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效果是檢驗太極拳唯一的標準!

效果是檢驗太極拳唯一的標準!

效果是檢驗拳法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太極拳是武術,也是一種體育運動。練太極拳首先要得法。不僅練太極拳不得法不會有效,做任何事如果不得法都難以奏效。那麼,怎樣練才得法呢,現在數以千計的談練法的大作不僅沒有使人把身體練好,反而練壞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先舉一個例子吧。有一位熟人常年腹瀉,久治不愈。偶識省立醫院一位專家,看了他厚厚一疊病歷以及病歷上寫的處方,說,葯都是對的,下次服藥前把葯加一下溫。此人遵囑吃藥一次見效。可見「服用前把葯加溫」是個關鍵的方法,由此可知,治病吃藥,不僅葯要對症,服藥還得科學合理,這才是見效的前提。

凡說明書上寫的方法要求都是帶有普遍性的,是科學提煉的結果,對一般病人無疑是正確的合理的。現在加溫服用立馬見效,說明有些病人的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不能一律教條地按照常規的說明書。練太極拳得法與否和這個例子不是相通的嗎?

常規的習練方法,每一篇太極拳「說明書」上都寫了,而具體到每個服太極拳這味葯的人,該不該加溫,怎麼加溫,這些說明書上沒有寫的內容該如何做,那就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因人而異了。這就與不能照背兵法條令去打仗、看著棋譜跟人下棋一樣。很多人看過的太極拳習練文章雖然數以千計,但大多是相互抄來抄去的常規方法,如果缺少明師指點,其效果可想而知。

習練太極拳的方法正確與否因人而異,而方法的選取是根據不同目的來的,不同的方法效果不同。有的人因為太極拳中含有某些古代哲理,就提出要先學習古代哲學著作才能學好太極拳,這種見解顯然有問題。

哲學是可以用來指導一切科學的科學,但它並不能代替某一門具體的學科,就像中醫學中也包含哲理,先學好古代哲學著作並不等於學會中醫;學太極拳也是這樣,必須按照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而絕不是先學好《道德經》之類,這是由學習太極拳的目的決定的。

目前服用太極拳這味葯的主要有三類:

一類為健身治病,

一類為競賽表演,

一類為防身技擊。

各類人目的不同,在習練方法和具體要求上就有所不同,其正確與否的標準也要因人而異。凡是有明確目的,且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都應列入正確之列;凡是與預期目的相左,搞死都不見效的,哪怕把太極拳的理論背得滾瓜爛熟,吹得天花亂墜,都不在得法之列。

為健身治病習練太極拳的隊伍最雄壯,婦女居多,年齡偏大,故有「老太太拳」之美譽。他們大多沒有武功基礎,在拳架動作的協調性、準確性等方面沒有任何優勢。但是只要身體健康了,病治好了,就是正確的、得法的。

我的一位鄰居年輕時腰部受工傷,退休後腰腿痛病發作,整天拄著棍子佝著腰,行走十分困難。後來跟人堅持練那種被某些名人看不起的24式太極拳,幾個月下來,腿不痛了,腰挺直了,棍子也扔了。雖然有人說他打的不像太極拳,其實打得像不像,對於一個病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病治好,太極拳動作的正確與否,不是能否治病的主要配方。

那麼,那種把身體練壞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我認為隱藏在練壞身體背後的殺手,既不是太極拳動作的正確與否,也不是那些講不完扯不清的方法要領與體會,而是沒有採用或不知道合理的「加溫」方法。

人體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構成的綜合性工程,概括起來說:

一要注意飲食,營養要合理搭配;

二要經常進行體育運動,加強鍛煉身體;

三要注意心理健康,與人和諧相處,寬容大度;

