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01

我就是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那個人,生硬中略帶些尷尬。

六年前的一天,曾經的高中二班照例周末召開同學聚會,班長給我發了信息包括時間地點,我沒有回復。緊接著一個一個電話打來,我沒接。

最後,我堅定地發出了一條簡訊:以後我都不參加聚會了,聚會就不用叫我了。謝謝。

半天內是一個又一個電話響起,十幾個簡訊湧入,我一個也沒回復。

因為這已經是我第N次找借口拒絕了,以前我會說我今天開會去不了,今天身體不適去不了,今天孩子病了去不了,今天出差去不了……而現在,我不想繼續編理由了,要徹底絕了他們的念想。

這還要從八年前第一次高中同學畢業十五周年聚會說起,那一次我異常興奮,全程參與策劃組織、尋人、主持與後期服務等工作。歷時一個月,終於成功舉辦。十幾年沒見的老同學相見分外親切,大家都感覺比身邊的親戚朋友還要親密萬分。就像找到了一種很深的歸屬感,曾經的好友對望唏噓,相擁而泣。我們像親人一樣發誓永遠不分離。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從那次之後,由班長發起,幾乎每個月,每個節日都會相聚,最後發展到每周末都要聚會。由於我曾經的熱情參與和辦事效率,必然每次我都是第一個被邀請的座上賓。或者說已經到了沒有我不行的地步。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最初的揣度與展示之後,大家都已非常熟悉,談論話題漸漸縮小為同學之間的家長里短,飛短流長。有一些混的不太好的同學更是熱衷於每一次聚會,想看看混得好的同學能不能幫扶一把;會下,兩個女同學常常打來電話跟我訴說她們婚姻的不幸、婆媳的不和、親子和人際的煩惱。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剛開始,我視她們為親姐妹一般,非常熱心、耐心地分析解答她們的每一個煩惱。

日子久了,她們仍像祥林嫂一樣不斷地訴說著。我才明白,她們要的並不是一個解決方案,而是一對耐心的耳朵。

於是,我開始借口忙不再接聽她們電話了。而他們卻似乎並沒有察覺。

後來,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02

每一次的聚會和傾聽,讓我在這些毫無養分的事情上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有一天,我問自己,如果我的生活中沒有了這些同學,會怎樣?我突然發現,並不怎麼樣啊,我許多年都過得很好,也不賴以這些同學的存在啊!

其實,熱衷同學聚會的無非是一群害怕孤獨的人,精神依戀的人,意欲在聚會中尋求情感寄託與認同的人。

曾經的我或許也是那樣的人。看似熱鬧的場景卻愈發刻畫出每個人的孤獨。

孤獨是什麼?孤獨這兩個字拆開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熱熱鬧鬧的大聚會,人情味十足。

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

小孩、水果、走獸、蚊蠅自然熱鬧,可這些卻被組合為「孤獨」。是不是很諷刺?

最深的繁華處卻是最深的孤獨。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03

不再聚會的我開始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讓我在幾年間職場晉陞一路綠燈。

不再聚會的我攻讀了第二個博士學位,還在工作之餘開了一所英語培訓學校,苦心研究英語教學法。

不再聚會的我拾起了寫詩的愛好,結識了幾個志同道合的詩友。

不再聚會的我關注孩子學業成長多了,孩子的每一次優秀成果都讓我滿足。

不再聚會的我潛心研究佛學,令自己更加心靜,貼近生命本源。

不再聚會的我每天晨跑一小時,體重減少了20斤。

後來,也曾有過若干次其他段同學聚會的機會,也都選擇不再參加了。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生命浪費不起。同學之間如果有事溝通,難道不應是一個電話、一個單獨相約的事兒嗎?一定要一幫人在一起吃吃喝喝消耗上大半天時間嗎?

聽過一句話,超過八人以上的聚會,就無任何價值了。

極為贊同。人多的時候,你想談某件具體的事兒?不可能。還是私下單獨約吧。

八年過去了,再回過頭來看看以前那些同學,聽到的消息是他們大多數人仍然一邊聚會著一邊八卦著彼此,大多數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原狀,沒有太大進步。

04

當你不再頻繁參加各種同學會的時候,你很可能會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凡聚會必參加的人,愛熱鬧還在其次,「不合群」的標籤才是他們最介懷的。

《半生緣》里寫到,「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在這種巨大的孤獨感驅使下,讓他們強烈地想尋求一種依靠感。而加入某個群體,似乎可以滿足這種依靠感。如果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就等同於他們被這個群體拋棄,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心靈的依託,這是一部分中年男人所不能承受的。

心理學家S.沙赫特認為合群與恐懼有關,合群能降低恐懼,恐懼程度高的人比恐懼程度低的人更傾向於合群。當恐懼時與他人在一起,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反應,據此來確定或評價自己的反應。

所以當人們面臨不熟悉的情況,力求了解這個情況時,導致了合群行為。換句話說,一個人越自信,其恐懼度就較低,那麼他對合群的需求就越低。因此有可能表現為不合群。而害怕獨處更是由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不安引起的。

有人說不加入群體的人很孤獨,其實,孤獨的不是缺席聚會的那個人,而是正在狂歡的那群人。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獨處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尋另一群孤獨時,那才是最孤獨的時刻。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曾看過一句話:成功的人身邊都沒有太多朋友。

比如,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才華不被自己的君王理解和接受,並遭到排擠和迫害;

比如,司馬遷遭宮刑,但他能忍受獨處和白眼,最終成就《史記》;

比如,現代的魯迅也是「一個人的鬥士」,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顯出他的偉大;

比如,科學家陳景潤、愛迪生;藝術家梵谷、拜耳;

哪一個不是擅於獨處的高手?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在於他思維方式與普通人的差異性。因為思維上的差異,成功人士已經脫離了一般人的趣味,所以看起來朋友不多。

所以,不要再去糾結和害怕什麼成功者的寂寞和不合群了,成功者只是看起來寂寞,精神上卻是異常之飽滿。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05

或許你會說,我不需要如此成就,我只想做一個平凡的人。可即便如此,我們普通人若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多的自我尊嚴,哪一種不是一樣需要獨自寂寞地努力?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在不少人的思維里:四個人,三個人熱衷下載蒼井空,第四個人不感興趣,就是不合群;四個人,三個人打著遊戲,第四個人不玩,就是不合群;四個人,三個人逃課,第四個人不效仿,就是不合群。

人是怕寂寞的,於是,大多數人都選擇合群。你以為你的合群,實際上是在浪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你以為你從此找到組織不再孤單,可當你工作不順時,當你頻臨破產時,當你是個十足的loser時,真正幫助你的人還會是那些曾經觥籌交錯的人嗎?

這不用辯駁了,大量生活案例足以說服你。

把安全感寄託於外物與他人,還將怎樣掌握自己的命運呢?自助者,天助。

阿蘭·德波頓說,「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呆在他的房間里。」

只有一個人靜下心來,真真實實地面對自己的心,他才會在黑暗中看得見屬於自己的那道曙光。

那個在同學聚會上消失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多給自己一些保持獨立與享受自我的空間,去充分利用它們,做點更積極的事,即便我們仍然是個普通人,我們卻已然獲得了一種戰勝恐懼與孤獨感的能力,這就是成功。

一群人的狂歡帶給我們的只是喧囂過後更加的寂寥罷了。我們是時候該學會適當地脫離群體,獨自思考並承擔自己的人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