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可法和多爾袞之間一次通信的詳解

史可法和多爾袞之間一次通信的詳解




多爾袞《與史可法書》原文:

多爾袞首先用《春秋》之義,否定了南朝政權的合法性,並以討伐李自成農民軍為名,以吳三桂為榜樣,給南明君臣做效仿榜樣。最後,表明大清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

   予向在瀋陽,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馬。及入關破賊,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於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權致衷緒,未審何時得達?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

第一段,多爾袞首先禮節性地問候史先生,三言兩語之後,話鋒直指史先生:我提醒你史可法,你與馬士英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稱帝,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你們中原王朝歷來尊奉儒家為正統思想,在《春秋》中明確記載著這樣一件事:魯大夫羽父派人殺死魯隱公,立了魯桓公。後來,齊國又派公子彭生殺了魯桓公,立了魯庄公。隱公、桓公都是身為國君而被人殺害的,而魯國人並沒有懲處弒君的亂臣賊子,所以,《春秋》對隱公不書葬,對庄公不書即位,也就是說,魯庄公的即位是不合法的。以此類推,崇禎皇帝自殺是由李自成等流寇逼迫造成的,你史可法作為明朝大臣,不能消滅李自成,為先君復仇,卻忙著擁立新君,對得起死去的君父崇禎嗎?你要清醒地認識到,你們擁立的朱由崧顯然也是不合法度的。

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平西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宿好,棄近日之小嫌,愛整貔貅,驅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謚號,卜葬山陵,悉如典禮。親、郡王、將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勛戚文武諸臣,咸在朝列,恩禮有加。耕市不驚,秋毫無犯。方擬秋高氣爽,遣將西征,傳檄江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忘實害,予甚惑之!   

第二段,多爾袞居高臨下地訓斥史可法:當李自成率兵殺進北京城時,明朝的臣民們各自逃命,這才造成崇禎自縊而亡。放眼當時的大明朝,只有吳三桂感念崇禎同志的恩義,請求我大清出兵相助。我大清才「念累世之夙好,棄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用驅狗鼠」。換句話說,我大清國看在與大明朝多少代人都是關係融洽的老朋友的面子上,不計較前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之間的什麼薩爾滸大戰、寧遠大戰之類的怨恨,積極整兵出戰,為你大明朝出兵報仇。這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這是我大清國仁義無雙的志願軍。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我大清國的國際主義精神。我們本想與你們大明的軍隊同仇敵愾聯合作戰,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你大名鼎鼎的史可法竟然與南明的那一幫無恥鼠輩苟且偷安,貪圖擁立新皇帝的虛名,忘記了消滅李自成為崇禎帝報仇的大事,本末倒置,你的腦子灌水了嗎?實在是我多爾袞所不明白的。

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賊毀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我國家不憚征繕之勞,悉索敝賦,代為雪恥。孝子仁人,當如何感恩圖報?茲乃乘逆寇稽誅,王師暫息,遂欲雄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將以為天塹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耶?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伸大義。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儼為勁敵。予將簡西行之銳,轉旆東征;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    

第三段,多爾袞嚴正指出:我大清國在全國範圍內徵收賦稅,修治甲兵,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為的就是替你大明朝雪恥,替死去的崇禎帝報仇。你們倒好,我們在前方吃緊,你們在後方緊吃,還盤算著在南京那個脂粉之地坐享漁人之利,讓我們大清國與李自成孤軍奮戰、浴血玩命,這不是當我大清國是冤大頭嗎?我告訴你史可法,你別以為什麼長江天塹可以依賴,你們中原文化中不是有一個成語叫「投鞭斷流」么,惹惱了我,我立馬甩袖子不幹了,放李自成一條生路,甚至聯合李自成轉頭直搗南京,先滅了你們出口惡氣,再說,你們大明朝連一個小小李自成都應付不了,拿什麼與我大清國玩躲貓貓,誰勝誰負,一目了然嘛!

