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您知道戲曲系列為什麼以黃梅戲開篇嗎?

您知道戲曲系列為什麼以黃梅戲開篇嗎?

今天是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相信很多出遊的、歸鄉的朋友已經擺脫擁堵,平安到達。每到「十一」假期,全國各地的景區、公園、劇院等,都會安排形式各樣的活動來滿足遊人的需求。

隨著9月29日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的發行,小金對於戲曲方面的信息也是格外關注。拿北京來說,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精彩活動正在景色宜人的北京園博園上演。如果您是戲迷,10月1日到6日,不妨到北京園博園參加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活動。

除了北京,在「戲曲之鄉」安慶,2017年「十一」黃梅戲展演周也正在舉行,各類活動也是異彩紛呈。

無論是戲迷還是泉友,都有著一份熱愛與執著。張健初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既喜愛集藏, 又鍾愛黃梅戲的安徽人。此前在中國熊貓金幣發行35周年鄭州站活動中,作為皖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張健初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享受了熊貓金幣賞析之樂。

那麼今天,應小金之邀,張老師將帶大家一起走進「中國戲曲之鄉」,暢聽「中國最美鄉村樂」——黃梅戲。

一曲黃梅芬芳久遠

文 張健初

安徽安慶,中國近代戲曲之源。中國現代金銀幣戲曲系列以黃梅戲金銀紀念幣開篇,則是從國家金銀名片角度,準確而完美地詮釋了這一定義。

作為戲劇之城,安慶在近兩三百年之間,同時孕育了京劇與黃梅戲兩大劇種,這在中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更為稱奇的是,兩大劇種的表演,是中國戲劇的兩極:京劇以陽剛之美行天下,黃梅戲以陰柔之情走四方。相比之下,京劇是國之精粹,登的是大雅之堂。黃梅戲則是鄉間小戲,始終帶有泥土的芬芳。

黃梅戲表演之長,主要在兩個層面,一是穿透力,一是表現力。前者說的是唱腔,流暢、質樸、明快、抒情,耳聽即銘於心,後者說的是表演,真實、活潑、生動、細膩,過目便不能忘。

嚴鳳英《女駙馬》劇照

具體地說,黃梅戲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於唱腔、伴奏與角色。這之中,唱腔是黃梅戲的核心所在。黃梅戲唱腔通常分為三大主體,主腔、花腔與三腔。其中主腔為正本唱腔,多用於大段敘述與抒情。主腔曲調或莊重,或優雅,行雲流水,委婉悠揚,適應戲劇故事起承轉合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花腔主要用於小戲表演,曲調雖大體保持同一中宮調,但因節奏樸實、明快,表演活潑、歡快,因而生活氣息濃厚,最能與觀眾交融互動;三腔是彩腔、仙腔和陰司腔的總稱。它將曲牌體與板腔體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且男女腔調在旋律上有一定差別,有獨到的表現魅力。

黃梅戲的伴奏,最初只是簡單的打擊樂器,如大鑼,如小鑼,如扁形圓鼓。黃梅戲術語「三打七唱」,指的就是黃梅戲原始狀態的表現形式:3人演奏打擊樂器(分別坐在上場門內外側和草台正中)並參加幫腔,7人演唱。1950年代之後,黃梅戲伴奏才逐漸發展為以民族樂器為主、西洋樂器為輔的形式,黃梅戲音樂表現力因而也大大增強。

以上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安徽省黃梅戲劇院」

黃梅戲把角色概括為上四角與下四角,上四角包括正旦、老生、正生和花臉;下四角包括小生、花旦、小丑和老旦。其中正旦又稱青衣,重唱,扮演的是莊重、正派婦女,表演要求穩重大方。正生又稱掛須,白須者為老生,黑須者為正生。花臉在黃梅戲中分量較弱。小生是青少年男子的扮演者。花旦又稱為小旦,是活潑、多情的少女或少婦的扮演者。小丑主要是調節演出的氣氛,分量相對重一些。老旦多為配角。

通常認為黃梅戲的起源地為皖鄂贛三省交界之地。因為黃梅戲聲腔,主要源於流行這一帶的採茶調、花鼓戲等。但河因時而變,山因勢而變,黃梅戲則因人而變。同樣是採茶調、花鼓戲,在湖北、江西只能是民間自娛自樂的歌舞,而一傳入安慶,就發展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地方劇種。

究其根源,主要有二:

第一,安慶聚集了更多戲曲天才。「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皖優譜》記載的172位優伶,泛指皖籍的44人,標明安慶本地的藝人,則有91人之多。而另一批不能北上的當地藝人,從漸漸流入安慶境內的採茶調中獲得靈感,並以此為主體,融匯徽調唱腔、劇目、鑼鼓伴奏等精華,形成小丑、小旦、小生俱全的黃梅戲雛形。

第二,初始階段,黃梅戲在安慶周邊六邑,有一點軍閥割據的味道。受方言影響,各地黃梅戲聲腔差異很大。在民間,稱望江黃梅戲為「龍腔」,太湖黃梅戲叫「彌腔」,長江對岸東至、青陽一帶的黃梅戲聲腔,統稱「江南路子」。公認正統的聲腔在潛山、懷寧一帶,叫「懷腔」,進入安慶城區後,運用安慶官話演唱,又稱之為「府調」。相比之下,「府調」所用安慶官話,音調柔和,節奏鮮明,加上生僻詞語不多,通俗易懂,更能為南北觀眾所接受。黃梅戲唱腔道白語言的確定,是黃梅戲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拐點,由此也完成黃梅戲由量變到質的關鍵一躍。

