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太極的本名之謎

皇太極的本名之謎




皇太極(滿語:,穆麟德:Hong 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為側福晉葉赫那拉氏。

皇太極也以洪太極、黃台吉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的稱號「渾台吉」。

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很有可能系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

在《李朝實錄·仁祖大王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列」的名字登場。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據此文獻,又參照了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等史料,提出皇太極的本名是「黑還」(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黑還勃列」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列」(beile)即「貝勒」,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

關於皇太極的本名有幾種說法,一說是叫阿巴海(又作阿渤海),一說是叫黑還勃烈。「皇太極」只是一個稱號,意思可能只是「黃」台吉。而「台吉」則是瓦喇、韃靼貴族在明代常用的頭銜,從漢語「太子」演變而來,但意思最接近「王子」或「汗王」。在清初漢語典籍中,皇太極的名字常被記載為「黃台雞」或「黃台吉」。後在清高宗朝,才欽定為「皇太極」。但是,皇太極直接從「皇太子」頭銜演變來的說法欠根據。後金統治者沒有採用「皇太子」頭銜的慣例,更無可能作為初生子嗣的本名。開始用「黃」多於「皇」也可以看出本來沒有僭越「皇」的意思。第二,說本名為「阿巴海」又欠根據。因為最初把該名判斷為「本名」的是西方史作,很可能把皇太極的年號Abkai sure誤解為本名。所以黑還勃烈一名最有可能,因為「黑還」不過是「黃」這個漢語名字的音異,而「勃烈」而則是蒙語名「蒼狼」的意思。因此皇太極的名字本來就叫「黃·勃烈」,當他被承認為「台吉」的時候,人們就不呼全名,而用簡化的本名,加上頭銜,稱之為「黃·台吉」,而這也是清太宗名字在乾隆之前在漢字文典里最常用的形式。也就是說「皇」字和「極」字是後世追改的。還有說法是,「勃烈」也不是他本名的一部分,只不過是「貝勒」的一個音異而已。皇太極的本名就叫「黑還」,也就是漢語「黃」的意思。小時是「黃貝勒」,青年是「黃台吉」,符合邏輯。日本人認為皇太極即是天鵝台吉。

有關「黑還勃烈」的說法純系孤證,除了朝鮮人的《李朝實錄》一書外,其他滿蒙漢文的中國紀錄均未見有此記載,提出者對滿洲及皇太極本人既非有親緣性關係,又沒有其他相關來處可供引證,僅此一提,不能全盤作數,只能參考。

更何況,《李朝實錄》里的「黑還」,發音為hekan,既非he-an也非he-huan,再怎麼轉音也不可能轉到與「黃」或「皇」的滿漢語的音譯及意譯來。

但跟孝端文皇后的名字「哲哲」一樣,「皇太極」、「洪太吉」這稱呼作為本名應是後天所改用的事倒無庸置疑;滿語的Hong Taiji之義等於蒙語的「琿台吉(khong Taiji)」,應是皇太極地位提升到相當層次後才有的敬稱,這樣的敬稱做為本名是不太靠譜的,而史實證明皇太極雖受努爾哈赤看重寵愛,但亦只是他「愛如心肝」的諸子之一,而非獨愛。

陳捷先的「皇太極寫真」提出另一說法:皇太極本名叫Abahai (多爾袞的母親叫阿巴亥Abahai)。以下內容摘自「皇太極寫真」

  

他的名字在當時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如皇太極、弘他時、弘太始、洪太氏、黃台吉、紅歹是、黑還渤烈,以及滿洲文字的duicibeile、hongtaiji等等。

