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真正的「三觀」:儒家「觀天下」,道家「觀太極」,佛家「觀自在」

中國人真正的「三觀」:儒家「觀天下」,道家「觀太極」,佛家「觀自在」

儒家:觀天下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天下」是儒家所有的一種文化理念,一種濟世利人的情懷和追求。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一個「楚人失弓」的故事:

楚王打獵時丟失一張名貴的弓,但是他阻止部下去尋找,他說:「失弓的是楚國人,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尋找呢?」

這件事在兩方面顯示楚王寬廣的胸襟:一方面,楚王不介意失去弓,願意讓另一個楚國人得到;另一方面,他雖是君王,卻不介意讓一個臣民得弓,視君王與臣民都是平等的「楚人」。

孔子對這件事評論道:「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在意是不是楚國人得到弓呢?」

在孔子的心目中,每個人與天下的任何人一樣,都是平等的「人」。

可見孔子心懷天下,楚國人、魯國人在孔子眼裡沒什麼分別。

在《禮記》中,孔子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他所嚮往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是一種多元和諧的天下觀,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這些體現了儒家先賢的博大胸懷。

儒家為天下擔當的精神,後來被北宋大儒張載概括為「四句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道家:觀太極

道家之所以被稱為道家,是因為他們的宇宙觀,即「道」。

「道」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這也是老子最偉大的地方。

但是在後世的道家、道教中,更喜歡用「太極」這個概念來表述他們的宇宙論。

「太極」就是道所產生的作用和變化,甚至就是道本身,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指的是陰、陽,陰陽兩者相互作用,產生了萬事萬物。

有一部不太被大眾所知的道家名著《黃帝陰符經》,它的開篇第一句話就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之道」是道本身,「天之行」是道所產生的作用和變化,這兩者合起來就可以用「太極」來表達。

與「觀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熱衷於實現救世理想的儒家不同,道家人物更喜歡「觀太極」,體味「自然之道」,在這個世界上「和光同塵」。

就算有絕世的才華,道家人物也多是藏在幕後,比如鬼谷子,一生只下山一次,不在世上有所作為,但是他的四個弟子孫臏、龐涓、張儀、蘇秦卻是影響戰國歷史的重大人物。

秦朝末年,傳授給張良兵法的黃石公,更是一個「神龍不見尾」的人物,也就在傳說中成了神仙。

道家在歷史上留下身影的,往往是世外高人,他們笑看紅塵,偶爾出場顯示真容,驚鴻一瞥,然後飄然而去。

佛家:觀「自在」

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其實完整的稱呼應該是「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被簡稱為「觀音」,是因為在唐代時,為了避開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鳩摩羅什翻譯的是「觀世音」,玄奘翻譯的是「觀自在」。

「觀自在」這三個字,意義重大。

中國佛教學說的核心,可以說是一部只有260字的《心經》(玄奘譯本),而《心經》的核心就是「觀自在」。

「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

「自在」是指擺脫了一切束縛,從而得到身心的自由自在。

「觀自在」就是達到了用智慧解脫煩惱的境界。

《心經》中用「心無掛礙」四個字來解釋「自在」。

心無掛礙,就是沒有妄念,沒有偏執,也就沒有煩惱,其實就是一顆平常心。

有人問慧海禪師如何修行,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對方奇怪地又問:「難道別人不也是這樣嗎?」

禪師說:「不一樣。有些人該吃飯的時候不肯吃,該睡覺的時候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是不同的。」

「千般計較」 不正是「心有掛礙」嗎?所以,修行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道也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去悟。

轉載須授權,侵權必究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里的10個成語,真正的大智慧
相愛的靈魂達成共振,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
不明白這句話,千萬別碰《易經》
全球瘋傳的法國短片《鏡子》,用浴室鏡子講述人的一生
古訓:得到是福,失去是緣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