予聞君子愛人以德,細人則以姑息。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篤念故主,厚愛賢王,宜勸令削號歸藩,永綬福祿。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礪山河,位在諸王侯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討賊、興滅繼絕之初心。至南州諸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惟執事實圖利之。

第四段,多爾袞稍稍息了一下無明火,盡量將語氣放委婉了些,語重心長地勸說史可法:史先生啊,你們的儒家經典《禮記檀弓》中有句老話,叫「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則以姑息」。你史先生是誠實君子,你要是真愛朱由崧的話,就應該勸他識時務聽天命,退出不合法的偽皇位,解散不合法的偽軍隊,我多爾袞保證讓他繼續當個王爺,至於你史先生,就更不用擔憂什麼榮華富貴了。吳三桂就是你學習的榜樣,我們昨天剛剛加封他為平西王,他可威風著呢。你呀,還是好好為自己想想吧。

輓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終始,寧忍隨俗浮沉?取捨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竊笑,予實有厚望焉。記有之:「為善人能受盡言」。

第五段,多爾袞又諄諄告誡史可法,史兄啊,你可覺得:你們中原的讀書人有個壞病,每當國家危急時,並不是投筆從戎,而是善於指點江山,滔滔不絕地玩紙上談兵。遠的不說,就說北宋末年吧,宋人還在喋喋不休的談論、扯皮時,我大清的先祖們早已兵馬渡河,彈指一揮間捉了宋徽宗父子,前車之鑒哪,史兄。你的道德文章真的無可挑剔,可談到領兵作戰,我實在不敢恭維哦。聽我一句良言相勸,降了吧!    

敬布腹心,佇聞明教。江天在望,延跂為勞。書不盡意。

客套話里冒著噝噝殺氣,「敬布腹心,佇聞明教,江天在望,延跂為老,書不盡意」。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史可法,我因為尊重你才開誠布公地跟你說了這麼多。現在,我等著你的回話呢。我代表大清國向你發出最後的通牒,你南京城並不是遠在天涯的金城湯池,已完全納入了我的視野之內。我隨時可以風雨下鐘山,席捲大西南,瞧,我正踮著腳站著,你看著辦吧。史可法,你是聰明人,多餘的話我也不說了。

史可法《復多爾袞書》原文: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

南中向接好音,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於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

秋》之義。今倥傯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諷讀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討,

為貴國憂,法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頓亡君父之仇,故為殿下一詳陳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樞,救援無及,師次淮上,凶聞遂來,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於市朝,以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謝先帝於地下哉!

爾時南中臣民哀痛,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剪凶仇。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順,天與人歸。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迨臣民伏闕屢請,始於十五日正位南都。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即告廟之日,紫雲如蓋,祝文升霄,萬目共瞻,欣傳盛事。大江湧出柟梓數萬,助修宮殿,是豈非天意哉!越數日,即令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假兵貴國,破走逆成。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闕,撫戢群黎,且免剃髮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乎!謹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詰責。善哉言乎,然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討,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將何以維繫人心,號召忠義,紫陽《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如莽移漢鼎,光武中興;丕廢山陽,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纘統,是皆於國仇未剪之日,亟正位號,《綱目》未嘗斥為自立,卒以正統予之。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議者疵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幸其光復舊物也。

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號,載在盟府。後以小人構釁,致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誅僇,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復著於《春秋》矣。若乘我國運中微,一旦視同割據,轉欲移師東下,而以前導命元兇,義利兼收,恩仇倏忽,獎亂賊而長寇讎,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復仇之心,亦甚違殿下仗義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繒;回紇助唐,原不利其土地。況貴國篤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貽賊人竊笑也,貴國豈其然歟?