這些名字那一個是他的本名呢?所代表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其實明朝人稱黃台吉,朝鮮人所稱的弘他時、弘太始、洪太氏與紅歹是以及清代官書中所記的皇太極,都是滿洲文hongtaiji的同音異議字。在滿洲文的字彙中,taiji一字系借自蒙古語,可以說是外來語。據不少研究阿爾泰語的專家們說:蒙古語中的「台吉」是出自漢語「太子」一詞,蒙古人音譯為「台吉」,是歷史上蒙古貴族的一種稱號,以示地位尊貴。努爾哈赤在明朝末年崛起時,部族中有多人以「台吉」為稱的,有的是他弟弟,有的是他兒子,可見當時只是一種尊貴的爵位稱號,不是「太子」的意思。早年努爾哈赤自己稱「貝勒」時,他的幼弟巴牙喇與兒子褚英都稱「台吉」,表示他們的地位比努爾哈赤低。後來家族人丁旺了,第七子阿巴泰曾授台吉,長孫杜度(褚英長子)也授以台吉,顯然也是表示貴胄成員地位的。更後,在清朝對外藩蒙古、回部的統治政策中,台吉正式成為封爵之一。如蒙古內扎薩克之爵位,從親王至輔國公分為六等,「不入於六者,曰台吉」。外扎薩克封爵,「無塔布囊,而有台吉」。回部封爵,則「有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皆延以世」。由此可知:終清之世,台吉都沒有「太子」的意思。

至於hong 這個滿字,有人說「蒙古人把皇帝的繼承人叫黃台吉,在台吉前面加個顏色名,是他們的習慣」。「黃」為正色,是皇家專用的,這可能是漢人的想法。倒是日本學者曾給hongtaiji 解釋為「天鵝台吉」,我個人以為這可能比較合乎早年滿洲習俗的一種解釋。因為滿洲部族中當時流行尊號與美稱,像「台吉」就是尊號,它表示天生貴族地位的。「巴圖魯」(baturu)是美稱,讚美一個人英勇。這些尊號與美稱都有通稱與專稱的不同,例如努爾哈赤在滿文書檔中稱過sure beile(淑勒貝勒),滿文「淑勒」作「聰睿」解,「貝勒」是一部首長的尊號。

努爾哈赤貴為一部首長,而功跡很多,所以在「貝勒」之前在加上「聰睿」的形容字,以顯示他的地位崇高,這就是專稱的尊號。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也是「貝勒」,但是他的功跡不高,滿文書檔中只記他為「舒爾哈齊貝勒」(surgaci beile),這就是通稱的貝勒了。同樣的,有人在當時稱「額亦都巴圖魯」,額亦都是人名,所以這樣的「勇士」稱號是一般的通稱。

但也有人被努爾哈赤賜以「碩翁科羅巴圖魯」(songkoro baturu)的,「碩翁科羅」意為「海冬青」,是遼東地區的一種名雕,皮毛極珍貴,可制名裘。這位以「碩翁科羅巴圖魯」為稱的人就是美號中的專稱了。稱「台吉」的人也是一樣,尊號之前加人名的,

如阿敏(舒爾哈齊之子)台吉,就是通稱;而黃台吉或皇太極是「台吉」前加「天鵝」珍禽來形容,當然就是專稱的台吉了。

在早年的滿文檔案里,清太宗皇太極也有被稱為duicibeile 的,duici 意為「第四」,也就是稱他為「第四貝勒」或「四貝勒」的。皇太極雖然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但是後來有些兄弟死去了,而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之後,他是四大貝勒的第四位,所以檔案中記述與他有關的事件時,常稱他為「第四貝勒」,這與他的本名有關。又「黑還渤烈」也在朝鮮人的報告曾經出現過,「渤烈」自宋朝以來大家都知道是「貝勒」的音轉,黑還二字音義不明,我想可能是滿語「和碩」的音轉(努爾哈赤晚年任命皇太極等四子侄為四大和碩貝勒)。

最有趣的是上個世紀出版的「清代名人傳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ed)一書中確認皇太極的本名叫Abahai,主編這本書的恆慕義(A.Hummel)先生未說明他究竟根據何書或什麼資料而作此定論的。我自己在1965年有機會在美國紐約請教了當年編這本書出力最多的房兆楹先生,房先生只說以前在北京看過一份檔案,作了如此結論,但確實書檔名稱他也忘了。當時史料還未開放,現在房先生也歸道山多年了,這個Abahai的名字只有待後人考究了(多爾袞的母親叫阿巴亥Abahai,可見這是一個女人名字,男女是否在當時可以通用此名,也是問題,值得參考)。

作者a283220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ml>

的精彩文章:

如何假裝做個滿洲人?
海西女真四大強國之一哈達國的世系
秋遊歷史古迹鳳凰山

TAG:

> maximum-scal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