袁老師知道了,當著全班同學把他表揚了一通,說他很會創造,他心裡甭提有多美了。

1953年8月,龐中華8歲。在重慶市政府工作的伯父見他聰明伶俐,生怕閉塞的小山村耽誤了他的前程,就把他接出去讀書。這是龐中華平生第一次走出大山。當他背著背簍,腳蹬麻草鞋,穿著像電影《小兵張嘎》里張嘎子一樣的對襟汗褂,穿過大巴山崎嶇的山路,一臉疲憊走進城市的時候,讓城裡那些穿皮鞋洋裝的孩子們見了,彷彿是動物園裡跑出的猴子,既稀罕又可笑。他們嘰嘰喳喳地追著他,嘲笑他是「鄉巴佬」,還用大概是剛從地理課本上學來的名詞,送給他一個別號:「土耳其」——那意思是「土得掉渣兒」。這讓他的心靈受到極大的刺傷。

龐中華與書法教師

萬花筒般的城市生活,令初來乍到的龐中華眼花繚亂,新奇不已,也徹底改變了這個大巴山裡放牛娃的命運。這使他很感激自己的伯父:「沒有伯父,大巴山裡就多了一個魯迅筆下的閏土」——對自己的命運,後來的龐中華這樣評價道。(谷文雨 周亞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迪文谷 的精彩文章:

波神留我看斜陽,水晶宮裡奏霓裳:讀張孝祥《西江月》
顏真卿筆隨心運,張旭心隨筆走:書法創作中的意識與無意識
古錢幣的文史價值和收藏投資要點
中國銅鏡是工匠手制的工藝珍品
書法藝術創新:志在新奇無宗則,應從有法思無法

TAG:思迪文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