往者先帝軫念潢池,不忍盡戮,剿撫並用,貽誤至今。今上天縱英明,刻刻以復仇為念。廟堂之上,和衷體國;介胄之士,飲泣枕戈;人懷忠義,願為國死。竊以為天亡逆闖,當不越於斯時矣。語云:「樹德務滋,除惡務盡。」今逆成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成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休乎!至於牛耳之盟,則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盤盂以從事矣。法北望陵廟,無涕可揮,身陷大戮,罪當萬死。所以不即從先帝於地下者,實為社稷之故。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而已。即日獎帥三軍,長驅渡河,以窮狐鼠之窟,光復神州,以報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貴國即有他命,弗敢與聞。惟殿下實明鑒之。

譯文: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

前一時,在南方聽到了好消息,可法隨即派遣使者去向吳大將軍問候,不敢貿然向殿下致意。並不是將殿下的情誼擱在一旁,只因為大夫之間不能有私交,是《春秋》大義。現在國務繁忙之際,忽接殿下的華章,真象是從天而降。大函已反覆拜讀,其中情意懇切。講到「逆賊」還遲遲不能討伐擊潰,使貴國為此而煩惱,可法是既感激,又慚愧。只恐殿下的左右不明真情,說南方的大臣與百姓偷安於江南,竟然忘卻皇室的仇敵,因此,可法特地向貴國詳細陳述一下情況。

我們的先皇帝敬畏天神,遵守祖先法制,勤於政事,熱愛百姓,真是堯舜一樣的聖君。只因臣下昏庸而誤了國事,以致發生了三月十九日的慘變。(編者註:中原士大夫一貫作風,只敢罵臣下,不敢說昏君。)可法位居南都要職,不及帶兵北上救援,軍隊剛抵淮河邊上,已收到先皇帝殉國的凶訊。可法得此消息,真如天塌地裂,無限震驚,無限悲痛。唉呀!哪個人沒有君王呢!就是把可法在街市上砍首示眾,作為耽誤救援君王口頭的臣子的榜樣,也怎麼能讓地下的先皇帝原宥我滔天的大罪啊!(編者註:停留的漂亮話,怎麼不像日本武士那樣切腹自殺?)

那時候南方的臣子百姓,聽到凶訊,人人哀傷痛哭,猶如喪失了父母,莫不捶胸切齒,要求傾東南的軍隊,立即去殲滅萬惡的敵人。但是幾位老臣,說際此國破家亡之時,應以國家為重,共同商議迎立當今的皇上,以使內外人心安定。當今的皇上不是別人,是神宗之孫,光宗之侄,先皇帝之兄。名正言順,天神所讚許,人心所歸向。五月初一,大駕到臨南都,百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請皇上登位,皇上悲痛萬分,一再謙讓,只答應稱「監國」。群臣百姓齊集宮門,反覆跪請,方於十五日在南都即位。在此之前,鳳鳥飛集,黃河水清,吉祥徵兆不止一件。在祝告祖廟那天,空中出現如傘一樣的紫雲,祝文燒化即飛升上天,眾目共睹,人人歡欣,傳為喜訊。大江上湧出楠木梓木幾十萬根,用以修造宮殿,這難道不是天意么!幾天之後,就命令可法督師江北,限期西征。(編者註:南方只是貪圖虛名,不去報仇。李自成盤踞北京一個多月,怎麼是幾天?根本沒有動兵的跡象。)

忽然消息傳來,說是我國大將軍吳三桂向貴國借兵,攻進京都,趕走了反叛的匪徒,又為我先皇帝按禮節發喪,清除宮庭里叛徒的殘餘,公告安民,並且廢止了剃髮的命令,用以表示不忘大明。這類行動,真是古今所未有,凡是大明的臣子,沒有一個不是向北跪拜致禮,以手加額,表示慶幸與感激,豈只是如來示所說「感恩又沒法報答」而已!因此,特在八月份,整治了薄禮數筐,派遣使者前往慰勞貴軍,同時又想請尊意裁決,一起聯合發兵,西討叛逆。為此我大軍開拔,又至江淮一帶,卻收到大函教誨,引用了《春秋》大義來責問,話說得多麼得體啊!可是進一步探討一下,就知道所引《春秋》一段史實,是春秋列國時國君逝世,諸侯的長子雖然應該繼位,但弒君之賊尚未討伐,心裡不肯承認國君巳故的一種說法。若是天下都擁戴的皇帝,為國殉難,宮中的太子,遭到了非常的慘禍,而還拘泥於什麼「不得書即位」的死條文,恰恰喪失了《春秋》「大一統」的主旨。(編者註:當時太子只是失蹤,並未亡。南方違背大義,貪圖虛名就稱帝拜相。)

