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梅戲:一處非遺,兩地申報的背後……

黃梅戲:一處非遺,兩地申報的背後……

2006年,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申報欄中有湖北省黃梅縣和安徽省安慶市兩個地方。這兩個地方與黃梅戲的淵源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

黃梅戲發源於湖北黃梅,發展於安徽安慶,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誌》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地區。」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也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採茶戲。」——周濯街(中國民俗文化研究專家、國家一級作家)

黃梅自古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黃梅之所以能形成一種地方性戲曲,除其原生基礎外,還因為有許多善於編戲文、配曲譜的文人雅士,瞿九思就是其中一位。他將黃梅民間流傳的各類民歌搜集起來,編成了一部《化民成俗歌》集。這本歌集成為後來改編成黃梅戲劇本的原始底本。

瞿九思的曾孫瞿學富,是黃梅戲《告壩費》中的主人公。他有一曾外甥名叫桂旺奎,桂之子名遇秋,曾任黃梅縣文化館館長,他畢生熱衷於黃梅戲研究工作。他搜集整理成《黃梅戲傳統劇目彙編》,為保護和搶救黃梅戲歷史資料,作出了重大貢獻。從桂遇秋的研究來看,黃梅戲起源於明萬曆年間,形成於明末清初,是在黃梅縣流行的民歌小調、採茶山歌的基礎上,與黃梅流行的說唱文學、民間歌舞等相結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間地方戲曲。若從明萬曆年間算起,黃梅戲有400餘年的歷史了。

圖為著名民俗專家、漫畫家李濱聲在黃梅縣看黃梅戲後畫的漫畫

史書記載,黃梅歌風很盛,尤以採茶歌為最,黃梅北部山區盛產茶葉,每年穀雨前後,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上山採茶,他們用山歌小調或敘事民歌的形式,或獨唱抒情,或彼此唱和,於是就產生了黃梅採茶調。清道光年間的學者別霽林在《問花水榭詩集》中描述了黃梅採茶歌的興盛:「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別霽林自註:「邑喜采本縣近事,附會其詞,演唱採茶歌。」這說明當時黃梅人根據近事編劇並唱戲酬神已成習俗。——桂也丹(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黃梅善唱黃梅戲的名藝人甚多,其中,邢綉娘堪稱為「黃梅戲第一代宗師」。據傳,邢綉娘和她的黃梅戲班,因逃水荒而將黃梅戲唱到安徽,深得當地人的喜歡。後得安徽富商的幫助和推介,分別於乾隆帝第五、六次下江南期間,到揚州為皇上唱戲。所唱曲目就有黃梅戲傳統劇目中有名的《告壩費》,獲乾隆帝嘉許。

那麼, 黃梅採茶戲是怎樣流傳到安徽去的呢?

黃梅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從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黃梅縣發生特大自然災害103次,其中水災65次,平均6年一次大災害。水災連年不斷,清乾隆、道光年間最為突出,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御批的特大水災就有12次,《聖諭》至今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桂靖雷(黃梅縣政協常委、黃梅戲藝術研究學者)

1958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毛主席看完戲後,有疑問地說:「你們湖北的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當時的湖北省委副秘書長梅白向毛主席彙報了有關情況之後,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說:「原來你們的黃梅戲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稱讚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

圖為毛澤東看完《過界嶺》後接見部分演員(圓形內為《過界嶺》劇照)。

黃梅戲從發源到發展,經歷了道情和獨角戲、兩小和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伴奏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是在黃梅縣完成的,後者是在安徽省安慶地區實現的。新中國成立後,安徽黃梅戲藝人與新文藝工作者密切配合,在劇目、唱腔、表演、舞美、編劇、導演等方面實行全方位改革創新,將黃梅戲傳統劇目《天仙配》(原名《董永賣身》)、《女駙馬》(原名《雙救主》)改編後,搬上舞台銀幕,造就了嚴鳳英、王少舫等一批為黃梅戲作出卓越貢獻的表演藝術家,推動了黃梅戲的大發展、大提高、大普及。——翟喬松(黃梅戲老藝人)

電影《天仙配》劇照

在黃梅戲戲曲藝術上,安徽與黃梅的交流活動十分頻繁。

圖為上世紀60年代,黃梅、安徽兩地藝術家們互相切磋技藝、交流黃梅戲藝術。左一、左三分別為王少舫、嚴鳳英,左二、左四分別為黃梅縣著名演員張懿芳、胡亞莎。

兩地藝術交流,對黃梅戲藝術的提高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互補作用。無論是在安慶,還是在黃梅,黃梅戲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和傳承,都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戲曲人的心血。

(本文素材來自人民日報,湖北集郵網等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館文化 的精彩文章:

對孩子來說,這一點比情商和智商更重要
眼角細紋已經妨礙你放肆大笑了?解決細紋你別忘了還有它
萌萌噠夾心款口紅來了,你準備好Money了嗎?
分享‖我每天都在用什麼護膚品?
這些底妝雷區,千萬不要踩

TAG:國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