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秋節,該怎樣賞月?

中秋節,該怎樣賞月?

微信號:國學是活的(guoxuecaoyaxin)

年年中秋,年年賞月。對月當空,你會想什麼?月下沉吟,古人說什麼?

賞月之前,先來讀月。

(一)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從社會學的角度講,與古代社會中,國家層面的帝王祭月和民間層面的農民秋報,息息相關:

帝王在秋天祭月,與春分祭日、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一樣,以實現天人合一的追求,以表達人對自然的敬畏;

而在民間,農民於豐收季節以一年勞動所得的農業成績來「秋報」,既是感謝和上報天知,又是進行收穫時節的全民慶祝、享受成果,這正是農耕文明在社會生活風俗方面的一種反射。

而從神話和傳說角度來談中秋節的由來,也很有意思:

神話故事中說,后羿射日立下大功之後,西王母賜給後裔長生不老葯,後裔將葯交給了妻子嫦娥保管。而嫦娥卻在後裔外出時自己吃下了長生不老葯,於是身體飄飄欲仙、飛離地面、飛入月宮當中。傳說「嫦娥奔月」的這一天正處在農曆八月十五,於是每當這一天來臨,后羿以及廣大百姓,都在地面上望月遙思。

再有就是,傳說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夢遊月宮,大感美輪美奐,於是民間百姓也仿照皇帝,開始了以月亮為慶賀對象的中秋節。

之所以這個故事是講唐玄宗夢遊月宮、而不是其他朝代的風流皇帝,是因為作為正式的節日,中秋節是在唐初年間固定下來的,而後興盛於宋,至明清時代,逐漸成為了除春節之外最為隆重的年度節慶。

(二)中秋節的主題

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一年中的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而且,與春節相似的是,這兩個傳統節日,都在呼喚團圓,都在渴盼團聚。

但是分析之下,就會發現,這兩個節日里的團圓之意又有不同:

在春節,舉家圍坐、遊子歸鄉,一年一度的「春運」就是出於人們不顧一切要回家團圓的心意才產生。因此,在這個節日里,「回家」是無一例外的主題。

而處在仲秋時分的中秋節,卻往往是人們思家而不回家、望鄉而不還鄉、月圓而人不圓的節日,所以,與春節在實際意義上的團圓相比,屬於中秋節團圓願望之下的節日主題,是「思念」。

(三)中秋節的月文化

中秋節的思念,又體現為「月下思」。古往今來那麼多懷人、思鄉、望故國的中秋詩詞,都是在月下完成的——比如蘇軾就把他中秋詞的首句思念寄託給了月亮,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再如豪情似李白,也被月亮喚起了思鄉之情,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中國文化本身,也具有月亮文化的陰性屬性。中國人愛月,而不崇拜日神、不崇拜阿波羅太陽神般那種絕對的力量,因為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就是呈現出一種涵容的、中和的、貴柔的文明特徵,就像月,是如水的雋永、是包容的柔性。老子智慧說「柔弱勝剛強」,因而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流傳至今、依然鮮活有力的古文明的一種重要原因。

所以,月,是中國文化里的母題。中國人對待月亮的情感和西方人常常認為滿月之夜是陰森恐怖之夜、是傳說中狼人和吸血鬼出沒之夜不同,月在中國文化里,幾乎代表著圓滿、聖潔、明亮、高貴等等所有關乎美好的意象,而滿月,是這種美好意象的極致體現。

但一年裡的滿月有十二次,為什麼特別歌頌八月份的圓月呢?

其實,一年裡有兩次圓月都是中國人重視的:

首先是正月十五的圓月,那是年輪進入到新一年之後、第一次望見月圓的日子,代表著一年開篇的第一回圓滿。於是,這個日子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古稱上元節。

然而上元節,雖然是人們因月圓才慶賀的節日,但是在這一天,月卻並不是節日的主角。此時,人們看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遊街約會,而月,只是熱鬧人間之上遠遠的一道背景,它守護著人間的火樹銀花不夜天,懸月高空,靜默不語。

比如,看著名的元夕詞,歐陽修寫的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月只是作為喜慶歡會裡一筆帶過的一幅背景畫,它絕不是詩人要重點描述的對象。

再如,更著名的元夕詞是辛棄疾寫下的,尤為出名的一句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然而遺憾的是,這詞道盡了上元夜那麼多的繁華熱烈、車水馬龍,說「東風夜放花千樹」、說「寶馬雕車香滿路」,但是通篇都沒有一個「月」字出現。

這恰恰說明:上元節、圓月夜的主角,是人,不是月。此時的熱鬧都在人間,月亮安然地淡成一道背景,不去打擾人世喧囂。

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夜,情況便截然不同了,月,成為了這個節日里絕對的主角。

八月十五這一晚的圓月,是一年十二個月里最美的一次月圓,此時,秋高氣爽,風輕雲淡,正是花好月圓的佳節,人們看著這樣一輪完美到了極致的滿月,內心震撼不已,由此也開始思慕起了自身的圓滿。於是,便引發了「月下思」。