國內紛亂無主,匆促出兵,將用什麼來團結民心,號召忠君愛國?朱熹夫子編著《通鑒綱目》,效法《春秋》筆法,書中大書特書的,有王莽篡位之後,光武帝起兵將他推翻,重建漢朝;曹丕廢漢獻帝,劉備在成都稱帝;西晉懷、愍二帝被害國亡,元帝司馬睿繼位,建立東晉;宋徽、欽二帝被敵擄去,高宗趙構承接大統。這些史實,都是說在國讎未報的時候,先有人繼承帝位,《通鑒綱目》並沒有責斥為自立皇位,而全都看作是正統。甚至唐玄宗逃至蜀地,太子李亨在靈武自立為帝,論史者都以為是錯誤,但也未嘗不讚許他能行權宜之計,慶幸他能恢復唐代的王朝。

本朝開國以來,傳代有十六位聖君,代代以正統繼承,統治天下大小官吏,扶植名門望族,仁愛之風,遠達四疆。早在前朝,貴國數次受封,後因為小人挑起事端,以致引起了戰爭。先皇帝對此非常痛恨,後來就把好人殺死,願與貴國交好,這件事,是殿下所知道的。現今貴國為我朝遭難而痛心,助我驅除亂臣逆賊,真可說《春秋》大義,再見於今世了。如果乘我國內不靖,把我皇朝看作割據,並且要移軍隊南下,還把叛臣做先鋒,既要獲利,又要強詞奪理,思仇關係,轉眼顛倒,長了造反賊人的志氣。這種做法,不但辜負了我朝借兵復仇的苦心,也違背了殿下當初出於義憤、扶助危亡的心意了。古時候宋朝與契丹講和,只是每年送給金銀綢絹;回紇出兵幫助唐朝平亂,並不要求割讓土地。何況貴國為了與我朝世代友好,為道義而出兵,這一舉動,能使萬代傳頌。如果乘我危難,與我為仇,企圖佔領我朝領土,好事不能徹底完成,這樣以道義開始卻以獲利終結,不為賊匪之徒暗笑嗎!貴國難道會這樣做么?

從前,先皇帝憐惜那些造反愚民,不忍心把他們斬盡殺絕,兵剿與招降,兩手交替兼用,以致耽誤到今天。(編者註:看來不消滅李自成,是因崇禎仁慈。明粉可以拿這個做借口了。)

當今皇上具有天賦的英明神武,時時刻刻,不忘為祖先復仇。殿堂上文官武將,團結一致,共商國家大計,上下兵將,流著熱淚磨刀擦槍,忠君愛國的兵民,個個願意為國犧牲。可法以為「逆賊李闖」受天誅而亡,不會再逃過這個時候了。(編者註:嘴上一套,做的又一套。南明後從未與李自成反賊作戰,反而恩將仇報,去把軍隊對方王師——大清的軍隊。)

古話說:「樹立德行愈多愈好,剷除壞事要連根消滅。」現在『逆賊李闖」尚未受到天誅滅亡,據諜報知道他正想自西秦捲土重來,打算恢復地位。這不僅是本朝與他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而且也是貴國沒有連根消滅壞事的憂患。謹希望貴國堅定與本朝對付共同敵人的情誼,成全有始有終的好事,兩國合兵討伐,到秦中興師問罪,一起砍掉「逆賊」的頭顱,平息鋪天的.憤恨。那末貴國仗義出師的美名,可以照曜千秋萬代;本朝報答恩情,一定全力以赴。今後兩國世代通盟友好傳之永遠,豈非大好!至於有關商訂盟約的事情,本朝的使臣,早已上路,不久就可以抵達燕京,與貴國正式訂約了。可法心念北方的皇陵與大明宗廟,眼淚已經流盡,身犯滔天罪行,罪該萬死。之所以不立即追隨先帝於九泉之下,實在是為了國家之故。經書說:「竭盡全力協助帝王,永遠忠於帝王。」可法在今日,恭敬小心,盡心盡意,完成我臣下的節操。幾天之內,就要率領三軍,渡過大江,追趕「叛賊」,直到搗毀他們的巢穴,光復全中國,用來報答當今皇上及先帝的知遇之恩。貴國此後再有別的教誨,可法不敢再聽,希望殿下明白審察!