四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各項事物和活動。

由以上幾點引出的健身的方法不知有多少,太極拳只是體育健身的一種形式。筆者認為,之所以有「很多」人練太極拳練壞了身體,可能與勞逸無度的關係最大。有些太極拳家年輕時功夫很好,到了晚年卻身體不佳。多因體力嚴重透支,補給不足造成陰陽失衡所致。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為實現「耄耋御眾」的理想,不惜年老體衰,不顧疲勞,有求必應,長期奔波,無論春夏秋冬,下雨颳風,都按時到場。更為不利的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地方的教學都沒有正規的訓練堂館。甚至連一些名家也像菜市場邊上的地攤小販,朝朝暮暮,嚴寒酷暑,風霜雨雪,都在露天教拳。「避風如避箭」。天長日久受了風寒全然不覺。一旦引發疾病,便難以痊癒。

目前所見的太極拳的練法,其實是辛亥革命後由楊澄甫等人推行的文練法。這種練法實際上是在意念導引下要求呼吸與動作配合的一種氣功。由於氣功的調息講究細長慢勻,所以動作上也就比較慢。

假如是冬天,尤其在北方,沒有氣功基礎的人不可能較快調動內氣產生熱量,手腳和身上都是涼的。加上在寒風侵襲下受冷,無疑雪上加霜。不僅不利於健身,反而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等方面疾病。

因此我們說,以健身治病為目的,那麼只要能治好病,把身體練好,哪怕沒有一個動作是規範的,都應算在正確之列;動作再準確,假如不會加溫,同樣可能致病。至於病好後想提高拳藝,那另有一套正確得法的標準。

為競賽表演的太極拳,其正確與否的標準與為健身治病的不同。它不僅在動作上有嚴格的要求,還有時間、服裝等限制以及其它的規定。為了贏得高分,在平時訓練中一絲不苟,一個動作往往要千百次反覆,直到精熟。這種為了獲得名次或榮譽習練太極拳,可以說是職業的需要,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那麼,為競賽表演的太極拳是以什麼為標準呢,這種標準是否都符合太極拳應有的要求呢?

評定運動員在競賽中動作的標準,來自競賽規則對運動員動作的認定。制定這些針對競賽套路的競賽規則,體現了有關人士對傳統太極拳的提煉和某種特定的要求。這種提煉和要求既有符合太極拳框架結構的一面,又有不符合傳統太極拳規律和要求的一面。

因此,規則認定運動員動作正確與否,並不是完全按照傳統太極拳的要求和標準,而是羼入了長拳、體操、技巧等其他運動項目的要求和標準,較多地重視動作的連貫和順、輕靈舒緩、柔韌協調等形式上的審美要求,輕視太極拳作為武術運動在技法上的攻防內涵和攻防動作的正確與準確,甚至把不正確的條令當作評分標準。

例如太極拳中沒有高腿動作,在分腳、蹬腿時膝關節都應該是彎曲的,不應該伸直。而在競賽中卻刻意要求將腿舉咸朝天蹬,或高懸腿。這類形式雖然展示了運動員良好的韌帶和控腿能力,但從太極拳技法特徵的角度講,是不足取的。而這種高強度高標準的訓練,使運動員在贏得高分的同時也往往損傷了身體,以至許多「太極王子」、「太極皇后」們的腰腿、肌腱、韌帶、關節等積勞成疾。

近年來,太極拳競賽套路長拳化趨勢日益嚴重。大量加入騰空、跳躍等高難動作,從表演欣賞的角度看,確實是進步。但是從拳法發展的角度看,只能算作退步。

據我所知,即使是長拳在過去也沒有側空翻、旋子之類動作,基本上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才開始從京劇、雜技、技巧等運動項目中引進的。安徽省武術隊是1959年左右開始要求運動員學習筋斗的。

因此,我們只能說在競賽中獲得高分的只是裁判員目艮中按照規則評出的正確;假如用傳統太極拳的眼光看,只有高佳敏等個別運動員好一些,合格的並不多。

由於競賽套路的影響力太大,以及對太極拳的基本要領缺乏正確的認識,許多人對傳統套路的練法反而以為是錯的。例如看了董英傑的錄像竟然說他沒有立身中正。這些問題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太極 的精彩文章:

神奇透視醫生,男一號
膝活筋柔人不老
書法,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

TAG:悅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