月下的思念,又進而分為思念人、思念家、思念國:

思念人,是思念烙印時光中的美好之人;

思念家,是思念鄉愁泛起時的美好家風;

思念國,是思念文化基因里的家國情懷。

月光如一雙善解人意的溫柔手,當拂過人心懷的時候,便拂動起內心深處的柔情,拂動起生命里所有美好的牽念。

(四)中秋節月下思——思念人

思念人,是思念那些最具有時光穿透力的美好之人。在悠悠如水的月光下,有個人的身影會穿雲破霧顯現出來。

最早的月下思人,要數《詩經》里一首《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是說,這月光是如此皎潔,那佳人是如此婀娜,我心中是如此牽念!——月下思人的文學模式,就此開啟,從而蔓延到了後世的文學裡。

最廣為流傳的中秋思人詩句,是張九齡寫下的: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中最有名氣是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而最有美感的是最後一句,「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當詩人不能與遠方的有情人相聚時,他整夜不眠起相思、披衣獨立月色中,由於憐惜月色的美麗,便吹滅燭火,讓月光盈室、作陪孤獨。而他感覺此時此景是如此之美,於是多想把這月色與千里之外的有情人分享,多想把這月光作為禮物迢迢寄送給心上人。

——大概只有情到深處,才會似這般對生活處處都細緻入微、希望與對方分享時時刻刻吧。而把月光作為禮物,捧在手中、存在心上、訴說給遠方,這樣的心意,也使得離別之苦充滿柔情之意、充盈詩意之趣。

詩句最後說,既然獨立風宵再久都不能拉近一點點與心上人的距離,那麼還是回到睡寢中,權且夢中一會吧。

十五的月亮,還有一首清詩講述的思念分外深入人心:

《綺懷》

(清)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三五月」,就是「十五的月」,在這一天的圓月下,有一位傷心人,靠幽幽簫聲迢遞思念,靠徹夜遙望獨對相思。

「銀漢紅牆入望遙」,銀漢,是用銀河來指代神話中不能超越的距離,所謂「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紅牆,是用宮門來指代現實中不可逾越的距離,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在這種巨大而絕望的距離當中,詩人的相思如「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蠶繭一般抽絲剝繭,詩人的心傷如「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的芭蕉一般剝落不盡,只好「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杯酒不停地醉解離愁。

如此星辰如此夜,幾回形銷,幾回獨伴月。

另外,李白雖著意打造自己高歌醉飲、快意江湖的俠者形象,但是也深深理解秋思幽深、閨怨女子的心情:

《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他寫,一位宮中女子,在秋夜中獨立玉階良久良久。露水泛起,濕了鞋襪,夜色深沉,冷了心台。富貴的生活,水晶簾如此華麗精美,而秋月下的人,孤獨心如此蒼涼幽怨。

月下思人,就如同是在體嘗心上一道唯美的傷痕,那思念越深,那傷就越濃,然而還是忍不住要去頻頻觸碰這道痛裡帶甜的傷,讓傷口不得痊癒,讓思念不得停歇,讓月光不得不籠袖嘆息。

(五)中秋節月下思——思念家

思念家,是思念記憶里那一座永恆的故土家園,是思念成長中鐫刻於生命中的那些家風傳承、家訓諄諄、家書繾綣。

李白是一位行走在詩歌中的浪子,他的原生家庭並非漢民族中原人,所以鄉土意識其實並不濃厚,常說「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豪情萬千。但是他一旦偶然要表達思家之意,就一擊即中人心靈深處,比如只簡單通過抬頭、低頭兩個動作,就深深勾勒出了屬於全體中國人千古不變的思鄉形象——「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而他作為一介文人,還深切懂得邊關將士的思鄉之情,: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這一首出塞詩,是在描寫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他們在「長風幾萬里」的邊關苦寒之地,思念後方留守家中的妻子們;而最後一句詩「高樓當此夜」,是瞬間從玉門關外的蒼茫轉回了高樓望月的關內,像電影的蒙太奇鏡頭一樣,切換到了後方家園裡妻子們的一縷柔情倩影、一抹憂愁思慮、一夜相思對月。

其實,每一場戰爭、每一種守衛、每一個家國,都是靠前方與後方的共同堅守,才能獲得家國思念的完勝。

在前方陣地,將士在堅守戰場、保衛家國;

在後方內地,婦女在堅守家園、經營家庭。

只有前後方的共同堅守,才是家與國的共同勝利,也才能贏得漫長思念、蒼涼等待之後,最終的圓滿收場。

《關山月》中描寫的邊關戍士,他們在懷鄉思家,更在衛國保家。

這才是思家之情的升華。漂泊異鄉,人人都有思鄉之意——然而記憶里那個溫馨美好的家園,是靠邊關外、風寒中將士們的背井離家才守護出來的,又是靠獨自留守後方、牽掛前線戰士的婦女們用勤勞隱忍經營出來的。

