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里共嬋娟:最團圓夜是中秋

千里共嬋娟:最團圓夜是中秋

中秋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 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傾心觀賞,寄託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一種情感色彩。

示意圖

秋分時我們曾講到,最初的中秋節是在秋分,但由於秋分時節月亮未必圓,無月圓拜月時難免尷尬,遂將中秋節改為八月十五。

中秋節開始盛行,始於宋朝。《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

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

《西湖遊覽志余?熙朝樂事》云:「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時節 燃燈觀天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

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達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能自得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時節 觀潮壯志

蘇軾曾有一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來形容中秋時節至錢塘江觀潮的盛景。中國沿海潮沙,以錢塘江海潮最為壯觀。每當農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勢洶湧澎湃,比平時大潮更加奇特,潮頭如萬馬奔騰,山飛雲走,撼人心目。

定知玉兔十分圓,化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流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中秋時節 賞桂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中秋時節 吃月餅

說起最能代表中秋節的,非「月餅」莫屬。而「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示意圖

蘇東坡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道盡了中秋時節的美好,相傳祭月完畢,按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有一層分享福祿的意味在其中。

中秋時節 賞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人們擺出果品,賞月暢談。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生活,祝遠方親人健康快樂,「千里共嬋娟。」

示意圖

團圓宴畢,趁著滿嘴的月餅香糯,走出家門賞月,自是別有一番情趣。

中秋賞月,有一處絕佳之地。於冠景君悅湖的寬敞的景觀陽台之上,於下沉式庭院之中。伴著桂花的香氣,與家人一同靜靜享受中秋帶來的團圓之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客 的精彩文章:

你嚮往的理想生活都被寫在了這本書里
常西湖新區 華瑞紫韻城再獻品質人居!
拯救閱讀危機:秋涼霜起,正是讀書好時節!
當代「孟母們」為了孩子成長,還用「三遷」嗎?
當我們談起健身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

TAG:好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