黃梅戲唱進安徽老省城安慶,時間在1926年前後。帶戲班子進城公開演出的,是金老三與藝人丁老六(永泉)。但之後不久,懷寧縣公安局以「有傷風化」罪名,將丁老六關押入獄。此事在安慶掀起軒然大波。為營救黃梅戲演員,有報社記者出謀劃策,說戲班子演出的不是「懷腔」不是「府調」,而是能登大雅之堂的「皖劇」。後法庭公開審理,丁老六據此力爭,最終獲無罪釋放(補交娛樂捐)。

丁永泉被譽為「黃梅戲的梅蘭芳」。

1930年代,「皖劇」稱謂在安慶十分流行。1931年1月30日,錢牌樓華林劇場在報紙登出「皖戲(劇)」廣告,劇目為《上竹山》、《游蘇州》、《勸姑討嫁》等。與此同時,安慶城內的新舞台、愛仁戲院、國民大戲院等,也分別有多個職業班社掛牌演出。查文艷、潘孝慈、蔡天賜等一批優秀演員,也紛紛爭艷於各大舞台。1933年前後,這批優秀演員又相繼乘船東下,將黃梅戲唱到了大上海灘。安慶地方戲曲繼徽班進京後,再一次向外擴張。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發生,省城安慶群情激憤。活躍在安慶的黃梅戲戲班,也由安徽抗敵後援會牽頭,組建安徽皖劇團,以黃梅戲的形式進行抗日宣傳。

黃梅戲的名稱演變,懷腔——府調——皖劇,真實地記錄了黃梅戲從民間小調最終發展成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地方的演變過程。

黃梅戲巔峰時期,有兩位演員全國家喻戶曉,這就是《天仙配》中董永與七仙女的扮演者:王少舫和嚴鳳英。王少舫原先是京劇老生,後轉為黃梅戲小生,扮演的第一個角色是《秦雪梅》中的商林,演對手戲的是潘澤海。京劇皖唱對於王少舫算是挑戰,但在戲曲之鄉老城,京皖同台演出,只是同胞弟兄間平平淡淡的家常便飯。而新生劇種黃梅戲,正是在與京劇的聯袂表演中,從唱腔到劇本到布景,都汲取了許多精華,為今後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一位天才演員嚴鳳英,出生在安慶老城韋家巷聯升客棧,落地後的第一聲清脆啼哭,就註定她是一代黃梅戲天才演員。嚴鳳英原名鴻六,12歲學唱黃梅戲,1945年隨張光友戲班到安慶演出,在太平寺黃金大舞台以一出《小辭店》唱紅,遂以劇中人物劉鳳英的「鳳英」為藝名,開始了她燦爛卻短暫的藝術生涯。

1952年,安慶組建安徽省黃梅調赴滬演出臨時劇團,嚴鳳英、王少舫等演員的精湛表演,獲得前所未有的好評。其中折子戲《路遇》,取材於老劇本《天仙配》,由於唱腔、台詞過於通俗化,結構也自由鬆散,新文化工作者班友書、鄭立松等對老劇本進行了藝術提升。賀綠汀等專家對此高度評價,稱讚黃梅調「載歌載舞」,音樂、舞蹈健康、淳樸、優美,富於泥土氣息。上海唱片社也專門約請演員,進行了黃梅戲錄製。赴滬演出臨時劇團由滬返皖,在合肥做了專場彙報演出,安徽省委觀看後,高度重視,當即決定抽調有成就、有影響、有才華的演員,建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嚴鳳英、王少舫也由此開始了他們最初的組合。

1955年,嚴鳳英、王少舫擔綱主演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以一曲「上無片瓦我不怪你,下無寸土自己情願的」,傾倒全國億萬觀眾。1980年代中期,新秀馬蘭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深情對唱「夫妻雙雙把家還」,黃梅戲「梅」開二度,一夜間傳遍大江南北,重新躍上地方劇種排名前列。之後韓再芬以一出《徽州女人》,再次在全國引起轟動。

黃梅戲劇目,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天仙配》與《女駙馬》是大戲經典,《打豬草》與《鬧花燈》是小戲經典。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表現的就是這4出經典劇目。其中3克圓形金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為黃梅戲《女駙馬》劇目中主角馮素貞「手提羊毫喜洋洋」一幕的女駙馬形象,運用多層次噴砂工藝將人物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喜悅之情躍然於幣面之上。

150克圓形銀質彩色紀念幣的背面圖案為黃梅戲《天仙配》劇目中董永和七仙女「夫妻雙雙把家還」的經典場景,並搭配安慶振風塔等元素。幣面以槐蔭樹為襯托,以振風塔為遠景,既交待了戲劇故事的重要背景,又強調了黃梅戲的發源之地,獨具匠心。

兩枚15克圓形銀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分別為黃梅戲《鬧花燈》劇目典型場景和《打豬草》劇目典型場景。戲劇本身就是「鬧」而為觀眾喜愛,運用彩色表述,更還原了演出現場的熱烈歡快的氣氛。用時尚的話說,黃梅戲接地氣的泥土芬芳,在4款金銀幣的幣面,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相信隨中國人民銀行黃梅戲金銀紀念幣的發行,黃梅戲會「梅」開三度,再一次熱遍大江南北。

今日互動

文字 張健初,本文也特約稿件,如需轉載請註明來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金幣」

圖片 紀念幣實物圖由丁傑拍攝,其他配圖來自網路

編輯 小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金幣 的精彩文章:

聽大師講述孔子的13個原則,14個態度
你的建軍幣到手了嗎?各類新穎保護工具一覽
建軍幣明日開始兌換,這些工具你準備好了嗎?
建軍幣兌換在即,手把手教你如何保養
用數據了解熊貓幣——價值與發展篇

TAG:中國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