關山月下,男人思家,更守家;高樓月下,女人顧家,又持家——這才有了思家之情泛起時,每一個人安然懷念中的故鄉花月夜。

(六)中秋節月下思——思念國

思念國,是海外漂泊的遊子對於故國,那一份割捨不斷的文化認同、那一種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那一番與祖國命運的息息相關。

所以說起「鄉愁」的時候,那是駐紮在人們文化基因里的精神家園,呼喚著無論出走多遠、都要停下腳步與祖國人民仰望同一輪圓月的遊子。

只要精神家園還在,漂泊多遠都有故國家鄉;

只要文化根基不斷,外出多久都有鄉愁牽腸。

就像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雖然同是一輪明月,但是屬於家鄉的月更明亮皎潔,屬於故國的情更深入骨髓;

又像李白說「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遊子如浮雲遷徙再遠,也有家國情懷紮根故土;

更像白居易說「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西北茫茫,鄉關何處,東南月升,圓缺幾何。

月如霜滿時,「一夜徵人盡望鄉」;月白中庭時,「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是這樣形容月下思: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月在故鄉格外明,人在四海皆盡望,秋思落入遊子家,桂花香滿故國思。

(七)中秋節月下思——哲思

中秋節的「月下思」,不僅是「思念」,還是「思索」,體現為一種人與月之間的哲思關係。比如李商隱根據「嫦娥奔月」的傳說,就寫了這樣一首詩: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首詩,首先描繪了嫦娥獨坐月宮中,一夜又一夜望著暮色起落、寂寞恆久的姿態。月宮也被稱作「廣寒宮」,就是象徵著與永恆壽命相應的、永恆清冷的代價。因此李商隱就推測說,嫦娥應當是早已後悔自己當初偷吃長生不老葯的行為,雖然獲得了永生,卻失去了基本的幸福,從此碧海通宵清寒、從此青天徹夜孤寂。

對於這首詩不能僅看表面故事——李商隱只是以嫦娥為一個形象表達,說明著人生的一種抉擇。其實,人生的每一種選擇都是要有代價付出與之相對應:

如果選擇了社會功利,可能就要付出家庭情感;如果選擇了開始的熱鬧,可能就免不了後來的蕭條;

相反,如果選擇了安於平淡,可能又要時感生命不甘;如果選擇了享受當下,可能就要荒蕪後來……

那麼,選擇奔月的高高在上,就要付出廣寒宮的高處不勝寒;而選擇耕織鄉土的人間溫情,又會付出平凡庸碌的沉默體嘗……

所以,嫦娥究竟悔不悔?嫦娥的心事只有她自己知道。

——而在月下,我們叩問月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秋之際,我們要叩問這一年行到八月中間的時節,追問自己對於過往和未來的抉擇與代價。

其實八月十五這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一次月圓,正是用它自己最為完美的一面,映照著人世間無可奈何的荒涼。所以,中秋對月,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存有一份感傷美的,也是具有一種挑戰性的。此時:

月的圓滿,比照著人生的遺憾;

月的完美,比照著人生的無奈;

月的聖潔,比照著人生的殘酷。

而幸好,蘇軾的詞給了我們解脫和安慰,他的《水調歌頭》里講: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原來,這樣完美到驕傲的滿月,也是用那麼多的辛苦一夜一夜拼湊而成的、也是用那麼多的缺憾一步一步輾轉成圓的,這一夕的圓滿,背後也有著那麼多的寂寞辛酸在支撐,而且還周而復始、宿命般地,用整一月的艱難跋涉,換取這一夜的光華完滿。

這也像納蘭性德的詞里說:

辛苦最憐天上月,

一夕如環,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輪終皎潔,

不辭冰雪為卿熱。

於是,人們在皎潔月光下披塵掛露的奔波也可以釋然了,於是,人們在倉皇現世里披星戴月的辛勞也可以釋然了——人生旅途,就像這月缺月圓的過程,無論我們的境況,是處在如同徹夜無月的黑暗無助里、還是處在仿若一鉤新月的渺茫希望里,只要我們心懷滿月的理想前行,那麼就是在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在朝向完美的目標進發,在距離美好的未來駛進。

那麼,日子無論是否處於中秋月圓、生活無論是否正值玉宇清輝,我們都可以有滿月亮堂心間,都可以有皓月當空,照亮我們的人生。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 常務副秘書長

開創微信號「國學是活的」guoxuecaoyaxin

已出版:《琴夢紅樓》《琴頌詩經》

《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是活的 的精彩文章:

白居易:一個樂天知命的「保溫杯」大叔
祭孔日視頻:儒風雅頌網路書香·節日讀書
菊花開,菊花殘,秋心已泛黃
秋分的情書
花鳥畫構圖中需「碎者整之,整者碎之」

TAG:國學是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