弘光甲申年九月十五日。

注 解:

1、崇禎十七年(1644年)七月,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在圍城期間,多爾袞多次勸降史可法,雙方有多次信件往來,多爾袞在李雯起草的〈致史可法書〉信中提到:「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竊笑,予實有厚望焉。」(《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史可法則寫《復多爾袞書》回覆,本文起草者侯方域,內容題到:「越數日,遂命法視師北上,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破走逆賊,為我先皇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殿,撫輯群黎,且罷剃髮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振古鑠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乎!謹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炤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

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兵以紅衣大炮轟城,城堞轟塌。多鐸佔領新城後,再次致書史可法誘降:「若好讓城,不戮一人。」史可法根本不考慮百姓生死,只為虛名,拒不歸順大清王師,負隅頑抗。

2、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651)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太宗皇太極時封和碩睿親王。崇德八年(1643),太宗逝世,世祖福臨即位,年僅六歲。多爾袞以皇叔攝政,成為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次年(順漢元年),多爾袞率兵入關,平息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暴亂。順治七年冬(1651)年初,多爾袞不幸逝世,追封成宗義皇帝,不久被剝奪爵位,乾隆時恢復睿親王封號。

3、這封信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寫給明督師史可法的。執筆者是李雯(1608—1647),是江南有名的才士。清軍入關時,他在北京,做了清朝的內閣中書舍人,當時的詔誥書檄,根據多爾袞意思,而具體措辭書寫。

4、1644年清順治元年,也是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京師,明思宗(朱由檢)自殺。接著,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向清求助。四月,多爾袞到山海關,和吳三桂會合,打敗了起義軍。五月,清兵入京師;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鳳陽總督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南明偽政權一直未出兵討伐李自成。直到當年七月,偽南明使者才北上。至農曆十月一日順治在北京登基後,才進北京見清政府人員。偽南明政府提出割山海關以外地和納歲幣等條件,企圖收回關內各地。多爾袞就命李雯執筆,寫信給史可法,並勸偽南明政府早識大義,歸順大清。

5、南明弘光政權籌建時,史可法等清流人物原想擁立潞王常淓;鳳陽總督馬士英想抓權,主張立昏庸的福王。馬士英握有「江北四鎮」(總兵為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兵權,清流派無奈,於是福王就上了台。四鎮的軍隊缺乏戰鬥力,抗敵不足,擾民鬧事的能耐卻很大。史可法到揚州督師,總兵官兵並不聽他的號令,他上任後,首要的任務是當和事佬,勸高傑服從命令,不要佔據揚州。他希望同清朝有一個南北朝的局面。《復多爾袞書》之所以只能是弱者之聲,不能「角口」,就是被這樣的形勢所決定的。但是儘管這樣,史可法還是以「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數句。為應付多爾袞原信所標榜的「《春秋》之義」,極力辯解偽南明政權的「正統」地位。

這封信原藏清朝內閣冊庫,清高高宗(乾隆)看了,認為並沒有詆毀清朝的字樣,只是表現了「可法之孤忠」,「仍明臣尊明之義」,許其流傳。他的用意顯然在勉勵清朝的臣子。

滿族文化網編輯,並寫編者注。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ml>

的精彩文章:

老北京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大臉的女孩也能擁有小臉,來試試這種低馬尾
樂福鞋你該這麼穿 小仙女提升時尚度的必知tips
同樣的熱褲不同的風格 哪種才能吸睛惹人愛呢
正確選擇小黑裙 拒絕搭配的小誤區

TAG:

> maximum-scal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