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事例分析:精神醫生告訴你些精神科里的相關內幕,你要注意了!

事例分析:精神醫生告訴你些精神科里的相關內幕,你要注意了!

精神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其治療方式也很特殊,但是在精神疾病知識尚不能普及的今天,許多患者和家屬對精神科的治療方式有很多誤解!

誤解一:精神病即「思想病」,開導一下就好了

事例

一個女孩因為強迫症觀念來醫院就診,家人反對並干涉:「你就是死鑽牛角尖,想開一點就會好。」亦不讓患者治療服藥。

有的孩子性格內向,總是喜歡獨來獨往,自己一個人呆在房間,不出門,怕見人,家長認為孩子只是性格孤僻,不需要就診治療。

有的人很多疑,總是認為人們在談論自己,別人說的話做的事都是在針對自己。旁邊的朋友和家人認為:「你只是想多了。」忽略這是精神癥狀的可能。

天津聖安洪磊解釋,由於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上是小眾群體,所以關於精神疾病的普及宣教十分的少。人們不了解精神疾病的發病原因和基本癥狀,所以當周圍的親人和朋友初犯精神病時很難辨別出其癥狀,以至於將其看做是一種「心理障礙」和「思想病」,總認為開導一下就好了,其實不然,這樣反而延誤了精神疾病治療的最佳時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精神疾病是由於大腦機能紊亂,往往表現為人的精神活動障礙,如睡覺、知覺、思維、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活動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顯得古怪、與眾不同;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可出現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行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

精神疾病需要系統的就診治療,科學用藥,心理治療只是精神病治療的一個環節,是心理醫生通過治療者言語,行為或者某種儀器,有目的的干涉患者的病態心理、病態認識、病態情感、病態行為及個性障礙,促其向健康心理恢復和發展的過程。需要結合藥物治療才能取得效果。

誤解二:病急亂投醫,迷信法治療精神疾病

事例

15歲男孩A在醫院住院數周后,家屬不滿治療效果將其帶出,用求神拜佛,做法事「治療」孩子的病,結果使精神癥狀越來越重。

無論在落後的山村,還是在繁華的城市都有求神拜佛來治療精神病的。他們把精神異常說成是中邪、神鬼附體而採用求神拜佛、降妖除魔的方法來給予治療。利用這種方式治療精神病,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科學認識、而且造成患者不應有的經濟負擔,延誤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失去治癒機會,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誤解三:同樣是藥物治療,在家和住院治療一樣

由於精神疾病大都是藥物治療,所以很多患者和家屬就認為:「既然一樣是吃藥,住不住院沒有什麼區別。」實施情況並非如此。

精神病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沒有自知力的,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疾病,抵制吃藥這件事情。在醫院,醫生、護士每天都在觀察患者是否直接將葯服下,並監測患者服藥後的反應,包括藥物是否有效,是否有副作用。每個人情況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及時調整劑量或者改變治療方案。許多抗精神病藥物都有副作用,並且非常普遍,比如:錐體外系反應、流涎、便秘......醫務人員可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並且做好相應的防範措施和健康宣教。

誤解四:病好了就不用吃藥了

有許多患者病情好轉出院之後就不再服藥了,結果沒過幾天癥狀反覆,重新住院治療。這一情況在精神科非常常見。

精神疾病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來穩定癥狀。

在臨床上,癥狀消失,自知力恢復,只是代表了「臨床治癒」,1-2年內,一些精神疾病可能會再次複發,所以長期服藥、定期複查對於治療精神疾病來說是一種常態。許多人對於精神疾病「長期服藥」或「終生服藥」在心理上難以接受,覺得自己成了「藥罐子」該怎麼辦?而大家對於一些軀體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長期服藥去沒有心理負擔。所以不論患者還是家屬都應該正確認識疾病的相關治療手段,以正常的心態面對這一事實。

誤解五:封閉病區不利於患者康復,保護性約束等於懲罰患者

事例

一位家屬帶患者來住院,看到封閉的環境,還有在病床上被約束著怒吼,喊叫的患者,心生恐懼,認為這樣的環境不利於患者治療與康復。

如同精神疾病不同於軀體疾病一樣,精神科也有它特色的一面。

首先住院環境上,精神科多為封閉病區,患者出入受限,嚴格的集中制管理。精神疾病患者不乏有衝動、傷人、毀物、自傷、意識不清等癥狀,將他們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不僅避免了外出給社會和自身帶來的危險性,還杜絕了外來刺激對疾病的不良影響。與世隔絕的住院環境和嚴格的管理,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糾正自己的行為,調節自己的心態,從而達到正常人的水平。

其次,精神疾病在治療手段上也有所不同,保護性約束是精神科最常見的治療手段,它專門為一些有著過激行為的患者準備,如:嚴重的自傷自殺行為,衝動傷人,意識障礙,治療護理不合作等患者。保護性約束可以有效地限制患者的不良行為,幫助患者穩定情緒,確保治療順利的進行。約束過程中,醫務人員會時刻關注患者的皮膚情況,飲食、大小便、個人衛生都有工作人員幫助,並沒有世人想像的那麼簡單粗暴。待患者請問穩定後,醫務人員會及時解除約束,並給予心理疏導。

誤解六:精神病患者出院後不能正常回歸社會

事例

一位精神病患者好轉出院後,家屬為穩定其病情,防止他衝動、攻擊、破壞行為,不讓他外出從事社會活動。

一些精神病患者害怕社會上對他們的偏見和歧視,產生自卑心理,家屬也認為應該讓患者避開外界刺激,有利於病情的穩定,便聽任患者閉門不出。

精神疾病在得到良好的控制後是可以從事社會活動的。家人的過於擔心與呵護會助長患者逃避現實的心理,加重患者的惰性,加快精神衰退的進程,進而導致社會功能的快速下降。此外,由於患者無所事事,整日沉迷於幻想,會導致生活及思維完全脫離現實,引發幻覺、妄想,導致疾病的複發。

所以,對於好轉出院的患者,應根據患者的現狀和醫生的建議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鼓勵患者與人交往,適當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

雙節警惕「節日心理病」,別指望自己逃得開,快看應對手冊!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長子患抑鬱自殺!當今教育方式不禁讓人產生懷疑!
健康養生:國慶養生「潛規則」,不可不知!
已是25歲的大姑娘了,父母們你們要『圈愛』到什麼時候!
揭秘!抑鬱症患者內心獨白:即便是出於善意,也別加重對方苦惱

TAG:天津聖安醫院 |